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经被吹上天的《辉夜大小姐》,为何只能在平淡中完结

​夜間瀨玻璃 BB姬 2022-12-17


夜間瀨玻璃丨文


(不含核心剧情的相关剧透,可放心观看)


从2015年5月,到2022年11月。


随着男主人公白银御行挥手与高中校园作别,《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这部国内人气独一无二的恋爱漫画,终于也结束了为期7年的长跑,给所有的故事划上一个不完美的句点。



相比较几个月之前《辉夜》新章节引发的种种讨论,《辉夜》的完结表现得像一杯普普通通的白开水,温吞且寻常。


在社交媒体上,大多数阅读完《辉夜》的漫画读者“都有点不是滋味”,这种复杂的陪跑体验,很难靠一句话来概括。



客观来说,《辉夜》作为一部漫画作品来说是成功的。


经过统计,今年6月《辉夜》漫画的累积销量已经突破了1800万,作者赤坂明可以凭借着这笔版税,继续无忧无虑地进行他那天马行空的创作。



但在观众眼里,《辉夜》的故事充满了“遗憾”。


从去年开始,声讨赤坂明的人越来越多,呼声也越来越大,随便翻几个社交媒体就可以看到有一堆人指责着《辉夜》的剧情展开愈发离谱,无法接受。



事到如今,如果现在硬是要用“神作”或者“烂完了”之类直截了当却又苍白单薄的词汇来形容这部作品,这未免会显得有些不够尊重作品,也不够尊重一路翻阅下来的自己。


那在完结之后,我们是否可以在现在给《辉夜》一个足够客观公正的评价呢?



《辉夜》的全名是《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日语:かぐや様は告らせたい~天才たちの恋愛頭脳戦~),是漫画家赤坂明创作的第三部作品,连载于集英社旗下的青年漫画杂志《周刊YOUNG JUMP》上。



老实说,在一开始《辉夜》算不得什么别出心裁的作品。


漫画以“先告白的人在恋爱当中是输家。”为创作核心,讲述了菁英学校「秀知院学园」的学生会长,家境贫寒的努力家「白银御行」,以及学生会副会长,集团千金「四宫辉夜」,两个人在互有好感的前提下,想方设法让对方向自己告白的恋爱喜剧。



在恋爱喜剧的大框架之下,赤坂明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诠释这部《辉夜》的脚注,即“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



冠名“天才”并没有让《辉夜》在爱情、喜剧等演绎上华而不实。相反,赤坂明的灵感其实都来自于生活中一些琐事,例如学生时代总会遇到的“交换联系方式、一同外出游玩”之类的故事。


这些普通且寻常的故事拉近了创作者与观众的距离,也在漫画“不坦率”的设定下变得比日常生活更加扭捏好嗑。再配合上赤坂明天马行空的发散能力,将日常转变为一个又一个笨拙但甜蜜有趣的单元喜剧。



在《辉夜》之前,赤坂明曾经创作画过两部漫画,一部是改编自轻小说的《离别的钢琴奏鸣曲》,另一部是因为数据不佳而被腰斩的《ib-丢弃的子弹》。


赤坂明一直想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更多“属于自己的内容”。但《辉夜》恋爱单元剧的载体限制了他,这类题材很难不容纳赤坂想要表达的内容。


为了更利好自己的创作,赤坂明开始给辉夜转型,从中期开始不断拓宽漫画的舞台,让更多的人物站在聚光灯下,开始彰显自己,作为赤坂明所创作所创造的“学院恋情”。



被这份单纯的“学院恋情”感动的,不止有一般观众,还有以畠(tián)山守为代表的一批动画人。


聊《辉夜》的成功绝对绕不开《辉夜》的动画。


2019年1月,由动画公司「A-1 Pictures」负责改编制作的动画版《辉夜》开始正式放送。正是这部改编动画,让《辉夜》这一系列从小众漫画群体的心头好变为了国民级的日本动画,实现了真正的破圈。



一般来说,《辉夜》并不是一部非常适合动画化的作品。这部漫画在一开始非常强调“心理博弈”,将近一半的内容都是以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行展现。


全是心理描写


倘若制作组照本宣科,那《辉夜》一定会成为一部乏善可陈的老套作品,但赤坂明遇到了一群真正喜欢《辉夜》,懂《辉夜》的动画人。


动画制作组在辉夜的有限的内容里,展现出了让人惊叹的多样创意性,第一季第3集的ED衍生而出的「书记舞」在当时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



各种自动画衍生出的二创作品更是在B站屠榜。



难能可贵的是,在充分展现动画可能的同时,动画制作组也完美地延续了赤坂在作品中展现的情绪感染力,他们对漫画中关键场景、关键情节的展现几乎无法挑剔。出类拔萃的发挥让《辉夜》成为了近年来最优秀的恋爱喜剧,甚至没有之一。


如果一路顺遂,我想《辉夜》会成为恋爱作品的标杆,但随着关注度的增加,随着《辉夜》漫画销量的水涨船高,赤坂明的创作却走入了下坡路。


在《辉夜》后期,剧情内容出现了巨大的争议。此时《辉夜》已经近乎脱离了爱情单元剧的创作类型,成为了专注感情,夹杂着主要故事的剧情向作品。剧情的争议会随着连载发酵,传播,并逐渐失控。


