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春望》知识精讲
八年级上册微课目录
统编八上第3课《“飞天”凌空》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4课《一着惊海天》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5课《国兴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精讲
统编八上第6课《藤野先生》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9课《美丽的颜色》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0课《三峡》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1课《短文两篇》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2课《与朱元思书》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3课《野望》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3课《黄鹤楼》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3课《渡荆门送别》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3课《钱塘湖春行》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古诗词诵读《龟虽寿》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古诗词诵读《梁甫行》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4课《背影》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6课《散文两篇》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7课《昆明的雨》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8课《中国石拱桥》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9课《苏州园林》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20课《蝉》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21课《梦回繁华》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23课《愚公移山》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24课《周亚夫细柳营》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25课《饮酒(其五)》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25课《赤壁》知识精讲
微课视频/课本对照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工部员外郎之职,故世称杜工部。后世尊他为“诗圣”,其诗为“诗史”,作品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杜甫风格沉郁顿挫,融合众长,兼备诸体。
二、故事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三、理解诗义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因为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因为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四、古诗解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城春”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荒芜破败,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也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五、课文主题
《春望》描写了背叛军攻陷的长安城中残破混乱的局面,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怀,表达了处境伤神、忧国思家的痛苦感情。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综合整理和编辑:满分初中课堂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图文、音视频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