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转债指数下跌3%之后的市场方向

刘郁 田乐蒙 郁言债市 2022-09-26


摘 要   


2022年2月14日,中证转债指数跌幅显著超过万得全A,并创下本轮新冠疫情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此前权益市场的集中回调时期,转债体现出了十足的韧性,但兑现防御属性的代价则是估值水平的持续拉伸。而估值拉伸的本质,是透支未来市场对正股的反弹预期,当市场溢价率已经达到不断刷新历史高点的高位后,若正股层面依然走弱,那么估值压缩的到来似乎就只是时间问题。


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此大规模的转债超跌往往对应了机构大额赎回带来的冲击。
当债市的负债端机构对转债或对应正股行情信心下降时,会倾向于赎回高转债仓位的产品。然而由于转债市场的个券流动性和市场规模限制,这样的赎回行为很容易引发交易踩踏,造成更多产品的赎回,以及年金或其他绝对收益类产品触发止损线等情况,从而引发一系列负反馈,最终造成全市场维度的估值大幅压缩。


从估值中枢的变化幅度来看,可以发现各价位对应的估值中枢压缩幅度集中在3-5%,其中高平价区间受损更为严重。
然而,由于前期市场正处在不断刷新估值历史高位的状态,即便是全市场估值都出现大幅下行,从2017年以来的估值分位数来看,当前各价位对应的估值中枢仍然均处在95%以上的历史分位点。


我们以平价130元对应的估值中枢作为参考,从两个维度对后续估值压缩可能的空间进行简单对比:第一,从理论层面的合理中枢来看,中性假设下,平价130元对应的合理估值中枢应为0%,2017年以来的80%分位点为3.97%,而在本次冲击后,该价位对应的估值中枢仍超过13%;第二,以2020年5月的估值压缩为例,彼时平价130元对应的估值中枢由4.26%调整至-2.53%,幅度近7个百分点,调整时间为13个交易日(2020/5/6-5/25)。


综上,当前支撑转债高估值的力量已悉数出现边际变化,叠加估值压缩后市场溢价率水平仍在历史高位,盲目判断估值冲击“一步到位”并无依据。往后的行情演化,需要进一步观察正股支撑强度的变化。若短期内权益市场迅速回暖,那么压缩周期有望快速结束,前期相较于正股超跌幅度较大的个券有望迎来更高的参与价值。然而,如果正股支撑继续趋弱,那么这样的负面冲击则可能进一步延续,前文提到的理论中枢和历史水平是两个可选的参考线。在这样的情况下,强债底保护和高股息品种,则是短期内的应对重点。


核心假设风转债市场环境出现超预期变化、新冠疫情超预期蔓延。



1


转债市场较正股大面积超跌,指向机构行为冲击

混改


2022年2月14日,中证转债指数显著超过万得全A,并创下本轮新冠疫情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截至2022年2月14日,中证转债指数收盘价为420.73元,相比前一交易日大幅下跌3.01%,而同日万得全A指数单日下行0.73%,转债市场总体跌幅显著较深。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的权益市场的集中回调时期,转债体现出了十足的韧性,但兑现防御属性的代价则是估值水平的持续拉伸。而估值拉伸的本质,则是透支未来市场对正股的反弹预期,当市场溢价率已经达到不断刷新历史高点的高位后,若正股层面依然走弱,那么估值压缩的到来似乎就只是时间问题。



从个券维度来看,大量转债相较正股出现超额下跌,其中有两只转债相较于正股的单日相对跌幅超过10%,同时多达46只转债相较于正股单日跌幅超过5%,其中不乏大量主体资质较强,机构持有量较高的热门品种,而鹏辉转债、韦尔转债等甚至在正股上涨的情况下仍然出现大幅下跌,指向今日市场超跌并不完全归结于个券基本面,更多是在机构行为层面上遭受的交易冲击。


我们进一步对个券的涨跌幅进行更详细的统计,
可以发现虽然今日权益指数总体下跌,但转债对应的正股下跌比例仅约为58%,而转债的下跌比例则高达97%,对应相较正股出现超跌的转债数目多达356只,算数平均超跌幅度为2.78%。



从历史经验来看,
如此大规模的转债超跌往往对应了机构大额赎回带来的冲击。当债市的负债端机构对转债或对应正股行情信心下降时,会倾向于赎回高转债仓位的产品。然而由于转债市场的个券流动性和市场规模限制,这样的赎回行为很容易引发交易踩踏,造成更多产品的赎回,以及年金或其他绝对收益类产品触发止损线等情况,从而引发一系列负反馈,最终造成全市场维度的估值大幅压缩。


2


各价位估值压缩幅度在3-5%,

但回调后仍处高位

混改
如此大幅度的指数单日下跌,在当前的转债市场实属罕见。我们对2015年以来转债单日下跌幅度超过3%的交易日进行了统计,发现上一次转债如此大幅度的单日下跌还是在2020年疫情开始的首日冲击时,而更前一次则要追溯到2016年1月。也就是说,在2017年以来的本轮转债市场扩容周期中,仅有新冠疫情一次单日下跌超过2022年2月14日。同时,对于许多疫情后新进入市场的投资者而言,这可能也是经历的最大一次转债单日跌幅。


