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观察与评论的震荡 – 记Anywhere Yoga 共读《非暴力沟通》第三章

黄明红 福大新加坡校友会 2024-02-17

早上练完Ashtanga和晨读之后就赶到办公室和老板开远程会议。我跟他解释我做过的一个数据分析项目,说会对于企业营运有很大帮助。他马上说:“I am the expert in this area.” 我意识到这不是爱的语言,心里觉得好笑,记得上个星期和小伙伴们共读《非暴力沟通》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第二点就是“比较”,然后就联想到他这句话背后有什么需求呢?这都是瞬间的想法,我当然是不可能在这时候去挖掘他的需求的,我只是顺着他的话说那您就更可以给我一些建议了。

开完会后刷了一下手机,看到X发出的一组照片,并评论说:“可爱晨泣的小Q,温柔坚定的大Q”。让我想起了早上晨读的情景,当时Q带领大家读第三章,正进入互动环节,我正要说话时,看到小Q走到妈妈身边,梨花带雨的,Q微皱眉头后就温柔地把小Q抱了过去,小Q也就安静了下来。这一幕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X抓拍了下来。

这样的一个细节让我又有了记录的冲动。最近一直有点懒,很多的思绪在脑中飘过,当时很想抓下来,过后被其他的事分了心,就让它滑了过去。上个星期的晨读就是这种感觉。现在就抓住当下的感受吧。

《非暴力沟通》是大家去年共读的一本书,之后D还带领大家进行了两期的实践。这次大家认为很有必要重读,所以Q就列出章节让大家认领自己要领读的。因为文章比较简短,一开始Q计划是一周领读两章,我觉得这本书值得细读,就建议一周读一章。第一章是Q领读的,我当时因为早上六点就要到公司开会没有参加,本来打算领读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因为我觉得彻底了解根源最重要。后来发现Donna老师也要领读这章,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让自己的懒癌发作,听老师领读了。

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本来是D领读的,但是她中了Covid,于是Q又担起了带班的责任。Q读了书中一首鲁思的诗,让大家谈听完这首诗歌的感受,S也读了她的最新版本的诗,两本的翻译有所不同。X说当听到诗中的“愚蠢”“懒惰”这些词会觉得冰冷没有兴趣,但当听到其他描述词语时会觉得一切是立体和有血有肉的,就会更愿意去聆听和观察。而且,她想到对人有了评判就容易不公平地去对待别人。我听了觉得很欣喜,我也有类似的感受,评判的词语也是给我冰冷的感受,而描述性语言则让我的头脑里产生画面感,一切都似乎更有了生气。而且,语言也是有力量的,两个不同版本的翻译也带给我不同的体会,比如,“傻孩子”的翻译似乎比“愚蠢的孩子”更多了一份可爱,可能跟我们的平时用语习惯有关。

SW说我的发言给了她一些启发。她读到诗的前两节时很能理解和被带入,但读到第三小节时,一开始会觉得有点困惑,觉得“厨师”只是中性名词,不带评判,不觉得不可以说。但从我的发言,她就会体会到从观察的角度切入看到画面,你就会去注意发生的事情的动作,用眼睛看,用心体会,就会让自己更好地融合到环境当中,沉浸当下。而那些即使是中性的名词都似乎给我们设置了一道障碍。SW的体会这么深刻,我忍不住评论说她对于当下的连接真是太到位了。

而B的发言和描述也是给我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她说:“同样的生活,有的人过得一潭死水,有的人则过得跟画一样。”她觉得如果用那些评判性的语言,就好像围上一堵墙,让你看不到后面的画。不过,她说观察好像往往很难一句话说清楚。我说,是啊,所以我们都爱评论不爱观察,因为我们的大脑就是懒惰的,描述观察到的事情费脑子,我们的大脑不爱做,所以我们需要不断训练自己的大脑。

接着Q很自然地把大家带入书中的下一节,说:“恭喜大家进入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因为印度哲学家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当然,这个是很难做到的。首先,我们要先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

Q让大家做了练习。S将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的“你太大方了。” 换为“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后提道,她平时说话习惯是把“我认为你太大方了”说在前面再说具体的细节,是不是也可以?我认为还是应该把描述放前面比较好,特别是带贬义的评论说在前,可能引起听者的不舒适感受,接下来的话可能也就听不进去。而描述不带评判的语句容易将人带入场景中,接下来的评论也就更容易被接受。

