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市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题研讨班在沪举办

武汉组工 武汉组工
2024-10-24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武汉组工”

对标先进 聚力奋楫 以科技创新促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题研讨班在沪举行

“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构建区域创新高地的重大布局,是赋予武汉的重大使命,是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奋起直追!”


“向上海学创新,学的是创新文化、创新理念、创新机制……”


“对标先进找差距、补短板,武汉打造创新涌动的新时代英雄城市,离不开我们所有人思想上的共同更新。久久为功,找准方向,持续投入!”


……



近10天,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教室里,48名来自全市各区和市直有关单位的干部认真学习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经验。这是一次对标先进的看齐之行、学习先进的研学之行、担当作为的使命之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暨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会精神,4月10日至21日,武汉市委组织部在复旦大学举办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题研讨班。本次研讨班围绕创新主体、新兴产业、产城融合、深化改革,对标先进找差距补短板,通过“理论讲授+现场教学+课题调研+分组研讨”方式,共组织安排11场理论课程、13次现场教学、8次交流研讨。



带着问题“学”




带着使命来,带着问题学。本次研讨班邀请了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系统讲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区域协同创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集群化发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创新发展主题,进一步开阔了学员们的思路。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等各创新主体、各环节、各方面互相支撑、高效互动的格局。”


“构建创新体系,政府主要做的是打造创新生态,有效协调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多种主体的关系,以创新为落脚点、以资源共享为载体,搭建相互共生的密切关系。”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成果转化的需求方和受益方,企业真正需要、真正愿意买单的需求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真需求’。只有科研机构主动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才能真正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应用创新的不足,是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关键瓶颈,跨越科技与业务之间的鸿沟,关键是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学员们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认真领悟新思想新论断和新部署新要求;系统学习了国家“十四五”规划战略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主动思索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路径和方法;重点学习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了解科技创新前沿和发展范式;学习了实现绿色发展、数字化发展、金融创新的发展重点和路径,明晰打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的努力方向;还学习了上海科技创新经验、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及化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做法。


课堂内外,学员们结合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授课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请专家教授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不断拓宽工作新思路。


边思索边“看”





理论离不开实践。此次研讨学习尤其重视现场教学,组织赴上海、苏州等地的多个创新联合体、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开展现场教学和实地调研,近距离感受上海等地科技创新联动效应和区域协同化发展。




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研究中心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深刻感受上海加快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地方探索,上升为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创新策源地的华丽转变。
在上海科学院、上海材料研究所、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深入探讨如何畅通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渠道,加快实现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到产业发展“最大增量”的转变。


在东浩兰生、深兰科技等上海知名企业,感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赋能新时代的震撼,领悟数字技术和数据科学已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学员们还先后赴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太湖科学城、黄石(上海)离岸科创中心等地学习,学习探讨高端人才引进、打造协同创新生态、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等问题。


创新模式“研”



此次研讨班创新研讨模式,将学员分为2支课题小队,分别由上海市2位专家率队,从“上海启示”和“武汉对策”两个方向出发,聚焦上海在制度建设、主体培育和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分析武汉发展优势和挑战,系统研究对策建议,激发学员深入研究问题、对比差距、寻找路径。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课题小队共开展8次战略思维引导、头脑风暴、交流研讨,不断碰撞思维的火花。



通过研讨学习,深度剖析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经验启示,分析比较武汉科技创新的基础、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差距,思考武汉如何找准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方向,提出关于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若干建议。


本次研讨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为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创中心提供了发展路径和宝贵经验。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要求,把学习成果运用到加快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的具体实践中,助力武汉在湖北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


  学员感悟  
第1组


郑雪(市科技局科技创新协调处处长):上海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坚持制度创新引领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对武汉科创中心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潘柄君(市委督查室副主任):理论学习系统深刻,实地考察丰富精彩,研讨交流深入生动,波特理论、垂直分工、拨投结合……除思想之尘、让耳目一新,努力把所学所见、所思所悟用于指导工作,为武汉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李猷(东湖高新区科经局副处二级):深化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能,我将把所学及时转化为有效的工作实践,自觉把大局所急、光谷所需、职责所在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落实落细、见行见效。


第2组


孔小文(市审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思想破冰,补短强弱;创新思变,再续精彩!


聂星(市政府办公厅综合三处处长):上海坚持全过程创新理念,精心布局新赛道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让我们对科创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拓展了视野,打开了思路,为我们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毕玮(市发改委数字经济处处长):上海致力于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强化跨区域创新政策协同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形成资源互配、优势互补的城市科技创新绵延带,为我们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提供了先进的可复制可借鉴经验。



第3组


王丰伟(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汉南区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选题精准、课程合理、内容丰富,授课老师理论和实践水平很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对我们提高认识、改进工作、加快发展很有益处。


阮昌林(武昌区科经局党委书记):这是一次内容丰富、系统全面、针对性强的学习培训,有效提升了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开拓了科技创新思维视野,强化了科技强国信心,坚定了科技报国决心,增强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干劲和动力。


胡方云(江夏区科经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感受复旦文化,如大学校门,低调含蓄,更是闹中取静,敬业而乐群。感悟上海科创,于街头细微处,“创”字随处可寻,新老交替间,创新不问出处。上海敢闯敢试、锲而不舍、专业专注的创新文化,值得学习。



第4组


程满玲(市委网信办信息化协调处处长):且借复旦二两墨,赠予江城解经惑。漫卷汇聚科创志,盛世山河万里阔。再借人间二两墨,绘就星河莫蹉跎。红尘山水逐浪起,此生弄潮不虚过。


罗神清(市委政研室产业创新处四级调研员):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不动摇,进一步加强与在汉高校院所的紧密联系合作,推进城区、社区、校区、园区“四区联动”,实现创新工作横到边、纵到底,打造市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金莉(市农科院科技处副处长):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提升科研组织能力,加快农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强成果转化,做服务武汉现代农业发展的科研,用担当实干贡献农科力量。



END








来源:武汉组工


往期精彩:

市委常委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开班式举行


@党员干部,记得读好这几本书


展播|2022年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展播⑪《追风人》


投稿邮箱:whzzbbgs@163.com



好看请点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武汉组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