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新时代|董研生:用恒心和责任心 将万亩荒漠变绿洲

乌海日报 2022-09-16




“这是我们2005年来这里工作种下的第一批树”“小管打个结就能控制住水流方向”“这棵树长势不太好,做个记号,定期来看看”……在甘德尔山西麓郁郁葱葱的树林里,这个皮肤黝黑,满手老茧,走一路、看一路、干一路的人就是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安全生产和森林草原防火办公室主任董研生。




董研生在农场长大,风沙的苦头他吃了个遍,因此,“沙海变绿海”的愿望早早在他心里种下。
为了实现心中的绿色梦想,报考时董研生专门选择了农林技校。1990年,毕业后的他来到当时的治沙林场工作。得知单位要成立“青年治沙突击队”,深入到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治沙造林,他第一个报名参加,一干就是10年。那边治理有了成效,董研生又主动要求参加“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再一次投身到造林一线。

2005年,乌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治理白独贵湾沙区,也就是现在的甘德尔山西麓。拥有丰富治沙造林经验的董研生再一次主动请缨。
白独贵湾是乌兰布和沙漠跨越黄河形成的近20平方公里的风积流动沙地。没树,没路,没电,没水,更没有一间房子,四处是黄沙,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别人都劝他那里的条件太艰苦别去了,在哪儿干都一样。可董研生却坚持自己的决定,这一干又是近17年。
由于白独贵湾沙区内没有路,最初前往勘察时,董研生每天清晨6点就和同事从乌达出发,到白独贵湾边缘后再步行进入,一行六七人,一走就是六七个小时,天天如此,有时需要靠着远方的灯光寻找方向。
勘察结束后,根据设计思路,他们需要先引水,再修路,最后植树造林。


他们在烈日下勘探供水管道的位置和走向,确定泵站位置以及扬程。为防止管材受损,6米长粗细不等的上万根PVC管材和其他玻璃钢管,董研生和同事们硬是一根根用手抬肩扛卸下来。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拿着水和干粮,住在帐篷里。回“习惯了,当时也没觉得苦,就是想干出点成绩。”忆起当时的场景董研生说。
水有了,可路还没通。董研生和同事就近取材,用煤矸石垫层,修好了1条主作业路和13条支道,每条支道间隔300米,又在道路两旁安上路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怎么种树树才能活的问题接踵而至。白独贵湾风大,又是流动性沙丘,直接挖坑种树一场风就刮倒了,董研生和同事们利用地形特点,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运用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一点一点摸索前行。
他们不断尝试,采用沙障固沙、更换种植土等方式终于在风沙中的道路两侧,种植了30米宽的树林带,包括4行乔木,3行灌木。白独贵湾终于有了绿色,也有了希望。
现在,绿荫浓浓的甘德尔山西麓28654.5亩土地上有国槐、樟子松、新疆杨等乔木20余种;柠条、梭梭等沙生灌木10余种;四季玫瑰、丁香、榆叶梅等10余种,经过园林工人的辛勤养护,树木成活率达到95%。


常年的风吹日晒,让董研生皮肤变得黝黑发红,一双大手满是老茧,但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董研生能准确地说出每棵树的名字、习性和它的“年龄”,这里的每一棵树,都像是董研生的“孩子”,他看着“孩子们”从一米多高的小树苗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大树,每走到一颗树前,他都会看看这棵树今年的长势、有没有病虫害、是不是缺“营养”了。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董研生与其他工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将昔日“沙进绿退”的景象逆转,将沙海变成绿海。董研生说:“干这行,要有恒心和责任心,有恒心能耐得住寂寞,有责任心能养得好这片林子。”







推荐阅读

@青年人,听听总书记的知心话
一季度乌海市民间投资増势强劲
时间明确了!这4个社保好消息值得期待


记者:王江宇

编辑:刘思雨

初审:李刚 赵永强

终审:杨延岭

出品:乌海日报社


投稿邮箱:3022210396@qq.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乌海日报官方微信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