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6能源会议关键问题之思辨——能源互联网的宏观愿景与内生逻辑

王康 奇点能源 2022-08-02
7月30日,中国综合智慧能源平台组织联合体(Alliance-6)主办的“2020综合智慧能源优秀示范项目案例报告会”召开,引起行业广泛关注,线上、线下参会人员达到20万人。本人有幸参加嘉宾对话环节,与行业内的几位专家就综合智慧能源在能源变革中的作用、制约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和问题进行了讨论。会后意犹未尽之余,对某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思考,现整理后与大家分享。
 
国网公司提的能源互联网也好,国电投提的综合智慧能源也好,核心在于通过多网(电网、热力网、交通网等)融合与多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等)合一,构建多能互联的新一代能源系统,承载能源变革历史使命,推动传统能源企业业务模式的转型。


01        能源变革的宏观愿景

能源变革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终极命题,通过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世纪末两度温升控制目标实现,已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根据国内外研究机构发布的成果,能源变革将大致遵循以下思路:


其一,能源增速放缓,新增部分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构成。

其二,一次电力增长推动一次能源结构调整,到2050年风、光产生的电能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将超过40%(电煤换算法),带动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接近60%。

其三,终端能源结构调整,电能替代最为显著,2050年占比超过50%。

其四,用能部门能耗变化明显,工业用能比例从60%下降至40%左右,下降份额被建筑、交通均分;电能替代深度不一,建筑领域电能替代深度最大,交通领域替代速度最快。

显而易见,能源转型的核心在可再生能源替代,以及由此带来的为消纳一次电力产生的电能替代,而终端各部门的用能比例的消长,也为电能替代提供了便利,因为相对工业领域的高温蒸汽,电能在建筑常规冷热以及电动汽车应用中,更容易对化石能源进行替代。所以,发展以电为中心的能源生产、消费体系,建设以电网为中心的能源互联网架构,已是不争的事实。


02      能源互联网的内生逻辑

能源集中调配的本质是消除不平衡

在当前所有的单一能源系统中,电力系统具有最为完整的体系,为我们研究能源互联网提供了对照与启示。 

电网调度的核心在于不断消除系统中的不平衡,使电网频率、电压、功率等变量,在各种扰动和故障情况下始终处于安全边界内。原理说起来很简单,却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不同变量的时空特性,一是要实现调节手段与波动在时间上合理匹配,比如调频过程中,靠一次调频快速消除频发的、幅度小的功率扰动,又要通过AGC和优化调度的配合,消除长周期、大幅度的功率不平衡。二是在空间维度上,实现全局优化与局部优化的折中。在技术上,全局和局部是一对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矛盾,更有纵向一体的电力体系带来的问题,不同层级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难以自主实现与上下层级、同一层级的协同。

以此延伸到能源互联网,至少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是不同能源的时间特性,提供了更多的调节工具

在能源变革的愿景中,可再生能源发展产生了以电为中心的能源体系,但也给电网带来不可承受之重担。当下风电、光伏装机占总装机20%,电网调峰已不堪重负,未来实现10倍的增长更是无法想象,电网“调峰革命”将成为能源革命中最基础、最激烈的一场斗争。

传统电网运行中,调峰责任通过调度手段分配给统调的集中式电源承担,该思路推动了抽水蓄能等电站的建设,电化学储能电站也是这种思维的延续,这是非常昂贵的一种方式。因为调峰资源是一种尖峰性资源(低谷时段负调节可以认为是反向尖峰资源),专门投资建设的调峰电源在大多数时段闲置造成投资的浪费。特别对于风电、光伏这种具有间歇性与尖峰性的电源,理论上用同样具有尖峰性负荷的反向调节来对冲,是边际成本最优的调峰方式

在能源互联网中,考虑不同能源的时间特性不同,可以发掘大量的具有尖峰特性、可调节的灵活性负荷(在缺少调控手段和激励机制的情况下,这些调节资源处于沉睡状态)。比如,夏季和冬季是调峰资源最紧缺的时间,正好利用冷热设备时间惯性为电力调峰。空调是最具尖峰性的负荷,我国夏季高峰时段空调负荷最高超过3亿千瓦,而仅聚合1/3的空调进行调峰,可获得1亿千瓦的调节能力,是三峡电站总功率的5倍左右(这也是国网公司推行万栋楼宇行动的主因)。而在空调系统中加装蓄冷蓄热设备,可以缓解更为紧迫的夜间负备用不足的问题。同样,冬季低谷时段增加电锅炉、空气源热泵等出力,短暂进行热电解耦为电网调峰。

