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揍娃“第三弹:打铁还需自身硬!

前期回顾:

又是一季鸡飞狗跳暑假时,今天我们来聊聊“科学揍娃”^-^

“科学揍娃”第二话:还记得那些年挨过的打吗?

点击上方蓝字查看


下面“科学揍娃”第三弹开讲:


其实对于该不该打孩子的争论一直没停过。近年来“棍棒出孝子”的古训已经受到了西方教育理念碾压式的打压,但其实虎爸虎妈的教育方式也受到众多家长的追捧。


今天我们就暂时抛开道德和法律,聊聊技术问题《"科学揍娃“第三弹:打铁还需自身硬!》



首先明确一个问题:有很多自以为从来不打孩子的人,实际上用的是“冷暴力”。什么叫“冷暴力”呢,其实“冷暴力”和“热暴力”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通过某种手段施加痛苦,从而给予孩子一定的惩戒。


具体来说,这些家长一般都是通过向孩子施加心理上的痛苦以达到教育目的。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言语的威胁来剥夺孩子的安全感,比如我们会威胁孩子说“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或者孩子想买个什么东西而父母不给买的时候,直接把孩子扔一边自己直接离开了。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会影响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一般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第二种,就是通过限制某些孩子喜欢的事情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禁止玩游戏等等。这一类方法可能会让孩子认为,有些错误与某些权利是可以替换的。让孩子通过放弃自己的某些权利,来换犯错的权利,可能会形成一种变相的鼓励。结果就是会导致孩子故意去犯一些原则性的错误,比如说谎等等。


以上举例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不打孩子的家长不一定就比打孩子家长教育效果好。那么问题来了,那些决心打孩子的家长怎么才能更科学的有效地打孩子呢?我们总结了下面几个要点,请大家参考。




打人要有理有据


孩子在3岁之前,会基本确立与家长的“沟通底线”。就是当双方就某一事无法达成一致后,双方的底牌。从我的观察,如果就某一事无法与家长达成一致,3岁前的孩子底牌多是哭闹不止,撒泼打滚,甚至会吐、抽。这个应该是所有孩子最初的“底线沟通方式”。这个方式首先必须调整过来。


3岁之内的孩子,对于是非是没有判断力的,家长必须提前确定明确的规则。尤其在涉及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如果孩子最初的“底线沟通方式”获胜,接受了错误的理念,家长在以后的教育中,会付出更大的精力,也未必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家长最好事先与孩子达成一致,说好违反之后的后果。


同时要严守界限,一旦破规矩坚决不妥协。对任性坚决无视,对越界行为坚决惩罚。当然,这种一致的建立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它对这个家里每一个成员都要同样适用。



打人还需自身正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相当数量的家长做不到。其实孩子对双重标准的忍耐度是远远不及成人的。如果你希望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正直、善良、真诚、自律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这样的人。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才能让你打起来更理直气壮。




打屁股贵精不贵多


根据心理学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招致的后果可以是强化性的,这里指增加行为出现的次数;或是惩罚性的,指减少行为出现的次数。惩罚比强化的作用迅速(比如被火烧了立即就会躲得远远的),消退得慢(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容易泛化(比如被火烧一次就害怕一切热的、红的东西),操作起来不容易控制,也容易导致回避行为。


惩罚由于其见效快,很容易出现泛化现象: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每次让孩子看见兔子的时候就听见巨大的噪音,结果导致孩子不仅害怕兔子,也害怕一切长毛的东西,比如绒毛玩具,皮毛衣服等等。这样的结果就是不仅抑制了孩子的错误行为,也抑制了正常行为。


推广到打孩子这件事情上,比如如果“说错了话就打”,那么孩子可能会将其泛化到“说任何话”甚至“发出任何响声”上,导致孩子不敢说话,语言能力匮乏。惩罚还会引起逃避现象,频繁打孩子可能造成孩子不愿意交流、不愿做事,甚至不愿回家的逃避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强化手段比较有效。千万不要以为打一定是一种惩罚。


操作性反射并没有规定什么行为是强化性的,什么是惩罚性的,而是以后果而论的:凡能减少次数的就是惩罚,增加次数的就是强化。如果发现“越打越来劲”这种情况,要记得赶紧放弃“打”的方法,寻找其它的强化法来教育。




