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年那事丨纸屑飞过校园梦

李红旗 京都闻道阁 2021-02-11

每个人的校园时光都有着猜不透的梦想,无论贫寒和富有,它都会飘渺缠绕在虚空的世界里。

                    

 

乡村的学校是坐落在田野之间的,春季的花香和丰硕的秋实都会给少年的脑海种下希望的种子。闭塞的乡村获取不了外界的信息,收音机是唯一的媒体传播渠道,孩子们只能在课本上读到精彩的世界。求知的欲望和老师的讲述使孩子们默默地憧憬着未来,当时,“科学家”是未来一切的代名词,每当老师提问“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孩子们都会举起嫩稚的小手,齐声回答“科学家”。

在当时是看不到各种刊物杂志的,稀少的小人书就成了孩子们课外的高级读物了,全班同学互相传看,无形中变成了上下学路上的天真话题。

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课间之余,跳皮筋、丢沙包、过家家是爱动孩子熟练的乡村游戏,也时常见有喜静同学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调皮的同学满校园撒野,追在别人后面踩影子。更有淘气的男孩子们跨过校园的泥墙,躲在隐蔽处排成一行,竞比谁尿的更远。

放学的铃声响过后,空旷的田野便成了孩子们自由的空间。推铁圈、弹玻璃球、捉迷藏,上树掏鸟蛋,孩子们的嬉闹声形成了乡下独有的一景,往往是在父母的呼喊、斥责和拉扯下才回家吃饭。雨过天晴后,泥水又成了启发智商的天然条件,他们把泥做成碗装,碗口朝下,使出浑身力气砸向硬地面,在一声闷响中,看谁的碗底破洞更大。

汛期的到来,村边的水塘会招惹来很多孩子,这也更增加了父母的担忧,很多家长会在的肚皮上用墨水轻轻瞄上一道痕迹,尚若放学后痕迹没有了,将会受到严厉的斥责,甚者屁股上会留下几道淡淡的手掌痕迹。

少年的生活是单调、重复的,但,孩子们渴望的双眼依然紧盯着黑板上滚动的粉笔,唯恐老师的讲述在无意中溜走,寸长的铅笔会在粗糙的纸上写下满满的字体。寂寞孤独的乡村关切的是土地、雨水、粮食,孩子父母的眼中是青砖瓦房,幼嫩的双眼经常会朝着原野望去,企望探求秋种夏收自然科学的真谛。

                  

 

中学时代是苦涩的。

虽没有山区崎岖山路,但,每周背一次干粮,徒步走上几十里土路,使学子过早地承载了远离父母的艰辛。

走出乡村的孩子,对大千世界感到无比新奇,带着一种羞涩去渴望获得书本中的知识,去努力抚平城乡孩子气质的差异,去竭力寻找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乡村孩子的质朴来自于祖祖辈辈赖于生存的土地,来自于袅袅炊烟的滋润,这种质朴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根,因此,对于他们融入学校集体,第一次独立生活来说,没有阻碍,一切都自然平畅。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是很自然的往来。尤其是在一片净土的校园里,没有贫富差异,学生之间平等相处,处处彰显着朴实和谐。

学校住宿条件十分简陋,宽敞的房间内,用杂草铺成的大通铺上,人挨人,拥挤着几十个男生。夏天,汗腥味充斥着整个房间,常常是鼾声和磨牙声伴着入眠。半夜醒来后会慢慢走出宿舍,在漫天星光的夜色中舒展一下身躯,深深地吸上几口从墙外田野上飘来的清新空气。冬天里又是一种境况,鼾声依旧,只是在进门处放置了两个塑料桶,以方便学生夜间解手,因此,尿骚味取代了汗腥味。更为甚者,棉衣和棉被上传染上那个了很多虱子。有学生“尿炕”的毛病,除了雨雪天气,在宿舍院子里总有布满尿迹的被子在晾晒。

学校没有餐厅,只有一个做饭的操作间,垒起了一个偌大的铁锅,只为学生提供稀饭。每个学生在饭前,把从家里带来的干粮用筷子串起来,放到一个很大的笼屉上,做稀饭的师傅负责把干粮热透,开饭时自己取走。所谓的干粮全部是玉米面窝头和地瓜面窝头。晴朗天就蹲在操场边吃饭,雨雪天就挤在教室里就餐。咸菜也都是自带的腌制萝卜和豆浆。那个年代,能吃上“白馍烂菜”,是一般家庭所往而不可及的。

在乡下“焦麦炸豆”的农忙时节才能改善生活,才能吃上白面馒头和油条,因此,经常有同学开玩笑道:“国家领导人办公桌的抽屉里肯定每天都放着面坨(油条)”。

当时学校提倡“学农、学工、学军”,因此,学校除了正常开设的课程外,安排的劳动课比较多。走出校门,帮助生产队拉土填沟,开挖河渠。寒冷的冬天也不畏严寒,挥锹舞镐,热火朝天,甚至晚上还要挑灯夜战。深入工厂,学习铸造、翻砂。走向靶场,进行实弹射击训练。轰轰烈烈的“三学”运动,占据了不该占有的课时,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和工厂,这只能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即便是这样,学生们依然没有放松对知识的追求,每天的晚自习都是在老师的再三催促下,才回到宿舍就寝的。

他们心底明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在没日没夜劳作供给者他,要用殷实的成绩回报父母。他们期盼着每周回家一次的温馨小聚,但,他们最怕的是弟弟妹妹用嫩稚的小手拉着他,仰望着他的脸庞,央求他去讲述外面的世界。因此,他们珍惜在校的每时每刻,他们用“悬梁刺股”的精神去努力攀爬寻求知识的阶梯。

 

 

