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来的空间 | 这也是香港(2)
生活在香港,“住”大概是最让人头大的话题了——拥挤的空间、昂贵的房价,港漂们每月花掉近半数血汗钱租到的,也不过是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对于学生而言,不同于内地高校每年交1200RMB就能随随便便入住的学生宿舍,香港高校只能为学生保证第一年的住宿,接下来能不能续住,不但要评估申请者为宿舍做出的贡献,大概也需要凭借一点好运气。
于是,即将住满一年宿舍的我,近来除了要直面被课程作业支配的恐惧(完全不懂任何计算机语言,还要用Python写作业简直是要了我的老命啊),还陷入了不知能否成功申请续住的恐慌之中。
对于大多数香港公民而言,如果能居住到公屋之中,大概是人生一大幸事。所谓公屋,是指香港政府或志愿团体兴建,出租给低收入居民的公共住房。公屋的发展源自1953年12月石硖尾木屋区的一场大火,香港政府为安顿灾民,开始兴建简单实用、租金廉宜的徙置大厦,香港的公共屋邨也就由此诞生。火爆Ins的“彩虹邨”,便是香港最早兴建的公屋之一。
(1965年荣获香港建筑师学会银牌奖的彩虹邨)
由于租金低廉、生活圈方便、管理正规,香港公屋的申请数目多年以来居高不下:截至今年三月底,房屋署公布的数据显示,公屋轮候申请数目达到27.23万宗,而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达到5.1年——据来港多年的师姐说,这还是比较幸运的情况,对多数申请者而言,等待往往遥遥无期。
而在亲身打卡了几处公屋后,除了折服于便利的生活圈,感慨于惊人的建筑密度,更被公屋构思无限精巧的公共空间所吸引。比如城市大学附近的南山邨,舒适而淡雅的绿色让人置身于此时,就会感受到莫名的平静和喜悦;两处旧式儿童游乐场设置在街市上方的空地,三座大厦包围着游乐场,形成了十分特别的景观。
(南安楼淡雅的外立面)
(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儿童游乐场)
又比如乐华邨停车场天台的蓝色凉亭,简简单单的方圆叠加,仿佛展现出了镜中的世界;阳光洒满天台的时候,错落的光影又为凉亭增加了别样的景致。再比如励德邨采用圆筒形内部设计的励洁楼、德全楼,不仅有助白天采光及空气对流,更让人在抬头仰望时,由衷地感叹设计师的奇思妙想——盘旋的圆形层层叠叠、循环往复,宛若置身于时空隧道。
(乐华南邨光影错落的停车场天台)
(圆筒形的励洁楼内部)
更有因《变形金刚4》而进入公众视野的“怪兽大厦”,而这实则是公屋兴建之前,可商可居的港式唐楼。怪兽大厦由海景楼、福昌楼、海山楼、益发大厦和益昌大厦组成,“U”型的设计、高密度的环境,反映着香港密集和拥挤。头顶的那一方天空,似乎成了人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窗口而平添了几分神秘气息。
(拥挤的“怪兽大厦”)
大量建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公屋,承载着厚重的记忆,悄然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有人说,香港有一百种面孔,那么公屋,大概是这些面孔中最特别的存在了吧。
南山菇凉
小丫 & 烤鱼遇上喵
建筑设计从业者 & 建筑学博士
这里有她们的生活,有她们的感悟
都看到这里了
就关注我们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