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回顾 | 空气质量、环境政策与健康影响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20年8月18日,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和能源基金会(Energy Foundation China)共同举办的“空气质量、环境政策与健康影响”线上学术沙龙圆满完成,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主持了沙龙活动。本次沙龙旨在总结我国空气质量对健康影响的现状与趋势,探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健康效益,推动“以人为本”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施小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助理研究员张静、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建生和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研究员王宗爽四位专家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复旦大学阚海东教授,北京大学徐晋涛教授、潘小川教授、黄薇教授及北京科技大学段小丽教授受邀作了精彩点评。
施小明研究员以“我国大气污染对人群的健康影响”为题,概述了大气污染对我国人群急慢性健康影响的研究,介绍了对该领域发展有推动作用的资源平台和这些平台的建立进展,此外也指出了 “十四五”期间拟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主要包括明确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有效性、厘清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对人群的健康影响等。
生态环境部规划院开展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费用效益分析预评估”项目,蒋洪强研究员团队的张静助理研究员对该项目的研究背景、核算方法、评估结果和主要结论进行了介绍。通过计算《蓝天行动》的实施费用,评估环境改善的健康效益、碳协同减排效益和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团队指出《蓝天行动》可带来较高的健康效益及碳协同减排效益,其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效益费用比最高,为最优的措施。
王建生研究员围绕“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制度设计”进行了主题发言,介绍了环境与健康管理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并围绕“健康优先”目标,提出了未来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三点思路:强调环境与健康工作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将保障公众健康理念融入环境政策、发挥环境与健康工作对生态环境价值转换的核心驱动作用。建议“十四五”期间相关工作的落实应以风险管理为重要依据,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和风险交流四个方面开展行动。
以“中国空气质量标准评估及’十四五’标准体系建设建议”为题,王宗爽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体系”的发展历程与落实情况,指出我国的大气环境工作保护实现了从总量控制向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转变,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但现行标准仍存在制定方法科学性不足,不同污染物达标情况不同导致标准收严难度较大,达标考核评价受异常情况影响等问题。最后,王宗爽研究员对“十四五”期间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一系列展望,包括标准限值与标准方法修订等内容。
随后,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应设置的环境健康目标”、“’十四五’期间空气质量健康影响在相关研究和管理工作上的关注重点”、“环境健康效益评估”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保护公众健康是大气污染防治的根本目标,应精准识别现存问题,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强化环境健康效益相关研究,加强环境领域与卫生领域通力合作,协同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治理的健康效益评估,不断促进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实现“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
1
END
1
【CCAPP秘书处根据会议速记及嘉宾讲义整理】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专家观点 | 朱彤:PM2.5和O3污染协同控制的健康影响研究——趋势、挑战和机遇
热点研究 | 建立中国的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
热点研究 | 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未来十年,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CCAPP微博,查看会议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