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类历史的高光时刻,为何定格中国

谭主 玉渊谭天 2021-04-24

古今中外,人类有一个共同的顽疾,贫穷


如果翻阅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贫困人口分布会发现,最近30年,全球贫困版图发生了一次巨变。

 

其中,最大的变量,是中国。

按照世界银行的测算,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到2020年年底,中国现有贫困人口,已经全部实现脱贫。

 

25日上午,一场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个堪称人类历史的高光时刻,定格在了中国

 

西方国家也有一些人,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他们觉得中国扶贫代价巨大。


把投入说成“代价”,给扶贫标上了“价”,显而易见,在一些人的逻辑里,扶贫是一场“买卖”,而且是“亏本买卖”

 

中国,绝不会这样考虑问题。原因,也藏在世界银行的一组数据当中。

 

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全球贫困标准,2013年,虽然中国还没有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标准,但是中国的贫困发生率已经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无论发展阶段如何,我们一直在关照最需要帮助的那群人,不让他们掉队

 

扶贫的公平逻辑,和经济增长的效率逻辑,在中国这里,并不矛盾。

 

不久前,前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布兰科·米兰诺维奇就评价中国称:

“中国实现了惠及大多数人口的非凡的收入增长。”


中国的发展,从来都不是“成本-收益”的简单逻辑。“不计成本”的中国扶贫,计的,是什么?

 


就在本次脱贫攻坚总结和表彰大会10天前,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出刊。头条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8年前的一次讲话。


现在回看,正是这次讲话,埋下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种子

 

2012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

 

在十八大后扶贫考察的首站,习近平总书记上来就说到:“有的地方贫困,原因是多方面的,不等于工作没做好,大家不要有顾虑。”

 

话语平静,背后的脱贫任务艰巨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2012年底,我国贫困人口还有9899万人,贫困发生率正好为10%。

 

减贫,从2012年就进入了“最艰难阶段”

 

那一年的阜平县城,只有一条两车道主街,马路上时而穿梭的,还有马车。

 


这,只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第一道难关。

 

一直做扶贫研究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给谭主提到了另一个数据,3%。

如果一个国家的贫困发生率达到3%,那么剩下的贫困人口都可以称之为“难中之难”,他们可能有重疾或残疾,可能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可能身处极偏远地区。

 

他们脱贫,不是最难,是更难。但他们,是一个国家的底线

 

2017年年底,中国的贫困发生率正好达到3%。那一年召开的十九大,正式把脱贫攻坚纳入三大攻坚战。

 

脱贫攻坚,成了“战”。

 

现在回看,面对10%和3%的两道难关,中国都跨过来了。

 

2012-2018年,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每年减贫人数均保持在1000万以上。

 


特别要多说一句的是2018年。

 

贫困发生率达到3%之后的2018年,中国农村减贫人口依然达到了1386万人

 

本以为已经难上加难,没有人想过,还会有第三道更大的难关在前方等待。

 

2020年,疫情袭扰,几乎让许多国家的扶贫努力前功尽弃


世界银行警告,新冠疫情在2021年可使世界极贫人口增加1.5亿。20多年极端贫困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第一次终结。

 

中国也到了决战的关口。

 

毫不犹豫。2020年3月6日,国内疫情仍然严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共和国扶贫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扶贫会议。

 

脱贫,没有商量的余地: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

 

这样的要求几乎每次扶贫座谈会都会提到,也和8年前在阜平的承诺遥相呼应: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攻城拔寨。8年间,扶贫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花的精力最多”的工作。

 

光是扶贫主题的座谈会,就在7个省份开了7场。每一场,都聚焦扶贫的一个主题,层层深入,步步攻坚。

 

如果以北京为原点,有四个会议地点,和北京的距离都超过了1000公里,最远的地点,贵州贵阳,坐高铁,需要至少8个小时44分钟。

 

心心念念,念兹在兹

 

今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又去了一次“最远”的贵州。

 


春节前的基层调研,是惯例,但到贵州,谭主看出三层深意。

 

在脱贫这件事上,贵州至少有三个最

 

  • 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

  • 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

  • 最特别的,是最后一个宣布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省份。

 

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摘帽,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疫情给脱贫设下的第三道难关,中国扛住了。

 

从这个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之前的贵州之行,是一次实地检阅,更是对八年脱贫进度表的一次小结。

 

这个进度小结有个亮眼的注脚

经过八年持续奋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982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40元,年均增幅29.2%,比全国农民收入增速快20个百分点。


数字很震撼,但与这些数字一样重要的,还有另外一件大事。


这件事考虑的,不只是现在,更是未来

 


未来的故事,还是要从原点讲起。

 

河北阜平,正是这场8年脱贫攻坚的序章

 

改变贫困的第一步,是摆脱思想中的贫困。所以在那次讲话中,习近平也着重说了两句话。


一句关乎信念: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一句关乎具体目标: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

 

这个从一开始就提出的具体目标,十分有远见。

 

当下联合国采用的贫困水平测算指标,叫“多维贫困指标”,其中就包括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饮用水、室内空间面积等)等维度。

