查看原文
其他

【广发固收】危机预期下的流动性匮乏可能持续多久?

刘郁 郁言债市 2022-06-26

核心观点

危机模式下的流动性匮乏。世卫组织确认新冠肺炎疫情具备全球大流行特征,金融市场避险情绪快速升级。在疫情冲击下,金融市场情绪转向“现金为王”,避险资产和风险资产同步下跌:(1)全球股票市场等风险资产大幅下跌。(2)黄金下跌、美债收益率上行。金融市场情绪转向“现金为王”,流动性较好的避险资产也被抛售用以筹集美元现金,造成避险资产与风险资产同步下跌。(3)中国股市和债市均出现外资流出现象,股债均出现小幅调整。
以史为鉴:08金融危机期间,流动性匮乏持续多久?2008年危机期间,流动性匮乏持续时间约10个交易日。2008年9月14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拉开全球金融危机大幕。2008年10月6日,冰岛发生银行危机,再次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在美股大幅下跌的10月7日到9日,以及10月15日前后,出现了美股下跌、黄金下跌和美债收益率上行的状态。当时风险资产纷纷结清头寸,避险资产被抛售以筹措流动性,金融机构追求“现金为王”。
尽管疫情冲击模式与金融危机有所不同,但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可以作为参考。在08金融危机短暂的流动性匮乏阶段度过之后,各国央行宽松举措(10月8日)在1个月左右明显见效,美债和黄金从货币宽松中获益。
解铃还须系铃人,海外疫情风险仍然较高。具体而言,第一,全球口罩供给仍显不足,或习俗等原因部分国家没有戴口罩的习惯(如部分欧洲国家),隔断病毒传播只能依靠停工停课,否则疫情仍将传播。第二,疫情得到部分控制的国家(如韩国),如放松隔离措施,可能面临疫情反复。第三,检测条件不足或检测受限的国家,病毒存在潜伏期传染和无症状传染的情况,导致无法有效限制疫情传播。
整体而言,这次罕见的全球疫情,影响范围已经超出预期,后续可能还会一波三折。疫情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并非一蹴而就,本轮危机预期持续的时间可能超过2008年。由此带来的流动性匮乏,可能给中国利率债造成短期负面影响。待全球疫情预期稳定,以及与之相伴的全球货币进一步宽松,很可能推动全球利率中枢继续下行,性价比高于美债的中国国债和政金债,有望吸引外资继续增配。


风险提示:疫情出现超预期变化。



2020年3月12日,标普指数本周内出现第二次熔断,美股下跌的同时,出现美债收益率上行、黄金价格下跌的情况。而中国债市、股市当天也出现外资流出的现象。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后续债市有何影响?



1


危机模式下的流动性匮乏




受海外疫情升级冲击,金融市场避险情绪快速升级。3月11日,世卫组织确认新冠肺炎疫情具备全球大流行特征,欧洲确诊病例快速上升,美国NBA等体育赛事停摆,巴西总统等政要成为密切接触者,金融市场对疫情的担忧也相应升温。在疫情冲击下,金融市场情绪转向“现金为王”,避险资产和风险资产同步下跌:


(1)全球股票市场等风险资产大幅下跌。3月12日,标普500指数再度跌7%至熔断,收盘跌幅近10%,欧股指数跌幅多在10%以上。新兴市场股指也普遍下跌。这指向受疫情升温冲击,市场情绪谨慎,抛售风险资产。


(2)黄金下跌、美债收益率上行。黄金和美债作为避险资产,往往与美股反向变动。但3月12日美股下跌的过程中,黄金跌幅一度达到3%以上,白银、比特币等也出现明显下跌,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0.66%左右升至0.89%。这指向金融市场情绪转向“现金为王”,流动性较好的避险资产也被抛售用以筹集美元现金,造成避险资产与风险资产同步下跌。


(3)中国股市和债市均出现外资流出现象,股债均出现小幅调整。3月12日,股市北向资金净流出83.8亿元,债市境外机构净卖出9.8亿元国债、47.4亿元政金债。相应地,A股和长端利率出现小幅回调,人民币汇率也快速调整,可能一定程度上与外资流出有关。这反映出外资短期抛售人民币资产,以筹集美元流动性。



短期内,如外资继续流出中国债市,可能导致收益率阶段上行,创造出新的买入机会。截止2月底,外资持有约1.95万亿元中国债券,其中,国债1.34万亿,国开债3379亿,进出口债882亿,农发债1103亿,同业存单2115亿。外资可能优先卖出国债和政金债。


纽约联储试图救市,但效果不佳,可能的原因在于放水无助于疫情控制。盘中纽约联储宣布进行5000亿美元回顾操作,以化解流动性冲击,但市场情绪短暂缓和后,美股、黄金再度下跌,美债收益率也有所上行。这指向市场倾向于认为放水无法解决疫情问题,由此可能迫使美联储在3月19日的会议上做出进一步的宽松措施。短期内,如海外市场对疫情担忧持续,外资为筹集流动性继续流出中国债市,可能为中国国债和政金债带来短时调整压力。那么,这种流动性匮乏状态会持续多久?



