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这群外国佬,我终于知道孙悟空和灭霸打起来谁比较厉害了?
mumu丨文
自六老师宣布他那中美合拍的《西游记》已经过去许久,我们仍未知道那天将要文体两开花的名字。六学家们纷纷荒废他们的语录,结果前段时间又传出《西游记后传》的主演曹荣和编剧钱雁秋在网上掐架的消息。
人红是非多,猴哥也一样。
孙悟空,齐天大圣,猴哥——如果要从所有中国文学角色里评出一个最DIO的角色,必须得有他的名字。
游戏影视剧作品里天天上演着各种天马行空的战斗幻想,台下也在上演着关公战秦琼式的争论。
特别是对男孩子们来说,这世上只有三种角色:打得过猴哥的,打不过猴哥的,还有能和猴哥过上两招的。
西游记从未远离我们的视线。从二、三十年前地摊上的《孙悟空大战变形金刚》连环画,到现在网络上“孙悟空与灭霸孰强”的跨时空对线,关于猴哥战斗力的撕逼从来就没有断绝过。
可惜的是,在不同作品间讨论角色战斗力实属困难,注定了这会是一场漫长而无休止的争论。
毕竟很少有作者会把每一个细节和逻辑都想好了才动笔,那样可能除了少数绝顶天才之外其他人都甭创作了。更不用说不同作品间的世界观都不一样,就更难比较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科学又准确的方法能够计算游戏动画角色的战斗力呢?
(两个“孙悟空”到底谁比较厉害?国外版知乎上也有类似的问题)
你别说,还真有。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个叫作“VS Battle Wiki”的网站,隶属于Fandom的Wiki词条(有点类似国内的萌娘百科)。
就像它首页介绍的一样:这个Wiki的目的是为了索引各种作品里角色的统计数据,从游戏、动画、到轻小说、文字冒险,甚至是音乐作品……
活跃在这个网站论坛上的人们,是一群擅长“纸上谈兵”(非贬义)的民科考据党。
他们为自己心爱的作品建立次条、并写下长篇战斗力分析,给每个收录角色分了个三六九等。其中的很多条目,可以说是解答了我多年以来的疑惑。
那么他们是怎么给角色的战斗力进行评价的呢?
其实原理也挺简单的。许多角色放出必杀技后会造成明显的物体破坏效果,比如留下爆炸弹坑、截断山脉、打碎行星等。
(现实里的核弹)
为了衡量这些必杀技的威力,我们第一步首先需要预估被破坏物体的体积、质量。
比如我们试图去计算一座山的体积时,可能需要使用圆锥公式估算。如果是山脉则需要长度、宽度和高度。如果是环形山,则需要长度,宽度和深度的数据。
这些经典几何形状的计算应该在初高中都学过,并不算困难。
在估算好体积后,通常单位用的是立方米(m ^ 3)或以立方公里(km ^ 3)。为了方便测算,可能需要要把单位体积换成立方厘米(cm ^ 3或cc)。
第二步再通过文字画面的描述,分析物体被破坏后的状态,这将影响到稍后的招式“破坏力”计算。
对于角色必杀的“破坏力”,VS Battle Wiki上有专门一套专门的计算标准:
碎裂=8焦耳/立方厘米(j / cc),通常是物体刚刚呈现破裂状态时使用。(Minor Fragmentation)
碎块=69焦耳/立方厘米(j / cc),通常是将物体破碎成相当大且可区分的碎块时使用。(Fragmentation)
碎片=120焦耳/立方厘米(j / cc),通常是将物体破坏成小的但仍可区分的碎片时使用。(Violent Fragmentation)
粉碎=214.35焦耳/立方厘米(j / cc),通常是将物体分解成粉末或纯尘,看不到攻击后的遗留物时可以使用。(Pulverization)
液化=12957.175 j/kg/°C,物体熔化,或变成液态物质时可以使用。(Liquefaction)
蒸发=25700焦耳/立方厘米(j / cc),通常是将物体还原为气态物质或可见的蒸汽时可以使用。与粉碎类似,但需要大量可见的蒸汽/暗示气化的字符描述(蒸气,蒸汽,烟气)。(Vaporization)
雾化=30852.2 焦耳/立方厘米(j / cc),仅在有明确说明,或者与上述条件都不符合的情况下使用。(Atomization)
亚原子化=5.403E13 焦耳/立方厘米(j / cc),仅在不符合上述条件时使用,描述了原子级别的破坏所需要的能量,通常来说什么都不会留下。(Sub-atomization)
第三步,结合体积、材料强度等因素,我们可以套用公式计算出单次爆炸的能量,换算成比较直观的“破坏力”。
考虑到不同作品的具体情况,实际战斗并不是打木桩。所以只计算单次攻击的能量输出,并不考虑攻击杀伤范围。
(黑衣人的武器,威力巨大、攻击范围就很小)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战斗力”的计算方式,我们做几个简单的换算,你就知道他们有多硬核。
既然刚才提到爆炸,我们就以《火影忍者》里“艺术就是爆炸”的迪达拉为例。
迪达拉是反派组织“晓”的一员。他可以将查克拉混入黏土,用查克拉使黏土爆炸,你把他的忍术看作是CSGO里的C4炸药。
火影原作中迪达拉与佐助一战,最后以一场大自爆结束。爆炸波及半径十公里,正常战斗非常精彩。
动画里有点椭圆,不好测。好在时代变了,现在不管多么奇怪的形状,只要放进PS里一律都能用像素点来处理。
通过比例尺,我们很快就可以得到外弹坑、与内弹坑的数据。(很显然这里经历过二次爆炸)
因为动画里有类似刺眼的光效表现,而不是粉尘,并且爆炸后没有高出一块儿的翻土,完全就是坑洞。
所以这里取“蒸发=25700焦耳/立方厘米(j / cc)”
(艺术就是自爆,自爆就是派大星!)
