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冷水泼头,半导体并购玩家们何去何从?

畅秋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2-05-13


近两年,半导体行业并购热度逐渐退潮,2020年掀起一股高潮后,2021年遇冷,从刚刚进入的2022年来看,全球半导体行业并购热度很可能会进一步冷却。

来自IC Insights的统计显示,2020年的半导体业并购总金额达到11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超过了2015年创纪录的1077亿美元。2020年最大的五笔并购案总价值为940亿美元,分别是:ADI宣布以210亿美元收购Maxim;英伟达宣布以400亿美元收购Arm;英特尔宣布以90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在中国的NAND闪存业务和300mm晶圆厂出售给韩国的SK 海力士;AMD宣布以约350亿美元收购Xilinx;Marvell Technology宣布以100亿美元收购硅谷的高速互连和混合信号IC供应商Inphi。约占全年总额的80%。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五大并购案中,英伟达收购Arm已无多大希望,其它四个顺利完成。

同样是来自IC Insights的统计,芯片公司、业务单位、产品线和相关资产的收购案在2021年第一季度达到158亿美元。然而,根据IC Insights于9月更新的报告,半导体收购案的速度在2021年接下来的5个月中有所回落,1-8月的并购总额为220亿美元。2021年头8个月宣布的半导体并购案总价值低于2019年和2020年同期金额(分别为247亿美元和234亿美元)。这一状况也延续到了2021年终。

从历史发展来看,半导体业的并购案集中于产业中游,也就是IDM、Fabless和Foundry这三大业态厂商之间的业务整合,重要原因自然是它们的市场规模、营收水平,相对于上游的EDA、IP、材料,以及下游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企业来讲,要庞大得多,自然成为了并购舞台上得主角。不过,随着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发展,早些年在行业内关注度相对不高的上游资产并购,近些年受关注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受到市场和非市场因素的双重影响,这类并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反过来进一步推升了其市场影响力。

双重枷锁下的上游并购


半导体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EDA、IP、半导体设备,以及半导体材料等。它们的市场规模虽然不如中游的那三类厂商大,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中下游的产业生态,是真正“卡脖子”的存在,因此,对这类企业的并购,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会受到更多制约,首先就是反垄断考量,其次,近些年,国际贸易限制愈演愈烈,这类对半导体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并购,还受到了非市场因素的限制,这样,在“双重枷锁”的压力下,这类并购的成功概率越来越低。

以最近被提及的两起并购案为例,即英伟达收购Arm,以及环球晶收购世创,都属于对产业链上游资产的收购,一个是IP,另一个是半导体材料中的“大宗商品”硅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起并购案前景都不乐观,特别是在政府批准层面,难度很大。

英伟达在2020下半年就发起了对Arm的并购,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该收购案成功的概率已经微乎其微,无论是英伟达所在的美国政府相关机构,还是Arm所在的英国政府机构,都不愿意看到半导体行业第一供应商Arm被英伟达收入囊中。

不光是政府,传统x86 CPU厂商,以及新兴的Arm架构服务器CPU厂商,大都不希望Arm失去其独立性,因为凭借其具有先天优势的GPU,英伟达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AI训练方面市场已经一统江湖,之所以想收购Arm,英伟达就是想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统治GPU江湖的基础上,向CPU市场进军,以求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处理器市场上,拥有GPU+CPU的双引擎。

如果这种情况成真,该公司很可能将形成市场垄断地位,这是广大相关芯片厂商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另外,随着近两年各国半导体业“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英国政府更不愿意看到其世界第一半导体IP明星企业Arm被别国企业收购,即使是最亲密的盟友也不例外。

因此,本周传出消息,英伟达已经对收购Arm不抱希望了。

下面再来看一下环球晶。

本周,德国媒体Handelsblatt表示,环球晶并购德国世创 (Siltronic)案,获得政府批准的可能性不高。

据悉,负责审查的德国经济部一开始就对这件并购案有疑虑,环球晶因此大幅让步,包括提供“黄金股”,让德国政府对世创保有影响力。不过,德国经济部显然没被说服,原因是为达成欧洲的自给自足,德国正推动半导体业的本地制造,世创生产的硅片是制造芯片的重要一环。

一名政府知情人士指出,将德国最后一家硅片厂卖到亚洲实在说不过去,政府大规模补助半导体业,却同时同意卖掉一家这么重要的企业,两者互相矛盾。

如果环球晶能够收购世创,其市占率有望升至26.7%,将挤下日本硅片厂胜高(SUMCO),成为全球第二大厂,紧追龙头老大日本信越(Shin-Etsu,市占率为33%)。

可见,上游的半导体材料领域,以硅片为代表的业务同样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欧盟本就觉得其芯片制造过于依赖亚洲,正在推动出台激励本地区芯片制造的法案和投资措施。此时,要想收购其上游的硅片资产,难度很大。

中游并购枷锁也在增重


前文提到的2020年三大并购案,即ADI收购Maxim,SK海力士收购英特尔在中国的NAND闪存业务和300mm晶圆厂,以及AMD收购Xilinx,“枷锁”相对于上游的并购要轻得多,原因在于,基本不涉及垄断,所以在反垄断机构那里通过的概率很大,另外,这些收购方和被收购方母公司都是美国或其盟国企业,来自政府的阻力很小。

然而,随着情势的发展,这些本来可以轻松上阵进行并购的IDM和Fabless,也开始面对非市场因素“枷锁”的束缚。

以SK海力士收购英特尔在中国的NAND闪存业务和300mm晶圆厂为例,本来是韩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的一小部分资产,但由于该部分资产位于中国,其复杂度就提升了,相关方就显得小心翼翼,特别是在舆论宣传方面,更是谨小慎微,生怕在当下国际贸易受限的局势下节外生枝。

另外,近期又有消息传出,三星有收购英飞凌或NXP的计划,要在发展潜力巨大的汽车芯片市场大规模布局。然而,这样的并购实现起来恐怕困难重重,主要原因自然是欧洲强调芯片制造的本地化发展,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不会允许欧洲芯片三强(英飞凌、ST和NXP)的任何一家被欧洲地区以外的企业收购。

因此,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下,半导体产业链中游的IDM和Fabless跨国并购,不会像早些年那么轻松了。

与中游和上游相比,半导体业的下游(如封测、板级材料和无源器件等)并购受关注度不高,其市场规模也有限,这主要还是由其有限的市场规模和相对低的产业附加值决定的。

中国半导体并购之路更加艰难


在2015、2016年前后那一波全球半导体并购热潮中,中国大陆也曾经火过一把,收购到了几个优质资产,但数量和规模都有限。那之后,中国本土企业在国际半导体市场上的并购之路就越走越艰难,特别是近两三年,由于国际贸易限制加剧,国际并购这条路基本被阻断。

此外,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处于发展成长期,无论是IDM,还是Fabless,都鲜有长期沉淀的优质资产。因此,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也缺乏土壤。这就使得以资本换时间和技术的并购逻辑难以落地。

与此同时,最近这些年,中国大陆半导体相关企业数量总体处于爆发增长态势,这与同时期的国际半导体业整合的走势正相反。实际上,对于中国大陆这样一个半导体新兴市场来说,这样的经历是难以避免的,该有的发展阶段很难跨越。

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中国半导体业的并购热度也难以提升。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2936内容,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本土芯片企业的黄埔军校:RDA系创业公司不完全盘点!

30年后的半导体预测:28nm还会是“甜蜜节点”

台积电对产业链的影响力超乎想象


半导体行业观察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


识别二维码,回复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

晶圆|集成电路|设备|汽车芯片|存储|台积电|AI|封装

回复 投稿,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