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最惨美人”,19岁爆红,出家3个月后离世,原来她的结局20年前就写好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女神书馆 Author 一直努力码字的
人间再无林黛玉。可生死之事,又如何能阻止。只有用无限的追思,追忆她留在人间的影像。
今年距87版《红楼梦》首播,已过去35年。
距离陈晓旭离世,已过去15年。
岁月如梭,美人已故。
来源 | 女神书馆
ID | nvshenshuguan
一朝春尽,红颜已逝。
但人们觉得,“除了她,再无潇湘妃子”。
她叫陈晓旭。
一个天生为林黛玉一角而生的演员,一个谜一般的女子,一个和黛玉一样敏感、易碎、爱美的美人。
早在她出生时,宿命就已注定。
父亲为她取名“陈也芬”。
一位老先生说:“这个名字,就是林黛玉的命,要悲痛一生的,不好。”
之后,她改名陈晓旭。
名字虽改,但命途已定。
陈晓旭参加节目《艺术人生》
她真的如同黛玉,开启了纯粹又短暂的一生。
1983年,红楼选秀在全国进行。
陈晓旭18岁,在鞍山话剧团做演员。
她文静,内向,易感易伤。
不太出名,也不被重用。
那时,她有一个男友,叫毕彦君。
夏天的午后,他奔进院子,对正在树下读书的陈晓旭说:“有个好消息,你要不要听?”
陈晓旭说:“和我有关的就听。”
娇而傲。
和林黛玉一模一样。
毕彦君把一本《大众电视》递给她。
上有一则消息: “中央电视台筹拍《红楼梦》,全国征选宝、黛、钗。”
之后,陈晓旭写下自荐信,寄给剧组。
信中附有一张照片。
照片的背后,写着陈晓旭17岁时写的一首诗,《我是一朵柳絮》。
“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
陈晓旭的诗
8天后,这封信寄到了红楼剧组。
当时,剧组每天都收到无数的自荐信、推荐信。
但王扶林导演看到这封时,还是眼前一亮。
他隐约觉得,这个演员,有戏。
很快,回信来了。
“陈晓旭立即去北京面试,食宿自理。如果没有入选,路费不报销。”
陈晓旭非常激动。
当夜,她把《红楼梦》的小说,和自己写的读后感,抄下来的林黛玉的诗词,再反复翻阅几遍。
两天后,去了北京。
面试时,潘欣欣问了她上百个问题。
“你知道《红楼梦》里妙玉的判词吗?”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
好几个问题,陈晓旭对答如流。
初次口试通过,可以和导演见面了。
第二天,乌云密布,大雨瓢泼。
陈晓旭准时到来。
她苍白,瘦弱,一身浅绿色衣裤湿漉漉,手里雨伞滴着水。
导演对她一见倾心,但此时还不到录像时,导演便和陈晓旭商量:“过些时间我们才开始选演员录像,你能在北京等到录像吗?”
