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铁幕”与美国的战略焦虑【附保尔森演讲】

然珂 华声社 2020-02-25

华声社

有思想的新闻


报道|华声社

编辑|瑶瑶琪



华声社按:


中国有5000多年国家文明史和灿烂文化,其中数千年占据世界中心。如今,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辽阔国土、13亿多勤劳而自强不息的人民、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上亿户市场主体、2700多万家民营企业、9亿多劳动力资源、超过1.7亿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中国重新崛起是历史必然,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与现实基础。


现在美国人的战略焦虑,如同2010年中国国力反超日本时,日本丢掉亚洲老大、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置时的反应。那一年始,日本国家心理备受煎熬,开始千方百计制衡中国,挑起钓鱼岛纷争,中日关系急剧恶化。8年后,中国经济总量达日本3倍。如今,日本已经承认现实,中日关系开始取得新平衡。


国内外主流经济学者及国际问题专家已经预测,按照当前中美经济增速,在中国经济增长进程不被有效打断的情况下,中国7到10年内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对于已经接连丢掉多项世界第一宏观指标、做世界老大半个世纪多的美国来讲,失去“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王冠,会对美国国家心理造成强烈刺激,对美国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刻裂变。


如今,美国赖以统治全球的经济联盟G7集团(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中,6个伙伴国中除了摇摆的加拿大,其他5个已经倒向了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战进行到当下,中国已经表现出气定神闲、定力十足;而美国人一通乱拳过后,没有收到“可喜的效果”,10月贸易逆差再创新高,其焦虑感,反而加重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巍说,这次美国中期选举是十几年来投票率最高的一次,选民积极参与投票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这体现出当今美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焦虑感,尤其是民众对美国未来政治走向的焦虑。


11月2日,在耶鲁大学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美国学者已经开始讨论“2049的中国”了。耶鲁大学经济学系教授阿莱·切文斯基认为,中国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可以被视为中国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屈辱后重回它的历史位置。“2049是中国回到它的历史轨迹并占领它应有位置的时候。”


耶鲁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和国际安全研究主任努诺·蒙泰罗则认为,中国在未来是否会成为一个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国家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开发一个品牌,一个中国所代表的的理想图景,并可以向其他国家推广。中国需要在全球发展一套关于中国体制的自我话语体系。


2049,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世界将开启“两超多强”的新时代。



资本主义能从中国学到什么


金融风暴后资本主义的机制面临审判,而美国制度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极致,在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在世界经济所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让人不禁要问:资本主义的风光时代是否告终?资本主义能从中国身上学到什么?这是近日在新加坡揭幕的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众多议题中最亮眼的话题之一。


亿万富翁慈善家、纽约前市长、彭博金融数据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在论坛开幕式中欢迎了400多名来自60个国家的政治、企业和智库领袖。特朗普政府没有派代表参加。


中国的崛起(或复兴)无疑是此次论坛最重要的背景主旋律,聚焦在中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特朗普政权没有派出高级官员与会,不但是因为美国中期选举“撞期”在11月6日举行,更可能因为过去两年来布隆伯格俨然已经成为美国境内系统性地挑战特朗普政策的“异议”声音。考虑在2020年角逐总统的布隆伯格在11月4日砸下500万美元打全国广告,除了鼓励选民周二投票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外,还提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抗衡的中间派政治理念。


布隆伯格表示反对特朗普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使用关税的政策,称这可能会损害经济、就业和创新。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他可能会在2020年竞选美国总统。近年来布隆伯格带头组织美国人民币交易和结算工作小组,用来确定、评估和推荐在美国发展和扩大人民币交易、结算和结算的机会。他认为“推进在美国交易人民币的机制将提高美国公司的竞争力,同时进一步推动美国的金融业和经济发展。”


汇丰银行高级经济顾问斯蒂芬•金定义“资本主义”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营利性市场经济,但是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资本主义,比方说国家资本主义,其公有和私有的界限模糊。


资本主义目前面对三大挑战:财富分配不均,生产力降低,环保和气候变化。金融风暴后,人们对于资本主义产生质疑,美国社会在过去20-30年间经历财富分配不均,而中国经济在过去数十年长足进步,这催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资本主义能够从中国学到什么?


