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童年没看过的游戏广告,是黄段子和土味大本营
真新镇小茂 | 文
放轻松,这是篇关于广告的文章,但不是一篇广告。
春节要来了,游戏厂商开始陆陆续续放出新春祝福广告。你不用想也能猜到它们的风格,或是欢乐喜庆,抓起又大又白的手柄纵情狂欢。
或者温馨感人,让家人团聚时刻因游戏而不再孤单。
别误会,这里不是想阴阳怪气批判什么。广告的天职就是向公众树立良好形象,特别像游戏这种被重点监管、定期批斗的行业,需要这样的宣传窗口“自证清白”。
毕竟嘛,把游戏和黄赌毒绑定才不是什么中国特色。哪怕太平洋彼岸的自由美利坚,出点啥事也爱把游戏拎出来狠狠批斗一番。
关于这点,年轻玩家有一肚子怨气,也实在有吐不完的槽。可你有没有想过一种可能,即老一辈的偏见不全是空穴来风,也有当时游戏厂商自己作死的原因?
导师列宁曾说:“事物的发展是一种近似螺旋的曲线。”讲通俗点就是当某件事变成现在的样子,也许已经历过无数次迭代,变得亲妈都不敢相认。
就像今天的玩家难以想象,那些外表人畜无害的游戏公司,当年为了把游戏产品卖出去,到底打过多少丧心病狂的广告。
先来一道看图答题。请问图中这位神情紧张的妙龄女郎为何被绑在床上,迎接她的会是怎样的命运?
答案是什么都没有。因为这是任天堂Game Boy pocket游戏机的宣传广告,它在试图表达女人只会影响我玩俄罗斯方块的速度,便用一种诡异的姿态将其束缚起来。
Game Boy是无数人最美好的童年回忆之一,但我想他们该庆幸当年没有看到它的广告。彼时老任的营销人员对黄段子有谜一般的执着,随便哪条都可能对少年的纯洁心灵造成永久性污染。
“我和游戏机密不可分”
“Game Boy比你裤裆里的雪貂好玩多了”
任天堂还在加拿大投放过更丧心病狂的电视广告,内容是两名科学家试图证明游戏机有多么令人上瘾。他们把小白鼠放在迷宫里,让它在奶酪和游戏机之间任选其一。
这很合家欢
但也许不得不承认,老任的这些擦边球广告效果还是不错的。这些广告诞生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任天堂的最巅峰,一度让公司社长山内溥成为日本首富——多多少少有营销人员的功劳。
而且这在任天堂不是个例,因为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其实是游戏圈的ghs先驱之一。哪怕像《马里奥足球》这种老少咸宜的运动游戏,也要绞尽脑汁和那方面扯上关系。
广告在隐喻什么就不说了
既然行业老大都不客气,其他小弟自然上行下效,一度形成内卷化竞争。当年还算有点牌面的SNK公司,为宣传自家的NEO-GEO主机整出超级逆天活。有性感女郎还嫌不够,把屏幕里的怪物设计成不可描述的形状,生怕玩家不去往那方面联想。
“我记得他以前对我爱不释手”
《女神异闻录》开发商Atlus也没能免俗,为04年发售的钓鱼游戏《Pro Fishing Challenge》设计了一个泳装美女大战“深渊巨口”的海报——两年后他们就做出了神作《女神异闻录3》。
没错,这是同一家公司推出的作品
索尼后来也忍不住参一脚。为了宣传PSV掌机的双面触控功能,并保留索尼产品一贯的科技感,他们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位两面都有胸的女性。虽然勇士喜欢巨乳没有错,可若现实里遇到这么一位,我大概还是会吓到拔腿就跑。
除了擦边球,上世纪游戏厂商有时也会整些抽象的阴间内容。圆滚滚的星之卡比是个可爱的粉色生物,但如果你小时候看过《卡比梦之大陆》和《卡比弹珠台》两款Game Boy(又是你)游戏的宣传广告,这个粉丝恶魔可能会成为你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
再给张特写欣赏一下,尽管我觉得这种前卫大胆的艺术不太适合碳基生物欣赏。
但老任知道这还不够阴间,于是为Game Boy pocket设计了新广告。一张肉色平面上伸出6种颜色的舌头,像几根把你紧紧缠绕的触手,迫不及待展现自己的颜色是多么璀璨迷人。
最后一个是什么鬼?
好不容易逃离老任魔爪,你和你的角色又无意中闯入某个男性更衣室,在一阵肌肉碰撞和纵情嘶吼后,领悟到了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哲学真谛。
欧美经典跑酷游戏古惑狼
不过说起来,擦边球和阴间图更多也只是让电子游戏上不了台面,不至于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其实早期游戏广告最大的黑历史,要数它公然鼓吹暴力这一点。
如今我们竭力证明游戏和暴力无关,可20年前,这些游戏公司却未必这么想。彼时的营销人员对喷子的态度是值得玩味的,他们喜欢利用男性荷尔蒙,去刻意刺激玩家的争强好胜心理。
比如现在被很多玩家视为救世主的微软Xbox,2002年的广告宣传语却是这种风格:“对手想亲眼见我,这样他就能仔细欣赏我沮丧的样子。”
他们的竞争对手索尼也是一丘之貉,同年在宣传PS2时,刻意强调其重要功能就是能在线对陌生人喷脏话。
当时还算是巨头的世嘉更露骨。为了推广SegaNet联机服务,他们特意请来以口无遮拦著称的说唱摇滚乐队Limp Bizkit(软饼干),研究出这样一句宣传语:如果你屁股被踢烂了,可能是屏幕前的我干的。
领头羊都这么搞,其他中小厂商也纷纷效仿。这样宣传有利于增加游戏活跃度,但也酿造出更多无处不在的游戏喷子。后来这些人“光荣”获得了一个专有名词“Toxic Gamer(有毒玩家)”。
所以,电子游戏被喷宣传暴力这事,其实即冤也不冤。冤的是但凡是游戏玩家都容易被扣上帽子,不冤的是一些游戏厂商得为过去的广告还债。
你也能说这些游戏厂商有自己的苦衷,实体杂志和电视广告难以准确评估点击量和转化率,用劲爆的内容吸引眼球,也是种不得已而为之。
当然,随着网络普及和游戏画面提升,厂商的宣传重点普遍转移到了线上,CG、实机演示取代了广告海报,渐渐成为游戏宣传的主要方式。
虽然也不完全靠谱
现在看来,很多早期游戏广告相当低俗,甚至影响恶劣,但它们确实成功宣传了一大批产品,在游戏史上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FC和街机统治市场的时代,落后的画面技术使得游戏在很多玩家脑海中是抽象的。打开游戏像是进入到新的海洋,充满了无尽未知与可能性。
你看到蘑菇在地上横移,听到城堡有巨兽嘶吼,脑补出一个巨大的世界,天空的云彩、地上的草丛在你眼中染上不同色彩,因释放想象力感受到无穷乐趣。
但并不是所有玩家都能把抽象的信息归纳总结,也并非所有游戏的世界观都清晰明确。因此在那个时期,广告海报是极为重要的东西,有助于玩家构建出具体的世界。
所以我们应该记住这段历史,低俗和土味的背后,它终究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市场基调和审美。
我不想再看到这样的广告出现,但偶尔回味一下,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END-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