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利率高至6%,资金面为何紧过跨年?
郁言债市微信小程序
https://www.yuyanzhaishi.com
区域、城投、地产数据一网打尽
欢迎关注使用!
摘 要
1月央行投放方式变化,隐含了资金面波动加大。对于流动性的影响,降准>投放MLF>投放逆回购。央行不投长钱(降准或MLF),是造成当前流动性收敛的原因之一。2021年1月(截止26日),中长期资金MLF和TMLF净回笼405亿元,短期资金逆回购净回笼240亿元,两者均为净回笼状态。相比往年同期,降准、MLF等长钱“缺席”,同时短期资金逆回购投放规模较小,导致流动性收敛,资金面波动加大。
此外,银行对后续资金面预期不太乐观。一个间接证据是近期国有行和股份行1年期存单发行占比较高,国有行和股份行发行1年期同业存单占存单总发行量的比例,分别高达96.4%和76.5%,反映出大型银行预期资金利率低位状态难以延续。类似情况在2020年8月出现过。
因而除了央行投放方式变化之外,在银行对资金不乐观的背景下,三方面短期因素可能进一步影响银行融出意愿:第一,春节流动性安排的推出晚于往年同期,银行可能选择观望。第二,银行对央行续作5300亿元逆回购预期不高,可能提前准备资金。第三,央行货币政策委员马骏讲话引发对货币政策的担忧。这些短期因素可能影响银行预期,放大资金面的波动。
最后,央行逆回购最小投放量从100亿元降至20亿元,释放出流动性逐渐回归常态的信号。2020年11月末开始的资金面宽松,一定程度上受到信用风险事件的影响。但考虑到经济数据似乎并未受到企业债券融资放缓影响。而且工业品通胀有所加速,2020年10月中旬至2021年1月中旬流通领域生产资料价格环比累计涨幅,较为接近2016年9月-12月。隔夜利率维持低于2%甚至1%状态的必要性下降。
中期来看,流动性可参考2020年6-11月。考虑到经济名义增速仍处于上行周期,以及“不急转弯”的政策基调,春节之后流动性可能较为接近2020年6-11月的状态。
核心假设风险。国内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2021年1月26日,交易所隔夜利率GC001一度超过6%,加权平均值升至4.4630%。DR001加权平均值也升至2.7746%,创下2019年10月23日以来最高值。如何理解资金面突然紧张程度超过跨年?
1
央行投放方式变化,隐含了资金面波动加大
流动性投放方式对应了流动性或松或紧。为应对资金缺口,央行投放流动性的方式主要包括降低准备金率、投放MLF、投放逆回购。降准为主,MLF为辅,如2018年4月-2020年5月,对应流动性宽松;以MLF补充中长期资金缺口,逆回购“削峰填谷”平滑短期资金面波动,如2016下半年、2017年及2020年三季度,对应流动性较紧。一般而言,对于流动性的影响,降准>投放MLF>投放逆回购。[1]
资金“以短换长”是假象,逆回购难以替代MLF。为对冲1月税期,央行曾于20日和21日分别投放逆回购2800亿元和2500亿元,结合1月MLF和TMLF净回笼405亿元,似乎产生以短换长的情况。作为短期资金的逆回购,能否对中长期资金MLF起到替代作用?2017年以来答案是否定的。期限较短的逆回购利率也较低,如逆回购实现滚动续作,似乎可以实现对MLF的替代。类似的情况在2016年3月-7月曾经短暂出现过,表现为央行4个月104个工作日近乎不间断的投放7天逆回购,保持DR001和R001较为平稳。这种可预期的模式,使得借短投长套取期限利差变得有利可图,间接为债市加杠杆提供了便利。
进入2017年,央行投放逆回购连续性明显下降,逆回购和MLF的替代作用下降。2017年之后,不续作成为常态,在“削峰填谷”的同时,逆回购是否续作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对应隔夜利率DR001和R001的波动幅度加大。在这种背景下,逆回购和MLF用途有所分化,两者难以替代。MLF滚动续作以补充中长期资金缺口,而逆回购“削峰填谷”应对税期和政府债缴款等短期资金缺口,以平滑中旬税期对应的“谷”(资金形成财政存款回流央行)和月末财政支出对应的“峰”(财政存款从央行回流金融系统)。
央行不投长钱,是造成当前流动性收敛的关键原因之一。分析2021年1月央行投放(截止1月26日),与2017-2020年1月央行投放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央行投放MLF等长钱的量,不仅比不上流动性宽松的2019年1月和2020年1月,甚至比不上流动性较为紧张的2017年1月和2018年1月(2018年流动性转松发生在4月份降准后)。
考虑到有些年份1月央行投放可能受到1月缴税和春节因素的双重影响,与2021年1月较为接近的是2018年1月,两者的春节都在2月中旬。2018年1月,央行投放的中长期资金,包括1月25日定向降准释放4500亿元、以及1085亿元MLF和720亿元PSL,合计6305亿元;短期资金,逆回购净回笼7900亿元;除这两者外,1月中旬开始实行动用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RA)释放资金,释放近2万亿元。相比之下,2021年1月(截止26日),中长期资金MLF和TMLF净回笼405亿元,短期资金逆回购净回笼240亿元,两者均为净回笼状态。[2]相比往年同期,降准、MLF等长钱“缺席”,短期资金逆回购投放规模较小,导致流动性收敛,资金面波动加大。
