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从城市角度出发,探索PM2.5和O3协同治理路径(系列二)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为推动PM2.5和O3污染协同治理,总结与分享城市经验,在由能源基金会和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共同举办的“细颗粒物与臭氧的协同治理”在线学术沙龙上,各方专家从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下建议: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实施VOCs总量控制并建立VOCs排放控制体系,考虑采取监测非甲烷总烃浓度等措施机制。
划分O3污染联防联控区域,跨区域采取联动举措,包括排放标准和区域规划的制定及工业布局的优化等。
大城市要把移动源排放管制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实施机动车电动化等措施,同时控制汽油车VOCs排放和重型柴油车NOx排放。
加强大气污染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指导公民采取必要的污染防护措施。
徐向超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 副处长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将聚焦PM2.5和O3协同控制,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同时管控,针对不同污染源分类施策推进减排。移动源方面,移动源是北京的第一大污染源,是PM2.5和VOCs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十四五”期间北京将把移动源污染防治放在首要位置。北京市汽油车排放占VOCs总排放量的约80%,重型柴油车排放占NOx总排放量的80%。北京将通过新能源化,尤其是电动化等措施,同时控制移动源VOCs和NOx排放。工业源方面,北京将利用科技手段推进重点污染源和工业园区的VOCs减排。生活源方面,国家或京津冀区域层面可考虑制定生活源产品的VOCs含量标准。
此外,北京也将针对高活性的VOCs排放源制定特定的减排措施,探索合理的VOCs和NOx减排比例。同时,在标准、规划和工业布局方面加强京津冀地区联防联控和协同治理。
刘保献
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 教授级高工
结合目前VOCs排放管控和O3污染防治现状,提出以下四点供大家思考:
一、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突出重点,实施VOCs总量控制。建立VOCs排放控制体系,思考如何更好地监测VOCs排放等;
二、 深入研究新冠疫情对O3污染的影响,相应调整城市VOCs排放管控工作;
三、 制定区域协同的VOCs减排策略,并根据不同城市的重点污染源,有针对性地制定VOCs减排策略;
四、 如何控制移动源排放是北京市乃至许多大城市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从污染物监测、管控策略和减排技术路线等诸多方面予以考虑。
李莉
上海大学 教授
近地面O3浓度上升主要体现在夏秋季节且主要归因于以下三点:一是目前监测站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即O3前体物排放较高地区,不合理的前体物减排可能导致PM2.5浓度下降、O3浓度上升现象;二是气溶胶会影响光化学辐射通量,从而影响光化学反应过程及O3生成,因此PM2.5浓度下降可能是O3上升的潜在外部因素;三是重视区域性联防联控,有研究表明区域传输对O3污染的贡献可能占70%。
根据以上情况,针对VOCs排放管控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考虑对环境VOCs质量浓度进行监测和考核,可参考美国监测网络的设计,美国对非甲烷总烃及VOCs中的56个物质进行了监测;二是在O3污染突出区域开展夏季特别行动,采取跨区域联动防治举措,可参考美国对高架源和NOx排放制定的区域性管控措施。
廖程浩
广东环科院大气所 高级工程师
受疫情影响,今年2月广东省PM2.5浓度明显下降,但仍有部分城市出现了O3超标现象。根据团队的研究分析,对O3污染防治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思考:
一、VOCs浓度监测可作为加强区域O3污染防控的重要参考;
二、协同治理PM2.5和O3污染,广东省需重视工业和移动源VOCs排放;
三、跨区域合作实现PM2.5和O3污染协同治理,建议国家在“十四五”阶段考虑划分O3污染联防联控区域;
四、加强对大气污染信息的发布及防护措施的传播,尽量减少污染过程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
【CCAPP秘书处根据会议速记稿整理】
【图片来源:网络】
专家观点 | 谭钦文:成都市PM2.5与O3污染治理的经验与挑战
专家观点 | 梁启明:香港 PM2.5和O3协同控制经验
专家观点 | 以人为本,推动PM2.5和O3协同治理(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