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0位参与规划的权威人士聊完,我发现了未来的机遇
还记得去年流行的一句话么?
人类历史将分为2020年前和2020年后。
在穿过2020年的“隧道”后,世界似乎看到了光亮。按照联合国最新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有望抵消去年的损失。
但有个前提,疫情控制得当,疫苗广泛接种。
2021年,有机遇,但机遇,是复杂的。
这种复杂性在《经济学人》的预测中,很直观。
▲2021年全球主要经济体GDP增长率预测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都处在一个较大的波动区间。
2021年,对世界来说,不确定性,很大。对中国来说,特殊意义,深远。
2021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接续点,两个五年规划的接力点,十五年远景目标的起跑线。
这些特殊性,全部凝结在一本7万多字的册子里。
3月13日, “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公布。
如果你今年25岁,这个纲要关系到你的30岁,40岁。其中的机遇,怎么看?
谭主找到了10位“局内人”聊了聊,在字里行间发现了一些线索。
看规划,首先要看目标。
经济增速指标是关注的焦点,然而“十四五”规划,并未设立经济增速指标,这很罕见。
为什么这么设计?可以从“十四五”开局的今年看出一些端倪。
2021年的经济增长没有明确目标值,只设定了一个范围—— 6%以上。
这意味着,我们只划定了一条底线。
如何理解这一深意?在跟杨伟民的沟通中,他给谭主重点解读了一个词——就业。
杨伟民是一位资深“规划人”,早在“十一五”规划编制期间,他就曾在国家发改委规划司任职。
这个机构,是编制五年规划的主要职能部门。
顺着杨伟民的提示,可以发现,今年设定了1100万人的就业目标。
从GDP核算方法的角度,他给谭主分析了一下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以及支出法,如果从收入的角度算,假定这1100万人就业,那么他们每人每年的收入会增加多少,占GDP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就可以直接推算出来GDP会增加多少。
经济增长能带动就业增加,反过来,同样成立。就业,对每个人来说,更是实实在在的增长。
为经济划底线,底线之上,更重要的是人。
透过“十四五”规划纲要,底线思维的脉络清晰可见。
从20个指标中的两个“第一”,也能看出端倪。
第一次设立“安全保障”指标,将粮食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纳入规划。
另一个第一,则是规划中数量最多的约束性指标——绿色生态。
约束性,意味着一定要完成。
这些指标如何测算?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城乡融合发展处的处长刘春雨给谭主做了两个形象的比喻:“由远及近”、“跳一跳,能摸得到”。
他解释道:
有些方面2035年的目标值已经确定,以此来倒推“十四五”时期的目标;有些则遵循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设置“跳一跳,能摸得到”的目标。
“跳”这个词显示出主动和决心。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对此也深有感触。
王金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至“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去年发生的一件事儿让他印象深刻。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要知道,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是40年-60年,中国提出,只用30年。
这引起了全球瞩目。
王金南告诉谭主:
在此之前,政策层面,只提过碳达峰的目标,碳中和的目标一直没有提过。相关的研究跨度,绝大部分只到2050年,没有跨越2060年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展示的是“绿色”的决心,塑造的,还有新的发展机遇。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会以点带面,倒逼经济结构转型。
清洁能源是一个风口,据高盛预测,到2060年,中国的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达到万亿,净增的工作岗位将有4000万。
谁能占得先机?
数据显示,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占比最高的地区,在三北——西北、东北、华北,且增长势头不减。
绿色发展,也许会成为北方突围的推动力。
而中国南北城市的布局之中,同样也蕴含着新的机遇。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蔡继明跟深圳市副市长进行了一场对话。
蔡继明的第一个问题,就切中要害——有无户口在深圳有多大差别?
对不少城市新居民来说,户口是安居的最后一公里,牵扯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甚至是退休养老。
蔡继明,作为“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最关心的就是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两个指标很关键——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前者统计的是在城市居住6个月以上的人,后者统计的是有户口的人。
2013年,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93%,到2019年,这个数据变成了44.38%。这意味着,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
但同在2019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60.6%。这意味着还有2.3亿左右的人,身在城市,但没有落户。
落户,是许多人的关切,也是过去许多工作的目标,但蔡继明告诉谭主,“十四五”规划纲要里面没有设定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
这意味着什么?深圳,也许能提供一个样本。
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说,落户与否对生活在深圳的人来说,只有20%的差别,80%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一视同仁的。这让谭主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
与其说户口重要,不如说与户口相关的公共服务是关键。
如果细看“十四五”规划你会发现,在城镇化篇章中,不少表述都有细微的变化。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章节中:
“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变成了“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按照蔡继明的分析,未来不是一味地讨论户口本身,而是让与之相关的服务一项项实现。
规划里的这句话写得很明确:
根据人口流动实际情况调整人口流入流出地区教师、医生等编制定额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这意味着,让资源跟着人走。
人口,都在流向哪里?