在电动汽车充分发展的场景中,全国电动汽车高峰充电功率将达到亿千瓦量级,如果大量汽车在高峰时段充电将带来另一个调峰灾难。实现电动交通网与电网的深度融合与互动,是解决充电功率波动和配电容量有效利用的唯一途径,采用有序充电技术和V2G技术,将电动交通网变成电网的调峰资源,为可再生能源消纳开辟新的途径。
 
二是寻求最优经济半径和最优转化路径,实现区域能源自治

回顾电网的扩张,伴随着电力供需空间不平衡的扩张。由于集中发电与分散用电的不平衡产生了最初的地区电网;地区资源禀赋与负荷需求的不平衡,促进地区电网扩展到省级、区域级电网;大水电、大火电和大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开发又催生了特高压联网。大家都喜欢大电网,但每个系统都有它的经济半径,电网的建立是为了消除不平衡,而不是推动不平衡的产生。当前通过特高压系统进行大功率远距离的流动,给电网安全带来很大冲击;早几年三北地区新能源电站大面积限电,与之相反的华东等接近负荷中心的新能源电站却取得了更好的收益。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资源禀赋与负荷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绕不开不同利益主体之争,造成规划的不协调与局部能源流动的失衡,在各自为战的能源体系下,无法有效发现能源最优经济半径。

建设能源互联网实际上提供了一次问题修正的机会。采用多能互补满足多种终端能源需求,增加了区域内能源自给自足的可能性。一是因为每个区域内风、光、水、余热、生物质、污水、垃圾等资源多样化,提供了相互增补的机会。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分布式发电方式,(水)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低温热回收等冷热供应技术,生物质资源分布式热电联产与分散式采暖,给区域能源一定程度的自治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二是开展区域内多能互补规划,寻找最优转化路径。减少能源转化环节,能大幅提高能效和降低中间投资。在转化路径上,实现区域内多种能源供给与终端需求的合理匹配,如:燃料不经中间环节,直接燃烧供热(生物质不经发电、制气等环节,直接通过成型燃料供热);余热资源的高能高用、梯级利用等。三是区域调节资源的挖掘。以往分布式能源将利益留给自己,将调峰压力留给大电网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区域自治需要通过契约的方式,充分挖掘内部调峰资源,助力大系统的平衡,这也是区域能源自治实现的基础。

实际上,理念的进步甚至比技术进步更重要。转换单一能源体制下的惯性思维,充分挖掘当地能源禀赋潜力,满足地域特色的需求,就地平衡,一地一策,防止大范围的能源流动和大规模的系统建设支出,在更多局部平衡的基础上,降低大系统担负的义务,将给能源互联网铸造更强的基础。


03       能源互联网通过市场要素配置进行价值创造
没有魂的架构只是泥胎木偶,对于能源互联网这个魂就是市场机制。价格是推动能源互联网内生逻辑起作用的动力,只有通过价格信号大范围流动,才能促进上述各项目标的实现。反观以前的电网,我们设计了很多精密的优化模型和算法,但由于价格这个最重要变量的缺失,制约了电网优化资源配置能力的发挥。

当前,可再生能源长远发展,能源网中调节资源的唤醒,电化学储能准入等问题,解决根本也在于市场的建立。能源行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仅仅建立能量市场无法充分发掘各种能源的外部价值,只有建立与之适应的市场机制才能摆脱补贴、配额等依赖,促进其健康、长远发展。构建碳交易市场,体现可再生能源低碳减排价值;建设调峰、调频、容量备用的辅助服务市场,才能促进能源网各种调峰资源的觉醒,建立规模化的虚拟电厂业态;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电化学储能的盈利模式问题。(由于市场机制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在此不过多涉及)