陈晓旭慌了:“不行,我是瞒着剧团里出来的,下午就要坐车回鞍山了。”
导演只好妥协:“你的照片和诗歌要存档,你回家等消息就行。”
就这样,陈晓旭来了一遭,又回去了。
1984年春天,恰值面试一年后,陈晓旭收到了中央电视台《红楼梦》剧组的培训合同。
就这样,她进入“大观园”,开启“红楼梦”。
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林黛玉”。
在红楼剧组,演员们大多15、16岁。
天真、纯粹。
不染尘埃。
在大观园中,大家就像红楼中人一样玩闹、交友、习诗、社交。
导演还请来了红学专家做顾问。
给他们上课,解析《红楼梦》里的人物。
并请来了礼仪专家,为他们指导清朝时的礼仪。
1984年春天,剧组在北京圆明园举办了两期培训班。
演员有4个任务:
第一,学习《红楼梦》;
第二,深入分析角色;
第三,提升艺术修养;
第四,培养彼此感情。
《红楼梦》演员合照
培训期,也是考察期。
导演会通过日常观察,最终给演员定角色。
每一个角色,都有几个待选的人。
林黛玉这一组,就有3个。
一个是张静琳。
一个是张蕾。
一个是陈晓旭。
张静琳演技好,但太活泼,气质野,没有林黛玉特有的脆弱、忧郁与病态。
后来导演安排她去试试晴雯。
张蕾年龄大,倘若出演,需要不断补妆。
导演觉得,妆太厚,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后来让她演了秦可卿。
陈晓旭呢,年轻,瘦弱,有诗人的气质,不足之处就是鼻子大了点。
有时候也爱打闹。
有一次,大家结伴去逛街,回程时太累,走不动了。
陈晓旭眼珠一转,开始装肚子疼,让其他人借机去拦车。
不一会儿,大家就坐上了回剧组的顺风车。
还有一次,因剧组伙食太差,她饿急了,偷吃用来做道具的点心。
不光自己吃,还带着其他演员一起吃。
导演又好气又好笑。
如此种种,会让人觉得,她与林黛玉略有距离。
还有人觉得,她太瘦弱,像是发育不良,或许可以去演惜春。
三番五次,都没定下来。
导演只好试探性地问陈晓旭:“其他角色你有喜欢的吗?”
陈晓旭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您让我去其他角色(的组),观众会说你让林黛玉演了别人。”
她的笃定,让林黛玉成了第一个定下的角色。
事实证明,王扶林导演的眼光是对的。
几十年来,几经翻拍,几易演员。
若说林黛玉,人们想到的,都是陈晓旭那张脸。
而非之前的毛舜筠、张艾嘉。
以及后来的陶慧敏、张玉嬿、蒋梦婕。
她成为经典,活在无数人的心尖上。
1987年,经过漫长的3年拍摄,《红楼梦》终于上映。
电视剧一播出,引发万人空巷。
最成功的,莫过于林黛玉一角。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当时,陈晓旭体重不足80斤。
静如姣花照水,行如弱柳扶风。
她将“菱花镜里形容瘦,忘不了新愁与旧愁”的神态,演绎得活灵活现。
而她的诗意、才气和不服输,也将黛玉的才艺双绝,都饰演出来了。
这里也有一个故事。
有一场戏,黛玉要弹一曲《高山流水》,向宝玉倾诉心声。
情到深处,弦已断。
但陈晓旭对古琴一窍不通。
欧阳问:“是不是要报告导演找替身?”
陈晓旭没吱声。
第二天,她去音乐学院找了一位老师。
老师看着她:“你一点都没学过?我学了4年,才有现在的成色。你从来没学过,后天却要弹‘流水’?不可能的。”
陈晓旭恳求道:“只弹几个小节就可以。”
老师弹了几节,陈晓旭下笨功夫,死记硬背。
没多久,居然能弹出样子来了。
两天后,老师拍着陈晓旭的肩膀说:“你可以出师了,去吧。”
自此,陈晓旭成为了林黛玉。
林黛玉也成就了陈晓旭。
以至于后来的很多年,她都活在这个角色中,无法走出,无法脱身。
欧阳奋强曾说:“《红楼梦》是个魔咒,把演员的一生都困在了里面。”
欧阳奋强是,陈晓旭也是。
《红楼梦》之后,她还饰演过《家》中的“梅表姐”。
可无论怎么演绎,导演说:“总是有那么一点林黛玉的影子。”
1990年,3年过去了。
《红楼梦》引发的震荡,渐渐平息。
但他们生活里的动荡,生生不绝。
很多变故发生。
她结了婚,又离了婚。
毕彦君从男友,变成了丈夫,又变成了前夫。
而她遇见了生命中的另一个人,郝彤。