 

根据联合国开发署2019年的数据,收入标准并不能反映贫困的全貌,全球共有13亿人处于“多维贫困状态”。

 

而中国这八年的扶贫故事从一开始,就有着“多维”的基因

 

正如俞建拖所说:

我们瞄准的是人的生活质量,瞄准的是人综合发展的各种能力,而不是仅仅简单瞄准收入。


河北阜平一个原本想辍学的女孩顾文香,现在读完了高中,家里有了新房子,父亲也有了一份工作。

 

过去8年,这样的故事,在全国22个省区市、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上演。这也有了上文提到的另一件重要的事:

经过八年持续奋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


如何可持续,是中国一直思考的问题。

 

几年之前,谭主曾跟长期研究多维贫困的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萨比娜·阿尔基尔教授交流过,她多次来过中国,谈到中国扶贫,她提到八个字:

 

目标明确,措施精准。

 

这个概括也很精准。

 

从阜平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说,扶贫开发,“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

 

到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时,又提出,“精准扶贫”。

 


沿着这样的总方法论,精准扶贫又延伸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具体方略。摆脱贫困之路在中国,不是一条完成历史任务的路,而是一条给贫困人口赋能的发展之路。


俞建拖告诉谭主:

在全球的多维贫困指标里面,有些没有纳入的指标或者没有很好度量的指标,中国也在做,比如用电。


个别时常挑刺的西方媒体都在感叹:

中国仅国家电网一家企业,就为农村电力升级投入1200亿美元,并安排了7000多名员工参与扶贫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表彰大会中特别提到,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


中国,100%消除了用电的空白,其中包括80%以上位于青藏高原的“三区三州”地区。

 

一位国家电网的工作人员曾说过一句话,谭主印象很深。

 

他说,甘孜州的电力建设投入,如果算经济账,可能100年也收不回来,但要发展,要过上好日子,交通基础设施和充足电力必不可少,我们不能只算局部的经济账。

 

电,已经照亮了未来。

 

2020年上半年,国网经营区内“三区三州”地区全社会用电量较2017年同期增长30%以上

 


电,不仅在带动产业,电就是产业本身。

 

就说河北阜平,从2013年开始,首个“绿色”的光伏电站项目就已经动工,依靠发电就能获得营收。

 

目前,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覆盖了全国10万个行政村,平均每村年收益约20万元,收益期可达到20-25年。

 

建立“阳光存折”,中国谋划的不止是扶贫,更是振兴。

 


如果再把目光拉远,站在今年这个特殊节点回看整个脱贫攻坚之路,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8年之前的第一次扶贫调研,习近平总书记的目的地,也是一个和我们党命运休戚相关的革命老区。

 

以河北阜平为中心创建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曾经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的聂荣臻元帅,留下过一句话,“阜平不富,死不瞑目”。

 

看起来是巧合,背后则是初心

 

当年,太行山里的这片农村,以及和农民团结在一起的这个政党,在国际上可能还不为一些人所知。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

 

而后,关于扶贫主题的7场座谈会的第一场,也是在革命老区陕西延安举行。

 

穿越百年,初心未变

 

如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实践,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在云南西双版纳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瑶寨——河边村,每年都会接待来自多个国家的村官。

 


这些村官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国内都面临脱贫的难题,他们在当地和村民同吃同住,学习当地的减贫模式,深入体验、实地调查。

 

谭主曾经和一位到访过河边村的泰国村官娜丽拉交流过。

 

她说道:

“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村里的发展工作队、青年创业小组,虽然他们的职责和分工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决心和目标都出奇地一致,真的是一家一户做工作,似乎不知疲惫。”


娜丽拉提到最多的,是人

 

在过去5年,时任联合国驻华协调员罗世礼每年都会出席一年一度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

 


在交流过程中,一个细节让谭主印象深刻,在谈及中国扶贫时,罗世礼很少用到“减贫(Poverty Alleviation)”一词,而是常把“人的发展(Human Development)”挂在嘴边。

 

罗世礼发现的也是人。

 

中国的脱贫攻坚是用人来丈量的,中国的发展也始终是以人为刻度

 

因为这样的刻度,我们看到了扎根在全国的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看到了频繁登上热搜的东西协作故事,也看到了1800多位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战士”

 

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所帮助的是更多的人。

 

贫困对人类的袭扰,无地域之分,无东西南北之别,无国家之差。

 

人的发展才是共同的标准。

 

中国“不计成本”的扶贫成就,是在给世界信心,也是在给世界希望。

 

新中国刚成立时候,我们人均GDP不到30美元。

 

1978年改革开放,我们人均GDP只有约150多美元。

 

现如今,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宣告完成了摆脱贫困的夙愿。

 

心手相连,才能命运与共,才能定格人类历史的高光时刻。

 

中国期盼的,不是简单的数据增长,而是每个人,都能定格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扫一扫看更多精彩解读


黑暗中的严寒,美国民众何以又遭罪


“战胜假新闻”——BBC的倡议是认真的吗?


人间奇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