“我认为美国对资本主义的不满很多是由于不平等和工资停滞造成的。”前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说。对于耶伦来说,这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的自动化和全球化。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则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路径其实不是独一无二的,比方说,中国体制中的国营或“单位”系统,保留了1920-30年代国民政府在日据时代受日本影响而采用的某些制度特征。查道炯也认为,用“中国例外”来解释中国体制和现象有其局限性。他认为:“如果中国房市崩溃,不会和其他国家的经历不同。”


伊诺多经济分析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戴安娜•乔伊利瓦认为,中国2001年加入WTO后,全球贸易开始形成两大思维体系,金融危机体现了这两个系统互相冲击的结果。乔伊利瓦认为中美之间其实并未形成共生互补的关系。美国对中国的模式完全不感兴趣。中国心目中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而美国心目中的全球化超过经济的范畴,是基于共同的普世价值。在这样的僵局下,必须重新制定游戏规则,才能促成资本流动。


负责管理彭博慈善基金会资产的史蒂芬•拉特纳看法不同,他认为没有任何体制能够垄断所有解决方案,政府和资本主义应该互动共存,“问题是美国政府退缩,企业越俎代庖侵占了政府部门的工作。


新加坡外交部巡回大使陈庆珠认为,美国思维的误区是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资本主义,而事实上,在亚洲“四小龙”如新加坡和韩国所采用的资本主义中,政府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西方国家应该接受不同形式的资本主义,容许不同的政府介入形式,我们必须找出一种让不同资本主义模式合作共存的方式。


柏林围墙倒塌时,西方资本主义似乎在苏联解体的废墟残瓦中抵达了历史性的胜利巅峰,但金融风暴让美国人看到极致资本主义所带来的风险。除了利益分配不平均之外,资本主义似乎失去了以市场的力量来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美国国务卿、彭博创新经济论坛名誉主席基辛格在论坛中表示:“如果世界秩序由美中之间的持续冲突来定义,它迟早会着冒失控的风险……(两国之间有)一些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目标必须是两国认识到它们之间的根本冲突会破坏世界秩序的希望。我对实现这一目标,事实上相当乐观。”


基辛格谈话要点包括:


1、如果中美再闹下去,世界迟早要大乱。

2、谈判技巧:不要陷入细节困境。要清楚你无法做出的让步以及必须实现的目标。

3、对美国的教训:你自己的危机并非总是源于别人的恶意。

4、在70年代,美国从与中国的对抗转变为合作。而现在,我们处于截然相反的状态。

5、那时候,美国对中国知之甚少,但中国对美国了如指掌,因为他们已经阅读了他们所写的一切。

6、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主要大国并未意识到冲突的后果。相比之下,当今的执政者们,知道如果美国和中国卷入武装冲突会发生什么。

 

美国的战略焦虑

 

这次大会的压阵元老都是典型的“中国的老朋友”,他的听众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和促成中美建交的亨利•基辛格,和推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美国前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


半年前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谈中美关系,他的论调是典型的“中国的老朋友”的“外交辞令”,礼貌但没有什么料。


这次论坛上,保尔森就不客气了,而是针对中国的贸易行为咄咄逼人的“忠言逆耳”,或是“打开天窗说亮话”。



保尔森在演讲中提到他与中国的渊源长达30年,与中国高层领导人建立关系:首先是以银行家身份在1990年代初前往中国拓展高盛的投资银行业务,帮助中国大型国有企业重组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后来又以高盛CEO身份造访中国不下70余次;2006年,他成为小布什总统的财政部长,并启动了美国和中国高级官员之间的“战略经济对话”。


尽管如此,保尔森批判中国目前的方向毫不留情:美国在促进中国加入WTO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在中国加入WTO已17年后,中国仍然没有对外开放竞争。中国保留了合资要求和所有权限制,使用技术标准、补贴、许可程序和监管作为对贸易和投资的非关税壁垒。在中国加入WTO近20年后,“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政府认为WTO体系需要现代化和改变的原因。而我也同意。但它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现在这么多有影响力的声音主张中美经济‘脱钩’,特别是与技术相关的贸易和投资,这将造成供应链的破坏。这些论点不会很快消失。”


虽然许多人将这种转变归咎于特朗普政府,但保尔森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可能会在美国政策制定中持续一段时间,美国各方的共识是中国的崛起不仅是对美国的战略挑战,而且以美国的利益为牺牲品。


保尔森的论调呼应了白宫对华鹰派的观点。反讽的是,在白宫鹰派看来,像保尔森这样的“中国的老朋友”主张与中国的互动,正促成了中国的经济威胁和战略性违规行为。保尔森在演讲中表示WTO未能改变中国歧视外国企业的行为,因此支持特朗普采取的强硬态度,然而同时他也反对鹰派主张两国必须“脱钩”的观点,认为这是使美国陷入孤立的下策。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在亚洲)能够凭借地理、经济重力以及每天生活的战略现实,从中国这样一个规模如此庞大且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脱离出来。”保尔森认为,如果被迫选择,许多国家将选择中国,将美国视为孤立的国家。


这些和其他驱动因素结合,在华盛顿引发了新的共识,即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战略竞争对手,而且很可能是美国主要的长期对抗者。保尔森以略带悲观的口气说,他认为即使特朗普政权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潜伏的紧张关系也将会持续,由于涉及的层面很广,中美之间的关系除非能够正视深部的问题,否则将面临长期的寒冬。


