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战双赢】武清这里的蔬菜产销两旺
棚外料峭余寒,棚内生机盎然。阳光透过大棚照在新鲜的西红柿上,位于河北屯镇肖赶庄村的温室大棚内,农户孙秀华正专心致志打理秧苗。
河北屯镇地处武清、宝坻、香河三地交界,建有3000亩农业示范园区,主产绿色无公害蔬菜,是京津冀地区名副其实的“菜篮子”。面对疫情挑战,河北屯镇稳步推进设施农业生产,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发展思路,用好用活各类农业政策,大力发展高端西红柿主导产业,包装推出“肖赶”系列特色农产品,保供京津菜市场,丰富百姓“菜篮子”“餐桌子”。
“大棚里的西红柿都熟了,可现在防控的严,外地的运菜车不好开进来,来来回回要不少时间,真怕这好好的果子都烂到地里。”肖赶庄村的种植户肖书芹有些担忧。
“疫情得防控,蔬菜也得保!”河北屯镇党委立即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农产品“出屯难”的问题。成立工作组实施“一村一策”,为肖赶庄村制定了外地车辆绿色通行政策,保障农产品运输畅通。凡外地农资运输辆进出镇里各个卡口,驾驶员凭通行证进入绿色快速通道,由专人对驾驶员进行测量体温,对车辆进行消杀后快速通行,确保镇域内环线绿色畅通。肖赶庄村两委通过摸底调查,为经常入棚的农户办理了农业生产出入证,简化出入登记手续,方便进行蔬菜种植生产。“蔬菜顺利出屯,一方面帮助农户销售了滞留大棚的蔬菜,另一方面也缓解了京津两地蔬菜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的问题。”河北屯镇副镇长王继增说。
在园区一处西红柿大棚内,农户们“全副武装”,正忙着采摘熟果。“每天干活前都先量体温,按要求做好防护措施,干活也不扎堆。”村党支部委员陈力说。
为了防止出现春耕期间人员扎堆与聚集现象,镇党委组织专业人员指导帮助肖赶庄村制定了人员春耕排班表,坚持以科学施策、精准施策、创新施策为思路,创新推行“点线面”三步法,有效破解春耕人员聚集难题。“点”就是以每个蔬菜大棚为一个基点,实施每个棚有专人采摘,每个片区有专人负责的工作模式;“线”就是260个蔬菜大棚划分4条工作督查线,村干部不定期对大棚作业人数进行检查,减少人员密度;“面”就是村干部抓好片区的同时,统筹抓好各自分管领域的工作,把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缺啥农用物资就在合作社的微信群里进行登记,过几天村里就派人帮忙送过来,不耽误棚里蔬菜种植。”农户石万友说。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为保障蔬菜种植需要的农药、化肥、种苗等农用物资及时安全到位,肖赶庄村合作社积极探索实行了微信购货方式,帮助村民解决燃眉之急。通过“微信订购、统一进货、定时送货、售后服务”的无接触式代购供应模式,为村民代购配送了农药化肥等物资60余吨。依托“无接触”服务,极大地减少了村民的外出次数,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在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确保了春耕春种不误时。
早上7点,位于河西区佟楼附近的一家超市开门迎客,果蔬区的货架上已整齐排列着一早从河北屯镇肖赶庄村送达的西红柿。“这种西红柿皮薄肉厚、味道鲜美,很受顾客的喜爱。”超市售货员介绍。
“疫情期间,农户们忙着种菜,我们忙着帮助联系北京、天津、河北等周边销售市场,帮助建立稳定合作模式。”河北屯镇农办主任曹润喜说。镇里指导帮助肖赶庄村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结合实际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发展高端西红柿主导产业,变单一效益为多重效益,包装推出“肖赶”系列特色农产品。目前肖赶庄村建设有西红柿和水萝卜供应基地,共360亩,日均产量50余吨,所产蔬菜稳定供应天津、北京两地市场。
“菜篮子”虽小,却事关民生,关乎民心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一个“菜篮子”,两头儿连着民生,一头儿是百姓餐桌,一头儿是田间地头。面对疫情期间蔬菜稳产保供的大考,河北屯镇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推出迅捷有力、细致贴心的保民生、保生产举措,努力保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为疫情防控工作筑起坚实后盾。
文字:区委宣传部 张春陟 范楠
图片:河北屯镇
编辑:姜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