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伙伴动态 | “基于健康保护的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专家咨询与学术交流会顺利召开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为了推动制定基于健康保护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促进环境健康领域学术交流,2022年4月12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能源基金会(中国)共同在京举办了“制定基于健康保护的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项目讨论与专家交流会。会议召集了环境健康领域顶尖科研机构与决策支撑单位专家,就民用源污染排放及其健康影响、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空气质量健康指数、标准修订的科研领域需求等重要研究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院士和能源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刘欣致辞,对“基于健康保护的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系列研究旗舰项目的设置背景进行了简要回顾,强调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基于环境健康效应研究,提供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和实施方面的科研支撑,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用固体燃料消费的排放量和健康影响的区域性差异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院士团队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围绕民用生活源建立了从能源结构、排放、污染浓度暴露、健康影响到政策评估的研究体系。团队正在开展一项关于中国民用固体燃料消费的排放量和健康影响的区域性差异的研究,在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分析不同能源与排放情景下的健康影响。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沈惠中助理教授围绕研究议题做了专题报告,他强调民用固体燃料燃烧不仅是室外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不完全燃烧还会直接导致室内污染,生活源的排放会“放大”健康影响。通过研究民用固体燃料燃烧对健康和气候的协同效应,研究团队发现农村居民能源结构优化能够显著降低室内污染,同时降低人群的过早死亡风险。并且由于采暖、用能习惯不同,这种协同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性。在北方地区,推进农村清洁取暖一方面能够明显缓解冬季的大气污染,同时又可以获得非常显著的健康收益。


固体燃料排放的空气污染及健康影响

(图片来源:Yun et al., Sci. Adv. 2020)


与会专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黄薇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认为这项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环境健康领域的技术方法学发展,指出室内暴露的精确定量对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模拟发展中国家室内环境暴露,有助于推动我国与国际的对话接轨;另一方面,这项研究是一个打通室内外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研究的好案例。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段小丽教授指出,污染暴露与人群分布密切相关,而固体燃料排放暴露人群的特征明显,主要包括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等敏感人群,在同样暴露浓度水平的情况下,健康影响可能更加显著,在做健康风险评估时需重视这一暴露特点带来的差异。


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健康收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李湉湉研究员以“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健康收益研究”为主题,采用Accountability Study的设计思路,研究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京津冀地区PM2.5短期暴露的死亡、住院、门诊效应的变化及其主导因素。Accountability研究对于政策实施效果后评估十分关键,可为我国“大气十条”政策的健康收益评估提供流行病学证据,为未来空气质量改善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该项目重点分析了随着时间推移,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年均浓度逐年下降,带来健康收益的变化,着眼于短期健康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的研究。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了初步分析结果,并将参考国际相关研究方法与结论,进一步分析PM2.5成分或来源对健康收益的潜在影响,并通过设置空间对照组探讨津冀地区PM2.5健康风险变化的关键因素。


与会专家阚海东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魏永杰研究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教授等对于Accountability研究设计提出了更多建议,包括进行数据清理,选取短期健康效应研究的污染物(NO2),与空气污染无关的对照病种(如消化道肿瘤)来做对照分析,以及在建模时将臭氧、气象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考虑进去,减少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试点实施效果评估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王建生研究员以“中国部分试点地区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实施效果评估”为主题介绍了丽水和深圳市的AQHI模型应用情况评估。通过AQHI模型,将丽水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首要健康危害污染物定位为臭氧,为政府部门环境精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同时,在微信小程序上,已上线丽水市AQHI指数发布平台,在公众服务方面已初见成效。然而,AQHI在其他城市试点的建立工作和初步数据分析也遇到了一些挑战。研究团队将探索利用与空气污染健康效应更加相关的医院急诊数据建模,进一步分析空气污染物对健康终端的影响。


与会专家黄薇教授指出通过AQHI将差异化的健康影响数据纳入空气质量指数的设计可以支持不同地区的环境和健康管理。但由于地区暴露-反应关系的差异性和各地暴露特征、数据基础不同,AQHI的管理应用也的确存在很大挑战。阚海东教授认为需要“化繁为简”,提出一个可通用的AQHI模型将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潘小川教授认为健康效应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在各地开展应用研究时,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界定。


图片来源:丽水AQHI发布平台,2020


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科研领域需求研究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院士团队在“制定基于健康保护的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系列项目中承担了两项基础性工作,一是识别科学研究领域的差距和需求,二是是搭建空气-气候-健康集成研究的交流平台。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薛涛副研究员以“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科研领域需求研究”为题介绍了研究团队的阶段性进展。


薛涛副研究员提出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发布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AQG),AQG修订提供了基于健康保护制定标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范式,包括因果关系评价和暴露反应关系评价两个层面。WHO对流行病学新证据进行研究、综述并且得出不同污染物指导指的方法值得借鉴,其高质量的筛选结果也可成为中国本地化研究的重要参考。此外,研究团队还梳理了IER、GEMM与GBD三代暴露反应关系模型的变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比较精细化的第四代暴露反应关系模型,用于疾病负担的评估并支撑政策的制定。研究团队也正在着手于大气污染健康效应数据库的构建,并且在因果关系评价的方法上进行深入探索,以识别空气污染影响的新型健康结局。


与会专家阚海东教授指出因果推断研究方法的深入对于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的研究探索很有价值,并提示对空气污染标准的制定来说,相比于短期健康效应,大气污染的长期健康效应是最重要的“根本”。建议除了总结AQG修订后归纳的短期效应,还应将我国的针对长期慢性暴露效应的几个大型队列进行深入分析归纳。魏永杰研究员、黄薇教授、段小丽教授均表示在服务于标准制定的基础研究中,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多研究的整合,也提示需要界定需求,并注意标准、基准、阈值的区分与关联。


与会专家也围绕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抛出了一些关键问题,包括:

  • 关键污染物PM2.5的标准是否需要加严,结合当前的暴露反应关系和健康影响,加严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

  •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未来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过程中如何考虑碳目标和空气目标的协同?

  • 如何基于暴露模式考虑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关系?

  • 是否参考WHO最新AQGs中关于沙尘、超细径颗粒物的提示新增管控指标,例如是否在PM10到PM2.5之间的粒径段增设新指标?


最后,能源基金会(中国)刘欣主任进行了会议总结,他认为现有研究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标准修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同时也期望研究团队之间基于空气-气候-健康交流平台加强沟通,实现在环境健康效应数据、标准方法学及经济影响分析方面的成果共享,以及加强科学成果向空气质量标准和政策的转化,为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战略做支撑。


撰稿:崔晓宇 于雅琪


【转自北京大学环境健康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网络】


欢迎加入

为方便交流与讨论,

我们建立了微信交流平台:

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交流

感兴趣的伙伴们

请添加小助手微信(ccapp19)

备注“姓名+单位”申请入群

期待大家的加入!

往期回顾




伙伴动态 | “臭氧、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中长期战略”研讨会成功召开







伙伴动态 | CHAP:中国更长、更高精度、无缝隙逐日1公里PMx及化学成分数据发布







伙伴动态 |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研发中国减污降碳多区域CGE模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