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在,我们都是小丑了

加盐 BB姬 2021-04-06


加盐 | 文


有这么一说,2019年上映的《小丑》其实是部神预言的片子。


因为没过多久,人们惊奇的发现,电影里混乱和暴力笼罩的哥谭,正好对应着2020年老百姓四处打砸抢的自由国度。



现在看来,就连主角亚瑟的人设,也在以另一个角度预告着什么。


简单讲,亚瑟是一位有着资深loser经验的喜剧人,不自觉大笑的怪病缠身,饱受旁人冷眼相待。生活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亲手将他从里到外的摧毁,揉成了小丑的样貌。



当然,电影的故事逻辑一般都经过夸张的艺术化加工。好在平行世界里,小丑得到了本山大叔一句“你得支棱起来”的箴言,种种的不如意,有人倾听。



而对栖身在现实,寄情于互联网的冲浪家来说,最近一句“小丑竟是我自己”,或许是让负面情绪滚蛋的最好泄洪道。



前段时间我一路观察过来,“xxx竟xx”句式几乎算泛滥了。从“男同竟在我身边”、“男同竟是我自己”,再到“大鸟转转转竟是本群”,字面承载着惊讶的反应,内里则是搞笑的整活。



流行词的变换速度让人有些应接不暇,但只有用在小丑上时,这个句式才算发挥了十成的反差功力,泛用性瞬间拉满。



上周咱们那篇蓝白高情商阿姨的文章下面,就有读者老哥的评论提到了小丑,一系列天马行空的联想,看得人直呼内行。


与其“像个小丑一样可怜”,当个分解果实能力者,或者将黑暗重新带回哥谭...听起来的确友好得多,也够酷。



而最近这波小丑,更趋近于它本真的内涵,借由各路表情包、梗图的形式焕发新生。


当人们承受现实的无情重击时,“小丑”就站了出来,顶着花哨的头型,把伤痕掩盖在厚厚的面部涂料之下。



自嘲是对抗这个世界对你恶意的绝佳方式,既能有效的走出情绪低谷,又不会伤害别人,被公认为高情商的一种表现,更是门技术活。



长这么大, 谁还没个脸颊发烫、捶胸顿足,当场想骂自己傻逼的糟心事?只不过那些羞于启齿的黑历史,最后都被网友拉出来,整合成了共通性极强的图片罢了。


刚开始最喜闻乐见的版本是,一方“热情洋溢的表演”,换来了另一方“无情的笑意”。



总有人卖力的讨好,渴望鲜花和欢呼,到头来却是孑然一身。



有些Joker刚开始认为自己是坐在观众席,只管对着台上的表演捧腹大笑就完事了。


然而不到结局没法猜到,自己竟也是剧本的一部分。



男女情事成为小丑话题的永恒素材不令人意外,这类操作不需要你真正经历过,也能从简短的几句话中,感受到爱恨纠葛引发的强大戏剧性。



有人觉得小丑是烂梗,更是老梗。发迹于主播、网友之口,现在“突然”又被人传颂。


“像个沙口一样,真可怜。”



倒不如说,它早已成为了一种常态的网络文化。


与先前的黑白字幕表情包一脉相承,就算在很多剧情反转的梗图最下面,配上个“小丑竟是我自己”也毫无违和感。



行为艺术带师药水哥,更是出过小丑的灵魂cos,无论是“观众把他当傻子,他也把观众当傻子”的人设,还是直播间里的抽象表演,可以说,他把自己活成了小丑。



不过用世俗的眼光看,他已然是被许多人记住的非一般小丑。



我看见有网友表示,这两天自个朋友圈里出现了每逢吃瘪就发“小丑竟是我自己”的人。


遇到万恶的周一,只能努力搬砖的自己像个小丑;心里暗骂老师/领导傻逼,见面依然阿谀奉承的自己像个小丑——



甚至纵观多年来的成长经历,回想起对自家孩子信心爆棚的爸妈,再对比小时候豪言壮志,要当科学家、航天员的自己,整个人生也不免愧疚成了小丑的形状。



说来,小丑和主流媒体所总结的年轻人丧文化存在着不少契合之处,都有沮丧、颓废、压力大的元素,终究算亚文化。但小丑的呈现形式显然更具笑果,把内心的“丧”扒出来给大家看,最终在大家共鸣的欢声笑语中,共同消化掉这份负能量。


“图文无关”


自嘲的门槛,从未这么低过。人人都可以成为小丑。



越共梗有历史遗留的成分相近,小丑并非完全靠网络火起来的事物。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那时候国外就有这种专门负责逗乐君王、贵族等“人上人”的职业。


运用奇特的言行举止,让观众大笑是他们唯一的目标。直到近现代,这点也不曾改变,无数小丑依旧活跃在游乐场、马戏团,向世间播撒欢乐。



但当小屁孩们越长大,就越能透过油漆般的廉价面妆看穿其本质。


一方面是视觉体验“遭重”,恐怖谷理论影响下,大家从小丑的面相中得到了异样的观感,于是我们看到有人拍了一些关于小丑的惊悚电影,导致现在不少人看到小丑的脸第一时间不是噗嗤一笑,而是觉得暗藏凶光。



即便号称“孩童最好的朋友”的麦当劳叔叔,如今也难顶鬼畜谐星印象的侵袭。



谈内核,好比诞生于1940年的DC小丑。他是纯粹恶的化身,根本不令人发笑,却依然成为了“小丑”的经典定义之一。


从去年那部电影来看,其微妙的喜剧气息完全融在了悲剧当中,老生常谈的“喜剧内核是悲剧”,在小丑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曾代表混乱邪恶的大反派形象顿时饱满立体了起来。至少刚开始,他和我们一样,都只是普通人。


还有小时候我看过几部卓别林的默剧,这位喜剧大师的扮相很多時候并未沿用小丑红鼻子和花脸的设定,仅通过夸张度刚好的动作还原日常生活,就能让人嘴角止不住的上扬。而这些角色形象,和小丑似乎没多少差别:用自己的不堪,构筑起他人的快乐。



所以不知从何时起,小丑开始变成一个符号,是那些自认傻逼的失落心情无处安放,只好强颜欢笑的真实缩影。



再进一步解构、重组,这些便成了大家如今玩梗的基石。


豆瓣上有网友精辟概括了亚瑟放飞自我后的变化,对应一波现实,变成小丑的我们,精神大概也好了不少吧。



兴许“小丑竟是我自己“的整活,很快就会从你周围销声匿迹,再次成为人们口中的烂梗,也可能再过一段时间,它将以其他的形式轮回重生。



毕竟卸下五颜六色的妆容,你会发现露出来的面庞,恰好是我们每一个人。


而不给别人嘲讽机会的最帅方式,大概就是消费自己,娱乐大家吧。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