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 北京为何放下矜持,加入“抢人”大战?
城市间的人才大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眼下战火已经从新一线城市蔓延到了一线城市。
日前,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发布了《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的通知,提出要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通过多种方式为各类创新主体引进紧缺急需人才。
究竟是什么让北京放下矜持,积极投身这场“抢人”大战?
图片出处:摄图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重点。去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在第一章第一节就明确,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而此次北京人才引进新政恰恰契合了新版城市总规提出的新功能定位。
“抢”什么人?
北京的人才新政一出,城叔的朋友圈就被“北漂”的同行刷屏了。
原因是这次的《试行办法》中将对“媒体人”纳入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的主体之中。当然这个“媒体人”是指社会贡献较大的知名媒体人。不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城叔注意到,本次《试行办法》第二条中提到将通过多种方式不拘一格地引进紧缺急需人才。“不唯学历唯能力,不唯职称唯贡献”——这种务实的人才引进政策对于北京来说,甚至是“颠覆性的”。
此番人才新政,北京将对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金融、体育、教育卫生、高技能等7类人才的引进加大力度。包括国家级科技奖项获得者、应税收入达标者、企业骨干、社会贡献较大的文创人才、著名作家、著名运动员和教练员、知名媒体人、外企高管、天使投资管理人、技能竞赛获奖人等等多个职业,均可申请人才引进。
除了上述职业外,城叔注意到,《试行办法》还提出建立自由职业者引进通道。对北京市科技创新或文化创新贡献突出且依法纳税的自由职业者,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换句话说,这些人群不需要依赖拥有落户指标的单位,而是有了自己的主动权。
此外,《试行办法》还提到,将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千人计划”和“海聚工程”的中国籍入选专家;
“万人计划”、“高创计划”、中关村“高聚工程”的入选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主要获奖人,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以上奖项的主要获奖人。
只要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之一,即可快速办理引进手续。
为什么“抢人”?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用之”最重要。一座城市吸纳哪些人才,吸纳多少人才,是根据城市定位和发展规划来确定的。
2017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动员和部署大会上说,“四个中心”是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把“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作为北京的中心任务。北京新版城市总规的实施要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来展开。
明确了功能定位,就是明确了发展方向。按照有关专家的说法,“虽然北京已是人才高地,但需要多元人才来支撑落实四个中心的定位和城市规划。在北京市的新发展阶段,这一人才政策的出台很有必要。”
除此城市动能定位对人才的需求,在这场日益激烈的城市抢人大战中,人才流失也成为北京必须面对的问题。
城叔注意到,201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下降0.1%。这是北京常住人口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不可否认,这其中存在政府调控的因素。但近些年,“逃离北上广”的声音越来越大也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猎聘发布的《2017年二季度人岗争夺战及职场流动力大数据报告》,在2017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人才净流入率排名中,北京以人才净流入率4.38%,排名第五,排在它前面的有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上海,也有新一线城市杭州、成都。
事实上,去年以来,大批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纷纷出台了具体的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政策,购房折扣、租房补贴、落户优惠等应有尽有。根据城叔最新拿到的消息,今天(3月23日)西安再放大招,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大西安,这一举措面向全国开放。而这已经是西安“户籍新政”一年内第五次升级。
随着新一线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世界那么大,北京并不是唯一的可选项,而这些“逃离”北京的群体当中不乏优质人才。
城市发展的需求与人才流失的现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回过头来看北京的人才引进新政,就显得适得其所。
拿什么“抢人”
比起新一线城市在落户政策上的“大手笔”,北京在这方面的可发挥空间并不大。
2016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设立“红线约束”,指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而在去年9月发布的新版城市总规中再次明确,北京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进一步强调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这仅比2017年北京常住总人口高出不到130万。换句话说,在2020年之前,北京常住人口的增幅空间只有这么多。在如此严苛的限额之下,这个被网友称为北京“近十年最宽松的落户政策”究竟宽松在了哪里?
城叔找到了北京市人事局于1999年印发的《北京市引进人才和办理<北京市工作寄住证>的暂行办法》(京人发〔1999〕38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进行对比。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自《试行办法》发布之日施行,“38号文”同时废止。
1999年的《暂行办法》主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研究开发机构,且将人才年龄限制在45周岁以下。
而《试行办法》除了在人才引进遴选范围上进行了扩宽,还在年龄、落户保障、办理程序等方面有所拓展。比如:在年龄上,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三城一区”引进的,可放宽至50周岁,个人能力、业绩和贡献特别突出的可进一步放宽年龄限制。
有“松”自然有“紧”,《试行办法》在对人才的个人技能和经济条件都作出了更多要求。
根据《试行办法》,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总部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主体中承担重要工作,近3年每年应税收入超过上一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一定倍数的(企业注册在城六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为8倍,注册在本市其他区域的为6倍)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
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市人力社保局发布数据,2016年度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92477元,月平均工资为7706元。而近日某招聘网站新鲜出炉的《2018旺季人才趋势报告》中显示,北京市平均月薪达到10712元。对于生活在北京后厂村的码农而言,这意味着年薪需要达到税前80万,月薪7万方可拿到这张申请办理人才引进的“通行证”。
引人易,留人难。无论对一线城市,又或是新一线城市而言,这场人才战争绝非一朝一夕,预知后事如何,只有时间见分晓。
文字 | 杨欢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支持……
特别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