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钟一本书]《万历十五年》(下册)
《万历十五年》分为上、下两期,点击这里进入上册→[20分钟一本书]《万历十五年》(上册)
《万历十五年 (下)》
如果要听上册请点击[20分钟一本书]《万历十五年》(上册)
黄仁宇,当代最为大众熟知的历史作家之一,以“大历史观”研究手法著称。他出生于1918年,抗战期间,从南开大学辍学,到成都参加国民政府的军校,随后参军。抗战结束后,黄仁宇远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求学,于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在南伊利诺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并加入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1970年,黄仁宇离开教学岗位,专心写作,这部《万历十五年》正是在此阶段完成。
关于本书
“以小见大”、“从微观入手,完成宏大叙事”,是黄仁宇的拿手好戏,也是本书最为人称道之处。人们也大多是通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领略到黄仁宇的“大历史”写作魅力。
80年代初,本书引进大陆,在中国学术圈引发了一波不小震动。虽然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以及研究方法,各方面长期以来也是褒贬不一、观点繁多——包括对黄仁宇所谓“大历史观”研究思想,长期以来,国内和国际史学界也一直有不少学者持批判态度。但这本书有一个长处或是特点,得到了大家公认:在坚持史实的基础上,做到了极高的故事性和可读性,生动有趣,平易近人。在历史研究著作里开了风气之先河。
核心内容
公元1587年,也就是所谓“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在整个明朝漫长的历史中,单只截取了万历十五年这样一个普通的时间片段,高度聚焦、仔细研究。对这一年当中的六位人物命运进行梳理分析,给明帝国进行了全方位把脉。黄仁宇提出:中国两千年以来,以道德代替法律的“人治逻辑”,在明代达到顶峰,而这正是一切问题症结所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封建官僚政治的弊端显现无疑,社会矛盾失控,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大明帝国的衰败和倒塌无法避免。
一、历史上以刚正不阿形象著称的海瑞
海瑞在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知县。因为他严厉而巧妙地拒绝了官员滥用驿站进行奢侈接待,他在淳安名声为人所知。他第二次为天下人所知,是1565年11月。他向醉心于青词神仙的嘉靖皇帝上书,指责皇帝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嘉靖皇帝将海瑞逮捕到东厂关押。一直关到旧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他才被释放。
对海瑞的人士安排成为文渊阁大学士和吏部尚书的难题。一方面他的道德品质和声望,已经为整个帝国所公认;但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吹毛求疵、非常不好相处的人。于是朝廷安排他去南京担任了一个闲职。对于这样的任命,海瑞当然非常不满。两年后他再次上书皇帝,明里要求朝廷罢免自己,实际上海瑞通过请辞的手段,想给主管人事的官员施加压力。
这一年夏天,他被委派为南直隶巡抚,驻扎苏州。这也成为他职业生涯的拐点。他上任后铁腕整治江南土地兼并问题。即便对自己有救命和提拔之恩的徐阶,也丝毫不手软。对徐阶的处理彻底得罪了官员阶层,丝毫不顾人情只知一味蛮干的海瑞,很快被弹劾。
在赋闲回家多年后,海瑞再次被启用。这次他向皇帝提出,要恢复太祖朱元璋当年的严刑峻法。这一建议立即在整个官场造成了恐慌,闹得一发不可收拾。万历皇帝亲自出来调停,依然让他回南京担任闲职。之后海瑞曾多次提交辞呈但都被驳回,最终死于万历十五年。
二、一代名将戚继光的失败
明朝从洪武时期开始坚持重文轻武的传统。文官的社会地位比武将高,武将的汗马功劳被看做“匹夫之勇”,不值一提。同时,当时的朝廷对于军事并不重视。明代的野战军的战斗力几乎和农村的民兵差不多。
倭寇入侵东南沿海之后,暴露了明代军制的落后。沿海经济富庶地区被倭寇骚扰,威胁到整个王朝的经济基础。在情急之下,朝廷允许戚继光另外在农村招募雇佣兵,来代替名存实亡的义务兵。
戚继光给这些雇佣兵的奖赏非常高,但是带兵也非常严格。他还改进了军队的战法,排出注重团队合作的“鸳鸯阵”,取代原先好勇斗狠的单兵格斗。这些军事改革措施,确保了戚家军多次打败倭寇的进犯,取得了保卫东南沿海的胜利。
戚继光的军事整顿,受到了朝廷非常优厚的财政接济,可其他防区却依然沿用原来那套军事补给体制。戚继光的防区和其他防区待遇不平等,这就惹来了非常多的非议和矛盾。在张居正被清算之后,戚继光被作为张居正的同党,也惨遭清算。
三、明代大思想家李贽的惨死
李贽是明代颇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史学家。他的性格比较特立独行、充满个性,因此为当时很多世俗的眼光所不容。对于当时占据思想界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李贽大胆而勇敢地发起了挑战,提出了自己独立思考的不同见解。
李贽明确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句话在现代看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李贽还认为只要是人,就会有私心、有私欲,所以一味压抑个人欲望是不对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商业交易,这是合乎天理的。这种思想其实也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商业兴起所带来的思潮,在当时非常时髦。李贽还大声呼吁,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革故鼎新”。比如对传统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等,他都痛加批判。
李贽的这些思想,与当时主流儒家传统道德直接冲突,特别是与明朝官方主流要求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严重违背。很快,李贽的思想被统治者视为歪理邪说,并惹恼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同行。万历三十年,万历皇帝将他捉拿治罪,把他的著作一律销毁。不久李贽在狱中用剃刀割喉自尽。
金句
1.海瑞不仅对官员的利益丝毫不了解,也不明白明代土地兼并的根源是缺乏有效的货币制度和商业法律。
2.在明代武将地位不高的情况下,要进行军事改革非常困难。戚继光的军事整顿之所以能够进行,得益于首辅张居正的知遇之恩。
3.李贽的死,正是明代思想体系僵化的表现。李贽的异端思想对程朱理学的挑战,实际上是在动摇整个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
4.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空泛僵化的伦理道德根本无法有效地治理国家,但非常可惜的是,明朝始终都没有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来代替儒家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