2


以史为鉴:08金融危机期间,流动性匮乏持续多久



2008年危机期间,流动性匮乏持续时间约10个交易日。2008年9月14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拉开全球金融危机大幕。2008年9月15日至17日前后,美债和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受到追捧,美债收益率下行、黄金上涨。9月18日开始至10月5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和黄金走势趋于震荡。10月6日,冰岛发生银行危机,再次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在美股大幅下跌的10月7日到9日,以及10月15日前后,出现了美股下跌、黄金下跌和美债收益率上行的状态。黄金和美债作为避险资产受到波及,当时风险资产受到流动性冲击,纷纷结清头寸,避险资产被抛售以筹措流动性,金融机构追求“现金为王”。


尽管疫情冲击模式与金融危机有所不同,但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可以作为参考,在08金融危机短暂的流动性匮乏阶段度过之后,各国央行宽松举措(10月8日)在1个月左右明显见效,美债和黄金从货币宽松中获益。


因海外疫情不确定性较高,疫情冲击可能存在反复,由此带来的流动性匮乏,可能给中国利率债造成短期负面影响。待市场预期趋稳、全球货币宽松进一步推进时,利率债有望获得资金追捧,中国国债和政金债也将再度吸引外资增持。




3


解铃还须系铃人,海外疫情如何演绎




海外疫情升温,能否根据我国疫情发展情况,对海外疫情进行线性外推预测?答案可能是未必。这是因为:


(1)确诊和感染是两码事。观察中国确诊病例走势与全球除中国病例走势,以确诊数突破100为原点。可以发现,中国在0-9天阶段快速增加(以确诊突破100当天记为0),9天之后就进入放缓阶段;而全球除中国则基本处于线性增长阶段。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湖北早期感染人数较多,当时一小段时间内确诊相对较慢。而后中国采取的隔离措施使得疫情得到迅速控制,感染到确诊明显缩短,存量感染得到确诊,新增感染人数增长也明显放缓。海外疫情整体来看,确诊病例走势并未出现类似中国的情况。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受限于各国检测能力和检测条件,各国确诊病例并非全部感染病例,不同国家也不完全可比。例如一些非洲国家检测能力不足,日本和瑞士倾向于不对轻症进行核酸检测。受限于这些约束,确诊病例可能被明显低估。检测不足典型的例子如埃及和印度,在确诊病例数小于10的时段,已经向外输出病例,这指向两个国家的感染病例未能得到及时检测。从确诊病例数来看海外一个国家疫情不严重,并不一定完全反映疫情真实情况。



(2)各国情况存在客观差异。截止3月12日,从确诊病例绝对数量来看,中国病例数暂时全球居首,但从每百万人口感染人数的占比来看,中国低于意大利、韩国、伊朗、西班牙、瑞士和瑞典等国。以国家整体感染率的角度来看,中国疫情显然不及这些国家严重。不同国家的国土面积、人口密度、交通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疫情传播发展控制也相应存在差异。例如中国和意大利均采取“封城”措施,看起来同样的措施,但实际差别可能很大。从统计角度来看,较高的感染比例,对应着较高的死亡率,这可能是不同国家可比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所致,也可能是不同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存在差异。



往后看海外疫情风险仍然较高。具体而言,第一,全球口罩供给仍显不足,或习俗等原因部分国家没有戴口罩的习惯(如部分欧洲国家),隔断病毒传播只能依靠停工停课,否则疫情仍将传播。第二,疫情得到部分控制的国家(如韩国),如放松隔离措施,可能面临疫情反复。第三,检测条件不足或检测受限的国家,病毒存在潜伏期传染和无症状传染的情况,导致无法有效限制疫情传播。例如中东和非洲部分国家,检测条件不足可能导致低估疫情。撤侨样本指向伊朗疫情可能比确诊数据显示的严重,一是巴林从伊朗撤侨165人,确诊77人,感染率46.7%;二是中国从伊朗撤回兰州311人,感染33人,感染率10.6%。两个迁出样本可能受到患者更希望回国的自选择影响,但较多的输出病例指向伊朗国内感染率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严格管控使得疫情得到迅速控制。海外疫情则未必,部分国家可能会存在逆转。韩国和新加坡作为近期疫情控制的“模范”,疫情可能也会出现波折。韩国部分地区并未停工,近期首尔等地区再度出现聚集感染的情况, 指向韩国大邱和庆尚北道以外疫情仍不容乐观。新加坡作为全球交通枢纽之一,可能受到来自全球输入病例的持续冲击,这将是对有限医疗资源的一大挑战。


整体而言,这次罕见的全球疫情,影响范围已经超出预期,后续可能还会一波三折。疫情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并非一蹴而就,本轮危机预期持续的时间可能超过2008年。由此带来的流动性匮乏,可能给中国利率债造成短期负面影响。待全球疫情预期稳定,以及与之相伴的全球货币进一步宽松,很可能推动全球利率中枢继续下行,性价比高于美债的中国国债和政金债,有望吸引外资继续增配。

风险提示:疫情出现超预期变化。


海外疫情冲击系列:

疫情“山川异域”,债市“风月同天”

海外多国疫情升温,如何影响国内债市?

PMI下滑之外,还看逆周期政策和海外疫情



   
已外发报告标题:《危机预期下的流动性匮乏可能持续多久?

对外发布时间:2020年3月13日

报告作者:

刘郁,执业编号:S0260520010001,邮箱:shliuyu@gf.com.cn

欧亚菲,执业编号:S0260511020002,SFC CE No.BFN410,邮箱:oyf@gf.com.cn



   广发固收研究

FIXED INCOME








欢迎关注广发固收“微信公众号”


法 律 声 明LEGAL DISCLAIMER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