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衰落”的背后是超级中学的野蛮生长…
教育思想网
一起分享教育的点滴!
关注
半月谈记者在福建等地一些山区县采访发现,不少县一中近年的高考成绩呈下滑趋势。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县中衰落”不是个别现象,近年来一些山区县基础教育师资等“软件”没跟上,已成为教育区域均衡的最大“痛点”。
“县中衰落”已经是不少地区的教育现实,但是,其原因并非县中师资等“软件”没跟上,而是地方政府为追求升学政绩,违规打造“超级高中”,导致优质生源流失,县中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从“县一中”现象到“超级高中”现象,不但刺激升学竞争,而且也破坏基础教育生态,影响县里更多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要恢复基础教育生态,必须遏制“超级高中”野蛮生长。
县中的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少数全省最好的高中,被允许在全省内跨地区招生抢生源,没有节制的扩大招生规模,而且,大多采取公办民办不分的方式办学,即以公办高中背书,以民办名义招生,按民办收费,由此让学校有很强的财政实力,去挖优秀的教师,再去抢全省各地最好的生源,这样很快就打造出“超级中学”。
超级中学对县中的生源和师资,都产生很大的虹吸效应,导致县中迅速没落,典型的表现是,很多县中(除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外)很难再有学生考进北大、清华,重点大学录取率严重下降,而北大清华在一省的招生名额,则主要被超级中学瓜分。
可以说,超级中学的野蛮生长,是县中衰落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治理超级中学现象,只是追问县中为何不努力,为何不加强师资建设,不想办法留住优质生源,是无法遏制县中继续没落以及基础教育生态进一步恶化的。
对于超级中学,我国一些舆论认为,不发达地区的超级中学,给贫困地区学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提供了机会,由此美化超级中学。但其实,超级中学的存在,并没有增加一省考生进重点大学的机会,这是由大学的招生计划决定的;超级中学也非为贫困地区服务,因为其面对全省招生,而且很大部分是按民办收费,这反而挤占当地考生的升学机会,这也造成贫困地区学生更难接受优质高中教育——大部分当地学生只能进县中读书,但县中在超级中学的“碾压”下生存空间变得狭窄时,也就缺乏提高办学质量的积极性。
超级中学是地方政府追求升学政绩的产物,而且是不依法治教的结果。
其一,大部分超级中学,都违规跨地区招生,按规定,违规招生的学生不得注册学籍,是谁允许这些学生注册学籍的?毫无疑问是教育主管部门。
其二,大部分超级中学,都超大规模办学,按国家的规定,高中学校的办学规模是每个年级12个班,每个班50人,一个年级600人,三个年级1800人,近年来,教育部把办学规模标准调整为每个年级1000人,三个年级3000人,但部分超级中学一个年级的招生规模就是3000人,这严重超标。
其三,超级中学普遍存在公办民办不分的违规办学的问题,走的是教育产业化之路,而这也是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的,地方政府也希望通过打造超级中学,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超级中学对基础教育生态的破坏是有目共睹的。不但直接带来“县中衰落”,让高中教育资源配置极不均衡,更刺激应试竞争,阻碍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多年前,就有媒体报道“县中衰落”现象,呼吁治理超级中学,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也有代表委员,建议治理超级中学现象。然而,这没有得到教育部门的响应,这是因为围绕超级中学,形成了庞大的“超级中学-高考政绩-地方经济”既得利益链条,治理这一现象,必须突破既得利益的阻扰。
要治理超级中学现象,亟需依法治教,包括规定所有高中就在规定区域内招生,限定每所高中的招生规模(每个年级1000人),严格要求公办民办独立办学。对于不依法规范高中招生、办学的地方教育部门,应该严肃追责。但谁来严格落实依法治教?
事实上,我国当前存在的教育剧场效应,年年减负可学生负担却越来越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依法治教。要恢复基础教育生态,必须依法治教,而治理超级中学现象,是依法治教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文作者:熊丙奇
著名教育学者,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本文来源:今日头条-熊丙奇看教育
推荐阅读:
不敢开体育课的中小学和照本宣科的大学教师
杨东平:创新教育学校的未来与前景
林小英:县域教育生态失衡、生源流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