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衣库T恤为何遭疯抢?在这款游戏里我找到了答案

杰克威胁 BB姬 2019-08-18


杰克威胁 |文


“不值15块钱!”

“玩完了也不知道在讲什么?”

“这款游戏是神作!”



早就听说《孩子们》(Kids)这款游戏非常特别,但当我打开Steam页面查阅玩家对它的评价时,没想到评价居然也是如此特别。


爱的爱死,喷的喷死


喜爱的玩家不仅给了这款游戏“神作”的标签,还在评论区夸夸其谈讲着人生哲学,仿佛借助这款游戏可以参透宇宙奥秘。


不喜欢的玩家直接给了不推荐的评价,还说这款游戏是在骗钱,甚至不能称之为游戏。


人体蜈蚣版的即插即玩


这款游戏的开发者Michael Frei曾制作过类似风格的游戏叫做《即插即玩》(Plug & Play),与其称之为游戏,也许叫它交互动画短片更加合适,《孩子们》亦是如此。



用简单的画面表达深邃的逻辑似乎就是他们制作游戏的准则,鉴于《即插即玩》充满了隐晦的比喻,我决定亲身试险《孩子们》一探究竟。



在游戏开始前,我看到了Steam页面上这款游戏的介绍部分,仅仅一句简短的话:


“这是一个与人群有关的游戏。”


带着似懂非懂的感觉,我体验了一下这款《孩子们》。



整个游戏流程时间不长,大约在15分钟左右(通关了还来得及退款),全程搭配黑白画风和略显神圣感的BGM,游戏场景总共也不过4、5个,所以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互动短片的几个重要场景。


场景一:入洞和蠕动


一个黑漆漆的洞口,周围围满了小人向下张望。



这是游戏开头也是游戏结尾的场景,通过鼠标点击,众多的小人会一批批向洞口跳下去,直到所有人都跳下去后,游戏才能继续。



随后,小人们进入了一个类似于脐带、肠道或者什么道的管道中,玩家拖拽管道会使其蠕动,从而将小人顺到下方。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类似脐带的场景,第二次出现会有分叉的情况,小人们最终的流向也会不同。



场景二:顺流和逆流


左还是右?



十个站立的小人需要做出选择,当所有人的选择统一时,才可以进行到下一个场景。


而下一个场景,就是向选好的方向奔跑,最终掉进一个黑洞里……



此后是一个类似于太空的场景,小人们像置身于大海一样,在宇宙星空中游泳。



渐渐地他们开始往同一个方向前进,所有人齐头并进向下游去。


此时玩家只能控制其中一名小人,想要进一步游戏,玩家需要做的是逆流而上,向着与人群相反的方向前进,直到离开人群。



场景三:鼓掌和孤立


这个鼓掌的场景,大概是密集恐惧症患者的噩梦。



1375个小人同时站立在屏幕前,玩家可以操控他们进行鼓掌,而单单几个人鼓掌并不起作用。


需要全屏幕的小人一起鼓掌才能进行接下来的游戏。


密密麻麻的小人数量众多,至于前面的数字是我瞎编的


另外一个场景中玩家只能操作一个小人,只不过这个小人与人群格格不入。


只要你操作小人走向人群,人群就会自动离你远去。



仿佛唯独这个小人周围5m是毒圈,进去就会扣血一般。


最终,玩家必须引领小人远离人群,才可以继续将游戏进行下去。



然后游戏就在标题“孩子们”(Kids)和无限下落的小人后,展示了“感谢参与游戏”六个大字。




虽然第一时间满脑子都是黑人问号,但结合“这是一个与人群有关的游戏”的简介和类似群体行为学研究的玩法,加上游戏的名字“孩子们”


我似乎懂了但又很难说出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就像政治考题中给你一个情景然后分析它的哲学原理一样难,通过如此简单的场景和描绘,能够联想和借鉴到的学问实际上很多。



首先是从众心理,无论是小人们一起跳入洞里,还是指向同一个方向,都在暗示着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是凭借自身的意识还是仅仅因为别人的前车之鉴。



说实话当十个小人选择了同一个方向,随后奔向黑洞的部分,着实让我想到了优衣库和kaws联动T恤遭到疯抢的场景。



黑洞就像联名的T恤,当有人在洞口张望,并且以身试探其中,就会有更多人承认这么做的价值。


当价值突破了他们的预期,他们就像直视了克总一样陷入疯狂,做出了不能让人理解的举动:跳入深邃的黑洞。



只不过在另一个次元,不是跳入洞里,而是俯首钻入优衣库半开的卷闸门中。



另外既然游戏的名字叫做“孩子们”,这款游戏多少还是隐喻了一些教育问题。


如果游戏中的小人们是一个个的孩子,玩家相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教育和指导他们的人。



十个孩子中,九个人选择了左,只有一个选择了右,怎么办?


当然是“教育”那个选右的孩子,右边是不对的,你看大家都是左,来跟着老师一起,向左。


这种与“因材施教”相悖的教育理论实际上磨平了孩子们天生的个性,以至于在1375个小人中你根本找不到哪一个才是刚才选择右边的那位。



而与群体有不一样想法或者观念的孩子,则像游戏中那个被孤立的小人一样。


逃离人群,可能是他唯一的出路和慰藉;而持与众不同,他得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呢?



其实对于《孩子们》一定还有更多解读的方式,因为游戏的表达就像是浅吟低唱的歌手,如何去理解它所传达的思绪,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了。


毕竟从我的角度来说,这款游戏还可能是在说一个便秘者的治疗过程。



蠕动的管道场景再加上这张图,你大概理解我为什么会这么想了吧。


回归游戏本身,其实《孩子们》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一款游戏,就像Steam页面的标签上显示的,它更像是一部短片



用怪诞的隐喻表达一些看法固然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但是从游戏性的角度来说,仅仅是简单的交互操作,《孩子们》其实并没有太多值得“游戏”的地方。


《孩子们》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小岛秀夫放出的预告片,比起游玩体验,似乎解读预告片更加有趣,当然不同的是小岛的作品的确有“玩”的价值。



当我花费了15分钟的时间,体验了这部15分钟的短片后,还是稍微陷入了思考,但不是Steam评论区那样感悟到人生哲理,反而是:


“我为什么要花15块钱买这个游戏”的终极哲学问题。



-END-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