这下就非常直观了。
已经有了爆炸产生的“弹坑”体积,经过换算,就能很方便的转换成这次自爆的能量,估算迪达拉“战斗力”数值。
通过各方面的评估,“VS Battle Wiki”建立了一种通用的分级模板,定义游戏动画里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水平。
从T11~T0不同的境界,每个境界之间又用ABC来分成各种小层次。
(不同境界的“攻击力”)
迪达拉平时状态下最多到7-A级别,最后自爆时的威力能突破到Low 6-B的水准。
——核弹爆炸力的计算单位,通常用释放出相同能量的TNT炸药的吨位表示。比较常见的有千吨(kt)和百万吨(Mt),Teraton=万亿吨。
(C3是迪达拉的绝招,CO是自爆)
当然,仔细检查你就会发现,推论过程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部分数据也有部分凑数嫌疑。
不过好歹建立起了一套看起来比较“专业”的战斗力统计方式。
(猴哥打小蜘蛛还是小菜)
这些小问题暂且不论,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孙悟空和灭霸打,谁比较厉害?
VS Battle Wiki上有很多人给齐天大圣也做出了评价,不同作者的观点以“丨”分割,大多都认为孙悟空在T3、T2左右的境界。
与之相对的,漫威电影宇宙里的灭霸,在没有完整无限手套加持时,还是稍微逊色了一筹。
(至少7-B,争夺原石的时候有5-A,带上无限手套无法估算)
而在专业考据的民科道路上,不止是欧美国家的ACG爱好者,日本同样有不少看似奇葩搞怪、结论又异常深刻的理科男。
“物理エンジンくん”是油管上的一个视频UP主,他的视频经常就是用物理引擎模拟各种奇奇怪怪的实验。
比如《海贼王》里索隆的三刀流。
(无视这个大雄)
最后他计算出,索隆要靠嘴巴上的第三刀砍人,需要1600KG的咬合力。比河马强,弱于鳄鱼。
然而1600KG的咬合力在子弹面前不堪一击。
为了还原动画里三刀流砍子弹的效果,最后经过一次次的实验,终于模拟出来索隆的咬合力需要2000000KG,合记2000吨……
看着他正儿八经的分析来分析去,竟然让我对角色有个更深的认识。
不管是“物理エンジンくん”,还是每个活跃在“VS Battle Wiki”的大佬们。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行为都有点类似Discovery频道播出过的科普搞怪节目《流言终结者》。
只不过是从各种卡通动画的角色出发,尝试把内容设定拉回现实,对其一一验证而已。
可能会有人吐槽,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
但就这样草率的将他人努力视为草芥,对他人的成果全盘否定也似乎太过无情了些。
来来回回翻看设定集,一个字一个字的文本校对、一个像素一个像素的对比画面,他们穷尽作品里的每一个细节,最终可能只会得出一个在你看来根本没有“意义”的结论。
支撑他们下去的并不是与人争论对线“谁强谁弱”的杠精之力,而是完全用爱发电、对角色的一片真心。
当然,多亏他们,我这才明白猴哥和灭霸到底谁比较厉害了。
因为物理知识已经全部还给老师了,所以文中部分描述可能会有差错,大家将就着看。如果有错漏的地方,希望能在评论里纠正我错误的地方。
参考资料:
https://vsbattles.fandom.com/wiki/VS_Battles_Wiki
https://vsbattles.fandom.com/wiki/Calculations#Destruction_Value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