关于如何区分句子“如果你饮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会出问题”(A)中的观察和评论时,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S把它改成“如果你饮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可能会出问题”(B),有小伙伴提出不同意见,加入描述性的语言如 “我观察到你早上吃甜甜圈,晚上吃烤串等,这样你的健康可能会出问题。”(C)我也提出我的看法,我认为说法A带了主观评判,让人不舒服。但说法B加上“可能”两个字就让人可以接受了,让听者感受到了关心。说法C虽然用了描述性语言,但是其实是在描述什么叫“饮食不均衡”,并不符合练习的目的,也就是不要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

SW说出她的感受:“我们平时说话时不时带着评判。运用非暴力沟通,我当下的感受就是不会讲话了,这个不能评判,那个不该讲,就不知怎么说了,感觉有点困惑。”X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我感受到大家有点受到拘泥,就很有表达的冲动,说:“我觉得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其实不需要加入太多应该不应该局限自己,不需要怕犯错,还是照常去讲去做就可以了。只是在讲的过程中带着意识,说出来后意识到自己说的不太合适,下次调整就好了。就是不断地去讲去做去调整。就像C在描述她看到别人披散着头发马上就想到难道她不热吗,之后她马上意识到自己在评判,有了这样的意识就可以了。”

S又提出一个问题:“刚才她们说观察到早上吃甜甜圈,晚上吃烤串等等,但是你没有看到他吃其他东西,不见得饮食不均衡啊。”我非常欣喜于S的较真,说:“对啊。这就有逻辑问题。这还涉及如何对饮食均衡进行定义。”S很可爱,问:“那怎么办?”我大笑,就顺着自己的思路说:“这没有关系啊,就继续啊。我们平时对话就是这样,你说你看到我吃甜甜圈,饮食不均衡,我就可以反驳说我还有吃其他东西,并没有不均衡啊。只要大家都按事实说话,没有暴力沟通,就可以啦。”S就进一步思考说:“可能我们平时还是会用暴力沟通,说你总是之类的,但至少有了意识,别人反驳你的时候,你就能够意识到,就不会那么强硬或武断了。”这样的思考让我很开心,就继续絮絮叨叨强调不要让“一定” “应该” 拘泥自己,只是用同理之心去感受,当别人反驳你的时候,你就意识到他不舒服,就会想是不是我说的方式让他不舒服或者说的不是事实就可以了。

于是Q很自然地引领大家了解一些绝对话的词语如“总是”“从不”容易混淆观察和评论。很高兴听到Donna老师的声音发言了,她说她的老板就“从不评判对方”,这个“从不”就是事实上的“从不”,当他跟别人表达不同意见时,并不会去否定别人,而是说:”I think differently”、 “I have a different idea”等等。老师的老板显然就是个非暴力沟通的高手嘛。老师接着建议大家在接下来的一周中就可以观察并记录一下自己说了几次的“总是”“每次”之类的,帮助自己产生意识。

大家又继续做了一些练习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发言,很快地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了,Q让大家做了最后发言。小伙伴们大都表示自己有了更强的意识和觉知,也要在生活中运用下去。B的表达别出心裁,她说要把自己的小画笔练一练,让生活过得更有情趣。显然她是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画一样。S则表示今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即使用中性词去评判一个人,它都有可能成为一道墙让你看不清后面的事实。我的体会就是开心,开心于大家生动而真实的表达,开心于大家活泼泼的生命力的呈现。

一场观察与评论的震荡,驱走了我的懒散,成就了这篇记录。

(写于2022年7月14日& 16日)



阅读

拜日108 , 我们同行 - 记Anywhere Yoga 2022年国际瑜伽节特别活动
春天里的圆 – 记Anywhere Yoga RYT200 第三次活动
晨曦中行走,我们正青春
小山随遇随记
新加坡校友会麦里芝徒步
星洲福照福大人,云端年聚年会开
瞬间连你我,只语道真心–记福大新加坡校友们的精彩瞬间和感悟
一起来看看30年前的福州大学!
火车旧道今犹在,校友周末雨中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场观察与评论的震荡 – 记Anywhere Yoga 共读《非暴力沟通》第三章

黄明红 福大新加坡校友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