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一幕:今天微信公号变异了吗?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各种信息与观点的传播也变得更加容易,但是这也助长了网络世界中的仇恨与极端言论。
2019 年 8 月发表于 Nature 的一篇论文表示,使用关键词屏蔽、删帖等传统监管方式在管控极端言论传播的过程中并不能取得什么效果,甚至会产生反作用。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极端言论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任何人都可以在 Facebook 上开设公共账号,在短时间让极端言论触及数万人,这使得监管机构面临的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传统做法是抓大放小,先管好主流的社交媒体,但 Nature 2019 年 8 月底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这样做会适得其反。
极端信息的传播网络是复杂的
这篇 Nature 论文标题中的一个关键信息是 Hidden resilience ,即隐藏的弹性。这是一个来自生态学的术语,讲述的是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打击后,由于网络结构,得以快速回到之前的状态的能力。
该文将社交网络中的极端言论当成是生态系统中的物种,首先指出了极端言论在不同平台之间的传播是一站式的——某种极端言论可以一次性地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
下图中的 VKontakte(以下简称VK)是俄语世界的主流社交媒体,图中红色的是 VK 平台之间传播的仇恨言论,蓝色的是在脸书平台之间传递的仇恨言论,绿色代表是是跨平台的传播。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形象地看到,极端言论的传播网络是去中心化的,也就是一个小世界网络,没办法找到一个核心节点,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该研究中,作者关注的是泛指的极端言论,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主题,例如 ISIS 、新纳粹等。文中指出,这些言论的共同点是充满了偏激和仇恨,尽管仇恨的对象不同(可以是外来移民、同性恋者等)。
根据自动化的图像识别(例如识别血腥暴力的照片)以及文字主题分类,再加上手动的筛选,作者给出了一个包含 768 个节点(传播极端言论的账号),578 条边的网络。
极端信息传播网络的无标度特性
在更细的尺度上来看,下图展示的是六十多个和 3K 党有关的极端言论,右图中的每个黑点代表一个社交媒体的用户,每个白点代表细分后的一个包含和 3K 党有关的主题。每个主题会形成一个聚簇,其关注人数在数十人到数万人之间。
用户之间也会形成一个聚簇,用户聚簇的人数从一个到数百个不等。左图的宏观视角,不同聚簇的大小代表了关注的用户数,其距离越远,两个主题间共同关注的用户越少。
大家都知道昨天有篇文章被删了
本来,它只是每年不计其数被删文章的其中一篇
各种语言和文字、符号版的帖子。比如这样的:
有写拼音的:
还有编码版:
甚至还有甲骨文:
按以往经验,很自然会想到图片、PDF、竖排的方式传播
豎排
滑动图片
反着排版也是常見反机查的方式
你以为改标题就抓不到你了吗!!
这些传统的方式都失效后,不服气;这篇文章开始被以各种脑洞方式传播
比如空白一片,复制黏贴到记事本上后才能阅读
改成汉语拼音的版本,小朋友都能读
改成竖版书印刷体的方式排版
结果,以上方式也纷纷失效
于是,有人开始翻译成各种语文版本传播
英文
日文
德文
粤语
我至少已看到十种不同语文的版本了;外语版也纷纷阵亡后,开始出现一些奇怪的语言及符号
非主流火星文版(看不懂表示你老了)
emoji版
精灵语和克林贡语
这几个版本竟然又阵亡了。
我不知道,公号里那些在做审核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今天是不是在边笑边删
于是,又一波人创作了新的版本,比如盲文
有人将全文谱成一首曲子
摩斯电码的版本也有,像我这种外行人,只看一堆颜文字
传统文化爱好者也坐不住了,开始制作一批奇怪的版本。
这时候,这篇文章传播的意义已经变质了,成为一场行为艺术。
比如,古籍线装书版本
甲古文版本
篆文版本
天書版本
气势磅秤的毛体版本
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已经做成图片的变体版本都能被被删,除非是有人看完觉得哈哈哈好好好笑,然后顺手按下了举报
接着,连十六进制版本都出现了
编码版本,需用Base64进行译码阅读
条型码版本
二维码版本
还有好多版本在传播;
这是由一篇文章引发的荒谬喜剧,是表达不满情绪的一种“网上行为艺术”;但也完美诠释了,喜剧的内核,就是一场悲剧
参考资料:
中医0:32吊打西医!治愈轻症无算,重危症也拿下,一天10万的ECMO靠边站!
公众号后台输入“移民”,阅读被删10次万字强文
古代奇闻十念生
四学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