打的及时,打的冷静


这一条讲的是打孩子的时间点选择技巧,听起来好像有点矛盾,但实际上划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时间范围。


打的及时是因为惩罚讲究可预见性和临近性:打当天发生的事件。切忌当天不打,事后过了好几天想起来打,这种打法只能发泄,不能起到减少行为的作用。要让孩子把挨打与某件事情建立起联系,让他知道做某件严重事情必然会挨打,而不是有时打有时不打,这样的打法起不到任何作用。


而打的冷静是指家长在气头上时候不要打孩子,一是这时候下手没轻重,二是需要给孩子一个辩解的机会。这其实与打孩子秘籍第一条是相通的,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孩子对理和据是的认同是要依靠讨论获得的。过于迅速的出手往往会淡化打屁股这件事的仪式感,削弱其威慑力。



做好打骂的有机结合


打完了不行还要骂么?没错,必须要骂。不骂就大大减弱了打得意义。两个理由,非常重要,家长必须牢记:


家长必须去了解孩子犯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小盆友怎么了和我自己怎么了。这是两件事情。家长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做事逻辑去揣测孩子的想法。在打之前,讲道理的过程是必须的,引导孩子表达我为什么想这样做,然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行。特别小的时候可能不能理解我们现在和彼此交流时说的道理,但是再大的道理也能用小孩子能明白的语言描述出来,当孩子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时,家长要尝试用孩子能够理解和体会的方式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这样。比如类比孩子曾经觉得难过和受伤的时候,问他们是不是不希望别人因为他们有同样的感觉,如果已经做了,是不是应该道歉?以上这些,同样属于骂的一部分,是打人准备阶段。



体罚完孩子后,要有后续处理


比如以他最喜欢的方式抱着她,告诉她:我批评你,是为了让你改正错误,让你变得更优秀。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你。另外打完了之后还要继续讲道理,趁着打人的余威继续趁热打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说得孩子心服口服才算完事。这一点能够让孩子理解家长打完全不是为了泄愤,而是一种保护他们的方式。


打人不打脸,打孩子不抄家伙


原因不解释。



科学揍娃流程


定好规矩

↓↓↓

绝不妥协

↓↓↓

打前沟通

↓↓↓

批评教育

↓↓↓

当天打完

↓↓↓

打后安抚

↓↓↓

及时总结



科学揍娃注意事项


1、要足够罕见,意味着不能打得太随意,太频繁,要吝啬次数;

2、要足够有震慑力,你虽然有核武器,但是最好别真放出去;

3、不要打脸、肚子、头、脊柱、胸等部位,重点集中屁股;

4、孩子玩得正高兴、正解放天性时,不要打他;

5、老人在眼前时别打孩子,否则,很容易家变;

6、出手之前,最好取得另一半的同意,如果双打最好,否则见第5条;

7、最好别打孩子,那是家长懦弱的表现;

8、如果之前打过,现在住手还来得及,小孩子投胎来到你的膝下,你要爱他。



总结划重点


打孩子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孩子在挨打的过程的前后感受到家长的爱,还是继承了家长的恨,是科学打孩子的唯一评判标准


至于能不能打出水平,打出成果,在本质上其实是与家长自身沟通技巧、识别能力、道德素质等等息息相关的,所以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之前,请首先记得教育好自己。




————感谢您的分享转发————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商务合作请联系优秀小学生作文编辑(微信号:18205405880)

学生老师家长投稿请发送至邮箱:474446934@qq.com


往期精彩


1.家长们请注意:下学期语文课本将大变样(教育部通知)

2.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

3.同样上学,不一样的家长,不一样的结局!(必读)

4.教育孩子,去一趟超市就够了。

5.于洁:写给正在焦虑的父母们(深度好文)

6.“孩子对不起!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看哭了无数人

7.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现在看还不晚

8.“大衣哥”朱之文的悲剧令人毛骨悚然,值得每个人都看看!



投稿请关注公众号后获取投稿信息

长按下图识别关注我们



记得请点一下 "在看" 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