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知识精讲
九年级上册微课目录
统编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知识精讲
统编九上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5课《我看》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6课《敬业与乐业》知识精讲
统编九上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统编语文九上第8课《论教养》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0课《岳阳楼记》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1课《醉翁亭记》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3课《行路难(其一)》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3课《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
统编语文九上第13课《水调歌头》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古诗词诵读《商山早行》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统编语文九上第19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21课《谈创造性思维》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20课《创造宣言》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21课《智取生辰纲》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22课《范进中举》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知识精讲
统编语文九上第23课《刘姥姥进大观园》知识精讲
微课视频/电子课本
(点蓝字跳转)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写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 1181 年至 1192 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三、理解古诗词
注释:
①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②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西南。
③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④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⑤强(qiǎng):竭力、极力。
⑥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⑦休:停止。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四、诗词赏析: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五、古诗词主题
本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图文解读
图文解读
综合整理和编辑:满分初中课堂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图文、音视频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