2020年,中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十个城市是:
上海、深圳、北京、东莞、广州、天津、佛山、苏州、宁波和杭州。
一座城市究竟靠什么来吸引人?谭主也做了一个调查:
这不仅是城市的小布局,更是国家的大布局。樊杰对这个布局非常了解。
从“十一五”规划设立专家委员会开始,他已经连续4次参与规划编制,他还参与过京津冀、珠三角都市圈的规划。
樊杰告诉谭主:
协调的关键是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果以人均GDP作为指标,既要优化分子,改善落后地区经济水平,也要调整分母,顺应规律,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使未来人口分布和国家资源环境空间布局分布相匹配。
怎么看中国的空间布局?
樊杰给谭主分享了一篇《求是》的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虽然只是一部分,却足以看出新时代“协调”二字更丰富的内涵:
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地区合作,细化功能区划分,实现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这正是“协调”的辩证法。
▲2013年安徽淮南,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淮南变电站投入使用。
樊杰参与“十四五”规划编制中还有一个很大的感触:
以人为核心的协调水平不局限在经济收入所决定的质量水平,同时也包含社会服务设施水平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正在于此。
带着协调的“底色”,城与乡之间的流动,城与城之间的流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流动,蕴含着中国发展的密码,也蕴含着所有人的新机遇。
世界,也在共享中国的机遇。
就在两会之前,欧盟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的贸易数据,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
▲2020年,中国成为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因为欧盟对中国的进口(+5.6%)和出口(+2.2%)均呈现增长,与此同时,对美国的贸易进口(-13.2%)和出口(-8.2%)则呈现大幅下跌。
更值得一提的是,欧盟前十大货物贸易伙伴中,中国是唯一实现贸易双向增长的。
这个唯一,货真价值。
从2020年6月份开始,中国外贸已经连续9个月实现正增长,2020年全年的进出口、出口总值均为历史新高,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中国生产,在服务全球。
对此,有一个人的体会格外不同。她是国家发改委规划司的张俏,参与了“十四五”规划初稿的撰写。
她撰写的篇章,是此前的规划从未有过的,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中国面向未来的基本坐标。
新发展格局蕴含的机遇,同样是丰富的。
疫情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一度中断,一些国家试图让制造业回流,加速了封闭的趋向,中国则凭借着强大内功——全世界完整的工业体系,稳定了全世界的供应。
但其实在2020年之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波动中呈现趋势性下降。
2019年,占比仅为27%,达到了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一趋势在2020年出现了变化。
德国商业银行经济学家周浩,两会期间发表了一篇解读中国经济的文章,题目就叫《做趋势的朋友》。
周浩告诉谭主:
制造业具有更大的确定性,后疫情时代的趋势之一是制造业的回归。
▲周浩在《做趋势的朋友》一文中对制造业的描述
刘元春的判断也基本一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副校长,刘元春的理解对年轻人来说更有吸引力:
未来就业可能会呈现出“中间空洞”的现象。一方面是创新人员、高技术人员,另一方面是体验式的服务人员。两端的人员会更多,中间的传统技工人员可能会减少。因为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再看五年规划,趋势的变化早已经暗藏其中。
“十三五”规划中,对实体经济的表述是,“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到了“十四五”规划,变成了“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最引人瞩目的,还有一个数据。
今年,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将增长10.6%。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告诉谭主:
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大体与欧盟水平相当。但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太低,刚刚超过6%,世界上主要创新型国家的这一比重大多在15%以上。
这也就有了“十四五”规划特别新增的一节——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还有特别新增的一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未来,制造业要更强,也要更有含金量。但含金量,需要久久为功。
谭主想起今年两会委员通道上,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研究员周玉梅的一席话:
集成电路是从业人员的长征路……希望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集成电路产业,有更多的优秀学子报考集成电路专业。
五年,是时间坐标。
我们无法预想五年之内,还会有多少意想不到,但国家规划和个人目标的交汇点始终不变,是乐业,是安居。
布局,是空间坐标。
目标从不只是某时某刻完成某项任务,国家规划谱就的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流动的蓝图,你可以在乡村独辟蹊径,也可以在城市大放异彩。
人,是发展目的。
“十四五”规划最多的指标是民生保障,每一个人既是价值本身,又在创造价值。
在时代的机遇面前,中国已经选择修炼内功,乘势而上。你,准备好了么?
扫一扫看更多精彩解读
理解这场中美高层对话,要把握三个时间点
人类历史的高光时刻,为何定格中国
中国,乘势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