我们以2020年5月的转债估值压缩时期作为参照,本次转债受到的单日赎回冲击强度也明显更强。我们在此前的发布的报告《转债估值极致拉伸后,如何收场?》中,曾对历史中5次典型的估值压缩周期进行了回溯,其中发生在2020年5月的估值压缩受机构行为的冲击影响较为明显,市场溢价率回调幅度也相对较大,是近年来机构行为引发市场估值压缩的典型案例。但是和本次冲击相比,彼时无论是转债指数的单日跌幅,还是相较于万得全A的超跌幅度,与2022年2月14日相比都明显更为温和。而对比更近的案例来看,在2021年12月初,市场也曾出现过机构行为层面的估值冲击,12月7日,中证转债下跌1.39%、万得全A下跌0.36%,冲击幅度也不及本次。


从估值中枢的变化幅度来看,可以发现2022年2月14日的估值压缩系全价位冲击。我们利用此前发布的报告《如何测算历史可比的转债市场估值》中构建的估值测试模型,对各平价价位对应的估值中枢变化进行了统计,发现在本次冲击下,无论是偏债型区间还是偏股型区间都出现了明显的估值大幅压缩。对比2022年2月14日相较于前一交易日的估值拟合线变化,可以发现各价位对应的估值中枢压缩幅度集中在3-5%,其中高平价区间受损更为严重。


然而,由于前期市场正处在不断刷新估值历史高位的状态,即便是全市场估值都出现大幅下行,从2017年以来的估值分位数来看,当前各价位对应的估值中枢仍然均处在95%以上的历史分位点(以反比例函数为例)。这意味着,由于前期转债在充分兑现防御属性的过程中,转债估值中枢已经达到历史高位,因此即使本轮冲击幅度较大,但仍远不足以引导各价位转债估值中枢来到“安全”区间,估值调整难言“到底”。



3


策略选择:

极端环境,审时度势,或跃在渊

混改
我们在此前发布的2022年转债市场年度策略报告《2022转债高估值下的进退之道》和专题报告《穿着红舞鞋的转债,还能舞动多久》中都曾提到过,极端高估值环境并非稳态,尤其是在今年,需要格外关注三方面的边际变化:机构净买入力度,纯债机会成本,以及正股市场风格。其中,机构行为边际变化较难观测,不过从估值中枢反映的结果来看,负面变化可能已经出现;机会成本方面,在此前大幅多增的社融数据和2021年Q4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表述倾向下,纯债市场对于利率上行的担忧程度也出现边际增加;正股方面,当前市场风格与2021H2热门赛道行情时期已经出现明显变化,正股支撑整体减弱,并且市场关注的热点行业弹性也较去年的新能源、电动车等热门赛道行业有所下滑。

我们以平价130元对应的估值中枢作为参考,从两个维度对后续估值压缩可能的空间进行简单对比:第一,从理论层面的合理中枢来看,中性假设下,平价130元对应的合理估值中枢应为0%,2017年以来的80%分位点为3.97%,而在本次冲击后,该价位对应的估值中枢仍超过13%;第二,以2020年5月的估值压缩为例,彼时平价130元对应的估值中枢由4.26%调整至-2.53%,幅度近7个百分点,调整时间为13个交易日(2020/5/6-5/25)。

综上,当前支撑转债高估值的力量已悉数出现边际变化,叠加估值压缩后市场溢价率水平仍在历史高位,盲目判断估值冲击“一步到位”并无依据,往后的行情演化,则需要进一步观察正股支撑强度的变化若短期内权益市场迅速回暖,缓和投资者对于后续正股支撑的担忧,那么估值压缩也可能随之在较短时间内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前期相较于正股超跌幅度较大的个券有望迎来更高的参与价值。然而,如果正股支撑继续趋弱,那么这样的负面冲击则可能进一步延续,前文提到的理论中枢和历史水平是两个可选的参考线。

在对投资者更为不利的第二种可能情况下,有两个择券思路可以边际对冲:其一是挑选主体评级较高(AA或以上),债底较高(纯债价值90元以上),且纯债溢价率较低的品种。由于这些个券的绝对价格距触发债底保护的距离已经不大,因此在信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理论回撤空间相对有限。


其二,则是在正股维度寻求保护,参考我们在报告《高股息转债标的,值得关注》中构建的策略,筛选AA及以上、股息率靠前的品种进行应对。


不过,正如我们在年度策略报告中提到的,虽然高估值环境会带来后续市场波动的明显放大(本轮冲击就是最好的案例),但拉长时间周期来看,在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下,转债仍是重要的收益博取工具,无论估值压缩期的长短如何,待压缩趋势边际平稳后,市场整体的性价比将重新回到更高位置,低价配置、中性配置等经典转债策略,也将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间。

风险提示:

转债市场环境出现超预期变化、新冠疫情超预期蔓延。



   

已外发报告标题《转债指数下跌3%之后的市场方向》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2月15日报告作者:

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田乐蒙,SAC 执证号:S0260520090001,邮箱:tianlemeng@gf.com.cn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