中学时代,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淀作用,夯实起步阶段的根基,坦途则顺畅。当然,在这个阶段也会给每位学生留下许许多多的烙印,美好的,丑陋的,真实的,虚假的,光明的,阴暗的。随着时光的列车渐行渐远,一些记忆会不经意地抛丢在沿途的沟豁中,但,那些美好的情事总会时时缠绕在脑海中,使它变成了永久的记忆。

特殊的时代把一批批“右派”老师逐放到了乡下的中学,这无意中为乡村的学子带来了难逢的机遇,这些“右派”老师都是教育界的精英,学识渊博,德高望重。

有一位语文老师擅长于诗词韵律,他总是在语文课堂中引入经典的诗句,引领你的思维在空旷的时空中自由想象。也会时常讲述一些诙谐地诗词,增添课堂氛围。

他曾讲了这样一个典故,多年后学生们依然记忆犹新。古时候,有一文人爱写“瘸腿诗”(很像演出形式《三句半》的台词)。一天,见对面走来一娘子,诗兴大发,随口编出一句:“迎面一娇娘,银莲三寸长,为何这样短,横量。”在古时候,女人实行裹脚,脚越小越好。文人见该女子脚比较大,随即编出了这样一句诗。女子听了前两句感到是夸赞,很是高兴,但是,当听到“横量”时,才意识到是在侮辱自己,就把文人告到了县衙。县太爷名叫张东波,接到状纸后,把此文人押到了堂前,文人见到了县太爷诗性又大发,随即编了一句:“今日张东波,昔日苏东波,二位俱东波,差得多。”同样,县太爷先高兴,后来一听十分恼火,就把他发配到沈阳去。恰巧,此文人一个舅舅在沈阳,而且,有一只眼瞎了。当他见到舅舅又是诗兴大发,“充军到沈阳,见舅如见娘,二者俱流泪,三行”。前三句他舅舅感到很是亲切,但是,“三行”使他舅舅大为恼火,因为,他嘲笑他舅舅一只眼瞎了。

在讲到成语时,他曾巧妙地把四人抬轿编了进去。过去抬轿分为两人轿、四人轿、八人轿。说起四人轿,每个人都有一句成语来形容。最前面那位是“扬眉吐气”,趾高气扬,走在最前面。第二位是“专闻臭气”,紧跟在第一位后面,是不看其他的。第三位是紧贴轿子棚后面的那一位,称谓“晕天花地”,因为他什么也看不见。最后一位是“多走两里地”,因为抬轿子走的是蛇形路线,最后一位是蛇尾,他要来回摆着走。

富有哲理性的授课,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这种艺术源于渊博的学识和炽热的事业心。

 

 

恢复高考了,对于农村走出的学生来讲,这无疑是一个惊天的喜讯。他们知道只有推荐才能上大学,那是与农家孩子无缘的事情,现在能人人平等的坐在考场里,凭借自己的本事去获得进入大学校门的机会,个个兴奋不已。

有人说过一句话“无知便无畏”,初次碰触“大学”这一概念,只是一种亢奋,理想的标尺错过了对现实的横量。

重新翻阅课本,似曾相识,又感陌生,仿佛是一过路人,只记得路旁有树,树的种类和形状全无记起。提起笔杆总感沉甸甸的,笔划的走向无规无则,而又在不停地涂写。那样的涂写掩饰着羞涩、不甘和空虚,实质上是浑浊中的执着。当然,很多学子切实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跳出农门的出路,挑灯夜战,闻鸡起舞,珍惜中付出了百倍的艰辛。有一学子,在音乐方面是一个小天才,笛子、二胡、琵琶等都会演奏,经常填词谱曲,但没有发表过。他为了考取音乐学院,几乎每天都在凌晨四点钟起床,抱着琵琶,在田间独自练习,以至于手指都磨破出血。悠扬的琵琶声荡游在寂静的田野间,广袤的大地见证了他的辛酸,漫无边际的青纱帐永远记载了那段苦楚的历史。

高考的铃声响过了,静静的考场内坐满了莘莘学子。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两天的时间是无法计量的,但,考生们深深明白,这短暂的时间将决定他们的未来,他们的汗水和艰辛将得到验证。凝聚的时空只听的笔头在沙沙作响。

兴奋,茫然,失望纠结在一起,变成了等待录取通知书过程的另一种煎熬。当然,笑的,终于背上行李跨进了大学校门。无奈仍属于大多数,尝试了,失败了,人们真诚的安慰中不凡有很多人颓废了。对他们来说,中学阶段也许只是一个过程和形式,老师所给予的知识也许已满足了他的生活需求,少有了勇气和毅力,不再去面对不可及的希望了,不再去触摸焚烧殆尽的灰烬了。

上帝的玩笑始终绕不开弱者,来年的高考又让部分落榜生担任了外场安全保卫工作。炎炎烈日下,蹲在树阴处,监视着道道白线,看护着考场,那时的心情是什么?

考场内应该有他们,考场外不该有痴痴的他们!


推荐阅读:

2018年3月18日  我的家在金堤河畔

2018年3月22日  老槐树下的村庄

2018年3月25日  那间老牛屋

2018年3月29日  老家的古会

2018年4月1日  “张半仙”寻墓记

2018年4月5日   路边车马店

2018年4月8日   雪花飘洒乡野间


☆ 作者简介:李红旗,河南滑县人,退役海军中校,毕业于海军政治学院,历任秘书、副处长、副主任,转业后在河南濮阳市教育局工作。自幼爱文学,偶尔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豆腐块”,离岗后闲来无事,回忆历程,珍惜生活,撷取点点往事,以慰平俗人生。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本平台公众号:JSWDG8


穿越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