2
短期因素叠加,影响银行融出意愿
近期国有行和股份行1年期存单发行占比较高,反映其对资金面预期不太乐观。2021年1月4-26日,国有行和股份行发行1年期同业存单占存单总发行量的比例,分别高达96.4%和76.5%,而去年12月时这一比例分别为24.9%和44.1%。反映出大型银行预期资金利率处于低位的状态难以延续。类似情况在2020年8月出现过,当时资金面也相对较紧,农行、中行和建行发行6个月到1年期存单占比超过60%,为跨年提前做准备(详见《MLF超量续作超预期?超储率可能已低至1.1%》)。
因而除了央行投放方式变化之外,在银行对资金不乐观的背景下,三方面短期因素可能影响银行融出意愿:
第一,春节流动性安排推出时点晚于往年同期。受北方局部地区散发疫情影响,各地居民选择“就地过年”的比例可能高出往年。这种特殊情况给春节取现金需求带来不确定性。相应地,央行针对春节的流动性投放,需要观察“就地过年”对取现需求的影响。因而,今年的春节流动性安排,迟迟未推出,银行可能选择继续观望。
第二,5300亿元到期逆回购是否续作。受1月26日央行逆回购净回笼780亿元影响,稳定续作的预期被打破。对于1月27日和28日到期逆回购5300亿元,央行是否续作,银行预期不高。因而可能提前准备资金,相应减少融出。
第三,央行货币政策委员马骏讲话引发对货币政策的担忧。央行货币政策委员马骏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举办的研讨会中,提到2020年GDP增长速度存在一个很大的基数效应,社融、M2增速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是否包含这个基数效应,存在较大差别。
短期需等待就地过春节等不确定性因素落地。在央行1月未投长钱的背景下,资金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脆弱性”,而短期因素可能进一步影响银行预期,从而放大资金面的波动。这种短期波动可能在春节流动性安排落地之后有所缓和。
3
经济名义增速上行,中期流动性将回归常态
从逆回购投放看央行对流动性态度的边际变化,逆回购最小投放量从100亿元降至20亿元,所释放的信号是流动性逐渐回归常态。2021年1月,央行逆回购最小投放量从此前通常的100亿元,降至50亿元,再降至20亿元。这其中所传递的信号,可能指向流动性逐渐回归常态。2020年11月末开始的资金面宽松(表现为隔夜利率常低于1%),一定程度上受到信用风险事件影响。永煤违约等信用风险事件导致2020年11-12月新增企业债券融资出现环比放缓。但考虑到1月18日发布的2020年四季度不变价GDP同比、2020年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均好于预期,似乎并未受到企业债券融资放缓的影响。而且从高频数据来看,2020年10月中旬至2021年1月中旬流通领域生产资料价格环比涨幅持续高于1%,指向工业品通胀处于较高速的上行通道,累计涨幅较为接近2016年9月-12月(2016年8月24日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在这种背景下,隔夜利率继续维持低于2%甚至1%状态的必要性有所下降。
中期来看,流动性可参考2020年6-11月。特殊事件引发的流动性宽松,均是阶段性的,后续终究要回归常态。考虑到经济名义增速仍处于上行周期,春节之后流动性可能难以达到2019年的宽松程度;而“不急转弯”的政策基调,意味着也不太可能达到2017年的紧张程度。春节之后流动性可能较为接近2020年6-11月的状态。
注:
[1]详见《2021货币投放,2万亿MLF足矣,降准概率不高》中对历史数据的回溯分析。
[2]考虑到1月27-28日5300亿元逆回购到期,未必全额续作,全月逆回购净回笼金额可能更大。
风险提示:
国内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流动性系列:
210120 《逆回购投放从20亿到2800亿,传达什么信号》
210112 《2021货币投放,2万亿MLF足矣,降准概率不高》
200907 《割裂的资金面:回购像2019,存单更像2017》
200818 《MLF超量续作超预期?超储率可能已低至1.1%》
200729 《隔夜利率下行,同业存单利率为何还上行?》
200719 《当超储率降至接近2017年,流动性怎么看?》
已外发报告标题:《隔夜利率高至6%,资金面为何紧过跨年?》
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肖金川,SAC 执证号:S0260520030002,邮箱:xiaojinchuan@gf.com.cn
法律声明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