在市场机制建立过程中,能源互联网通过市场要素配置进行价值创造:首先是聚合多方主体,建立开放的接入平台,促进集中式、分布式主体平等准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边界逐步淡化。其次,通过市场手段发现最优经济半径,能源互联网链接各种能源、各类主体和各种服务,在区域能源自治基础上,与大系统在能源互换、调峰资源共享方面订立合同,推进交易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消除价格的不平衡和信息的不平衡,促进最优边际成本的发现;第三,挖掘市场深度,催生各类增值服务、金融衍生品等多种交易品种,孵化出新的蓝海市场。


04        能源系统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既然是能源互联网,那么互联网在其中一定占有一席之地。实际上,很多人更热衷于谈互联网概念对能源的颠覆,但其中很多思想我个人不太跟得上。云大物移智链的应用,对于能源的外延拓展和新的业态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但互联网的逻辑却不能生硬的套到能源上面。比如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建立的基础是信息的无限可复制、同样的信息产品边际成本几乎为零,通过对客户需求进行细分,针对性地对产品进行菜单化设计,借助信息的大水漫灌,只要有少数买单者就可获利,同时互联网行业讲究花未来的钱,讲的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逻辑。而在能源领域这个逻辑在大范围内是不成立的,因为能源的边际成本是比较高的,即便是风电、光伏要送到用户手里输配电价也不能接近免费,那么我们讲的是“没有免费的午餐”逻辑。

但是,云大物移智链技术对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支撑作用,使很多业务从不可能变成了现实。首先通过全面信息的感知、海量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知识发现,推动价格信息、盈利空间的发现,数据和信息成为能源区域自治、市场交易和业务决策的生命。比如,辅助服务市场、现货市场的建立,高度依赖数据、模型和算法,在全网一盘棋的电力市场中,交易主体的关联性比其他商品市场更强,每一个主体的获利取决于电网的状况和其他主体的行为,获得更多的数据和信息,并依靠人工智能生成最优的决策,是交易的生存之道。同样,对于新能源项目、区域能源项目的设计、投资和运营,技术的难点在于未来能源供需数据的预测以及价格的预测,也依赖高度的量化支撑体系。

其次,云大物移智链技术成为能源网安全的重要支撑。电网安全控制的一个法宝是,通过仿真计算对电网未来可能出现的场景进行模拟,以此确定安全边界来指导运行。但该方法在能源互联网中却不一定有效,一是多种能源网的融合造成计算维度的指数级增加,二是间歇性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电子设备对交流电网结构的破坏、各类主体的市场行为等等,增加了能源互联网的不确定性,引入云大物移智链技术,解决维灾难和各种不确定性问题,成为能源互联网模拟仿真和安全裕度计算的发展方向。


05        展望
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能源互联网仍处于初级阶段,是一种以电网为核心,包含在边缘与之有电气连接的局域交通网、局部供热(冷)系统,真正称得上是能源互联的深度连接、能源双向流动并没有产生。实际上,当前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因为在每一个具体场景中,能源的转化一般是单向不可逆的,而且每一次转化过程中带来的是较大比例的损耗。比如电能可以方便转化为热、冷等其他能源形式,但是热要变成电只有在电厂才能完成;电和气之间的转换也如此。对比变压器,我们寄希望于真正意义上的能源路由器的出现,或者找到一种非常便捷的万能转换的能源品种,满足各种能源形式之间便捷、自由、高效的转换要求,这就意味着熵增定律的打破。

科技的进步不在一朝一夕之功,即便高歌猛进的互联网,其底层原理和技术的积累也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爱因斯坦的理论经历百年,尚有众多猜想需要验证。能源互联网亦如此,能源互联网思想的滥觞,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AI技术在电网运行规则中的应用;2015年孙宏斌教授发起能源互联网香山会议至今也已过去5年,今年《能源互联网》的出版才宣告理论系统的完成。未来科技的进步会取得怎样的突破难以预知,能源互联网壮阔、瑰丽但也布满荆棘的征程刚刚开启,就让我们以实践者的姿态拥抱即将来临的挑战吧!
 
本文很多观点受到孙宏斌教授主编的《能源互联网》的启发,在此向各位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关于我们:奇点能源,来了!


延伸阅读

他山之石可攻玉——南网综合能源公司的上市之路

节能服务生死局——能源变革中的新视界

国内垃圾发电行业市场潜力及投资机会研究


扫码关注我们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