此时,郝彤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
因要拍摄一个短片,找到陈晓旭。
原以为陈晓旭会高高在上,拒绝他的邀请。
没想到竟然答应了。
还只收取了部分费用。
两个年轻人很快由好朋友,发展成了恋人。90年代初期,郝彤得知有家广告公司,想要对外承包,拉上陈晓旭一起,将公司接了下来。
陈晓旭对商业一无所知,但老板很相信她。
此时,国家正大力扶持广告业。
陈晓旭和郝彤抓住了风口。
很快,公司做得风生水起。
陈晓旭写诗,广告也有才气,有诗意。
陈晓旭鬼点子多,文案也不落窠臼。
所以,在给客户广告提案时,往往都很容易被通过。
“名门之秀,五粮春。”
这句广告词就是出自陈晓旭之手。
他们的公司很快壮大,从最初的4名员工,发展到最后的上百名员工,年营业额也做到了500多万。
这离不开陈晓旭的用心。
她清楚地知道,商业要务实,不能靠人情,也不能吃老本。
陈晓旭接受采访
而在管理员工上,她也是选择了林黛玉似的真诚。
她虽然会批评员工,但对事不对人。
所以员工都懂她,也都留了下来。
1996年,陈晓旭脱离原先的广告公司,和郝彤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世邦广告公司。
凭着之前的经验,很快打出了知名度。
年营业额达到2亿元,并连续4年都荣获央视“优秀广告代理公司”。
而陈晓旭也荣获“2006年十大杰出女性人物”。
从1996年到2006年,陈晓旭从弱不禁风的“林黛玉”,成长为广告业的女强人。
名誉、地位、财富,她全都拥有了。
可她渐渐感到不快乐。
2006年末,陈晓旭辞去董事长一职。2007年2月23日,陈晓旭在长春百国兴隆寺,正式剃度出家,法号“妙真”。
剃度那一刻,她面带微笑,双眼含泪。
四周香烟缭绕,佛歌袅袅。
陈晓旭出家
消息当然引发轰动。
有人不解,有人质疑。
陈晓旭只是淡淡说:“我没有‘出家’,我是‘回家’了。”
其实,早在05年,她就有了一心向佛的念头。
姑姑曾问:“那你准备出家么?”
她说,看机缘。
2007年春节时,机缘到了。
当时陈晓旭在长春,不在家里,丈夫郝彤把家人聚在一起。
郝彤先磕了3个头。
陈晓旭的父亲以为是过年礼仪。
不料郝彤说:“初六这天,晓旭要出家了。”
陈父特别生气:“这么大的事,就这么通知我们一下就完了?”
而陈晓旭的婆婆一听,哭了。
郝彤还没说完:“正月十六,我也会出家。”
2007年3月8日,郝彤也剃了度,法号“开诚”。
出家这一年,陈晓旭42岁。
这时候的她,乳腺癌已经恶化,并出现了骨转移,不能正常行走,得靠拐杖和轮椅辅助。
有人提议她做手术。
她拒绝。
“如果用西医给我治,那我就选择死亡。”
“这治完了又化疗,这人就不成样子了,我不愿意那样。”
父亲无奈地说:“这人太爱美了,不愿意最后弄得七零八碎的。”
乱七八糟,是她最不能接受的一个状态。
无论为人处世,还是仪容仪表。
她要像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
也要像黛玉,从生到死,从空到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在早年的采访节目里,陈晓旭曾说:“我还是喜欢他们说我是‘林黛玉’。”
她这一生,与黛玉,仿佛隔着时空,一一映照。
黛玉是美的,她也是美的。
黛玉一生短暂纯粹,她也是。
陪伴黛玉的人,最终走入空门。
她身边的伴侣同样看破红尘,与青灯古佛,相伴一生。
黛玉忍着剧痛,香消玉殒。
她也忍着剧痛,飘然而去......
她离去以后,无数观众心如刀绞。
林妹妹已去,人间再无林黛玉。
可生死之事,又如何能阻止。
只有用无限的追思,追忆她留在人间的影像。
今年距87版《红楼梦》首播,已过去35年。
距离陈晓旭离世,已过去15年。
岁月如流,美人已故。
故事已讲到了尾声。
而我们唯有隔着时空,在她逝世15周年的日子,对着87版《红楼》,幽然长叹:晓旭,走好。
我们会记得,这人间,黛玉曾来过!
文章来源:女神书馆(ID:nvshenshuguan),100万都市知性女郎的后花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值班编辑:胡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