其中被观众不喜的有两个片段,可以作为代表。


首先是,风纪委员「伊井野弥子」与其好友「大佛小钵」的冲突。



设定上大佛与弥子为从小相伴的好友,但大佛不仅与弥子同样喜欢石上,还在背地里指责弥子背叛,并将她与弥子的这段友谊贬低为“塑料友情”。



在这种背刺下,赤坂藉由角色之口对伊井野弥子进行了一段堪称PUA式的说教,并几乎强迫似的将二人的感情重新缝合,再一次成为挚友。



不仅是强行的转折无疑让观众无法接受,伊井野弥子站在被好友背刺的立场上还需要接受他人的说教,这种被动的与背刺自己的好友和好的故事情节也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同。



就像在饭局上冲动的饭桌一样,大家明面上都过得去,打个哈哈就过了,但在社交媒体,贴吧论坛,对赤坂完全颠覆人设,强迫观众接受友情说教的这一套,大多数人都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而在「佛弥」之后,第二个充满争议的是最后的一个篇章「商战篇」。



在这个名副其实的最终章,赤坂明将视角重新对焦在已经生米煮成熟饭的两位主人公,但是却又唐突地插入了“商业帝国崩塌”,“家族派系纷争”等此前从未着墨的内容。



同时,赤坂依然没有篇抛弃掉恋爱单元剧的内容,并且将主线与单元剧糅杂在一起,造成了上一话“拯救辉夜,迫在眉睫”,下一话“居家换装,饱暖思淫”的破碎观感。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舞台扩大至多家族纷争的篇章,故事的解决方式也透出了各种各样的儿戏,再加上赤坂经典的临时加设定,作展开,「商战篇」几个月的长篇连载完全成了粉丝眼中的过街老鼠,粉丝见到了都恨不得再啐一口。


这两个标志性的篇章代表了《辉夜》后半程的全面崩盘。从恋爱单元剧到铺设完美感情线的剧情向创作,再到如今让粉丝啼笑皆非的儿戏内容,《辉夜》从一部有口皆碑的恋爱喜剧变成了恋爱喜剧界的“进击的巨人”。



追过《辉夜》的人无不疑惑,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赤坂明在末尾进行了这样的创作?


在「辉夜吧」有一句玩笑话:“赤坂明玩APEX玩急眼了,所以才会这么画《辉夜》。”将问题归结为赤坂明在后期创作并没有尽心尽力,所以才造成了观感的滑坡。


但就我看来,赤坂明从选择转型开始,《辉夜》“烂尾”的结局就已经被他提上了日程。



赤坂明非常擅长创作恋爱单元剧,与其他创作者不同,赤坂明在创作《辉夜》的过程中是以“感情”为核心进行的创作。


赤坂明会先假定角色附带上了某一种特殊的感情,“由结论去推导这种感情的成因”,再通过人设、事件、立场与舞台去围绕角色去感情搭建这样的一段故事。


赤坂明会将这些「感情」做成便签


这种被掐头去尾的故事非常适合单元剧的载体,却并不适合描绘在一段长篇故事中,不断变化的感情线。


同时基于生活产生灵感,而创作单元喜剧的方式,也导致了赤坂为了故事合理性而在唐突之中给人设加码的习惯。


我想正是因为赤坂明在着笔辉夜,才会让《辉夜》产出了“救老婆之前先吃一碗炒面”“我其实想当摄影师”之类让人捉摸不透的迷惑剧情。



除了赤坂本身在创作上面的滑坡,我想《辉夜》走到如今这个唏嘘境地的还有另外一层原因,便是赤坂明的创作理念,与观众希望看到的作品内容在漫长的连载中逐渐产生了分歧。


赤坂在此前的采访中曾经提到“自己并不想画一个‘Only Love’的作品”,他想将更多的内涵表达给观众。


这一点在转型初期他做的确实出类拔萃,其关于“天才”这一形象的探讨,关于每位角色成长的聚焦都足够让人动容。但是这些让人津津乐道的内容全部建立在他完美诠释“Love”之后。



对于观众来说,这就像是名为“Love”的主线任务完成之后,没人介意愿意花时间去进一步感受这部作品的其他内核,但如果你的主线漂泊不定,还有多少人会愿意花心思给你收集全成就呢?


但赤坂明却并不这么认为,随着创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在作品之中加入了各式各样的内容,却逐渐放缓了关于角色感情线的描写。



可以发现在主人公之外,赤坂另外设置的几条感情线都没有得到合适的收尾。而“石上”与“弥子”这条线上唐突出现的“大佛背刺”,正是赤坂想通过作品去传达的“友情讨论”。


我想这类内容放在一条足够踏实的感情线上,大家有可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讨论这样的发展是否合理,但是放到一条看不到结局的故事里,只会加剧观众的不解。


最后这些形形色色的瑕疵,配上一些因为国家、环境所形成的恶俗喜好,《辉夜大小姐》算是踉踉跄跄走到了自己的尾声。



白银御行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回到了故事一开始的地方。



他看着自己的女朋友四宫辉夜在讲台上领完毕业证,和自己学生会的友人一起离开学校。



离开学校,《辉夜大小姐》才终于毕业。



在《辉夜》完结的同时,赤坂明在推特上宣布“自己作为‘漫画家’的人生也随《辉夜》一同毕业”,他将不再进行绘画,而是作为“原作”,在那些双人合作的漫画作品中登场。



对于看完辉夜的人来说,这勉强算是一个不错的消息,赤坂明的画功一直是饱受争议的一个点,但是重新翻过辉夜漫画的我,现在也只能说上一句“赤坂明的画功比7年前好了太多。”


想了想《辉夜》这部作品跨越了7年,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这段时间也足够他从初一进入大学,可是如何去评价这段人生?如何去评价连载七年的《辉夜》呢?


我想了半天,只能写下最后一句:


“看完辉夜哪有人不疯的?硬撑罢了!”



-END-



往期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