北京麦健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十亿消费者:来自中国商场第一线的经验》一书作者)麦健陆(JamesMcGregor)认为保尔森的演说将是中美关系历史上的里程碑文件,与佐利克的《中国何处去?从成员到责任》的演说同样级别。2005年身为美国副国务卿的佐利克在纽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了这一政策演说,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句话是:“我们应该要求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害相关参与者”。


麦健陆说,根据他的了解,这次这份讲稿是保尔森的力作,他全程亲手动笔,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非常焦灼,因为决定不再以外交辞令打掩护。


前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加里•科恩(前高盛总裁)曾属于特朗普幕僚中的“鸽派”,与白宫鹰派围绕关税策略斗争失败后辞职。科恩说:“保尔森所说的,我完全同意。” 



■保尔森演讲(略有删节)


女士们,先生们,谢谢大家。 


同时,请允许我对我的好朋友迈克·布隆伯格先生和这个新论坛的组织者表示感谢。 


并感谢新加坡政府和人民对本论坛的支持,及更重要的,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坦诚前瞻性对话的重要性。 


女士们,先生们,各方之间的对话在当前这个异常微妙的时刻尤其重要。 


我们在新加坡的这次会议正逢一个变化,挑战甚至危机同时存在的时刻: 


当下是一个世界经济充满变化的时刻。各种革命性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同时前所未有的政治压力对全球产业链造成冲击。 


当下是一个地缘政治挑战高发的时刻。由于美中关系降温,这在本地区尤其明显。 


同时当下也是一个危机潜伏的时刻。从乌克兰顿巴斯到南中国海,大国之间的竞争激化并存在无意间演变为军事冲突的危险。 


今天,本区域必须谨慎关注美中之间由良性竞争变为全面冷战的可能性。 


01


我认为我们今天在新加坡讨论这些问题是再合适不过的。新加坡集中体现了亚洲之所以在过去半个世纪成为世界最成功案例的各种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新加坡强劲的经济基础。新加坡从1965年8月9日以来的几十年间一直确保了正确的经济政策环境。 


第二是新加坡高质量的战略制定,例如隶属于新加坡总理办公室的未来战略中心——一个世界一流的战略规划机构。 


第三是领导力。李光耀及吴庆瑞等领导人,自1965年以来几十年的领导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替代的。 


女士们,先生们,我个人认为,新加坡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其在民族,文化,语言和宗教各方面的多元性。 


中、印、马来和其他各族裔在新加坡共同生活,工作和繁荣。 


从闽南话到泰米尔语各种语言共存的局面展示了印太地区的多元性现实。 


事实是这个区域极度复杂: 


像新加坡一样,印太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历史多元化的地区。 


多元性还体现在另一重要方面。在此,我希望我们把注意力从新加坡转向本区域的大国,特别是美国和中国。 


印太地区的复杂性源于多种不同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共处。 


我们看到互相排斥的各种民族主义,关于历史的多元表达,截然不同的国家安全观念和不同的长期远景,竞相塑造本地区的未来。 


在我看来,在这种多元和复杂的环境下,保持和平和确保繁荣不易。 


李光耀明白这一点。 


他曾经告诉我和其他许多人,他非常感谢美国在确保本地区和平和繁荣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他去世前和两位哈佛学者,Graham Allison 和 Robert Blackwill做的访谈中,李先生以他惯有的直白指出: 


“亚洲从开始有部落起就有强权政治。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如果我们想作为独立个体生存下去,我们就必须在任何时刻都明白什么是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 


我担心,现在在印太地区,我们正在快速遗忘李光耀的教导。 


现在很少听到关于美中两国共同利益的说法。 


这让我很担忧。 


坦白的说,每个人都应该因此而担忧。 


当前显然存在的是美中两国政府大量互相指责。 


以我三十多年和中国打交道及美中关系方面的经验来看,这体现了当前局势的快速变化和战略关系正在发生根本转变。 


我是一个美国爱国者。 


因此,虽然我频繁访问中国,不常在家,但恰恰出于美国利益的考虑,我还是继续花大量时间寻求方法与这个新的,并有时很难相处的中国打交道。 


我一直在这方面努力,也曾挣扎过,从我是投资银行家,到首席执行官,到美国财政部长,和现在一家致力于美中长期稳定经济合作机构的主席。 


虽然有各种不顺利,紧张局势和不同意见,依我看来,解决美中关系各种问题的努力使美国收益很多。 


我的中国同行们都知道我一贯说话直白,就如我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所作一样。 


因此今天我想本着积极建设性的精神讲一些我的看法。因为如果我们希望实现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必须审视过去和现在,即使难免严厉。 


我想讲三个问题: 


美中关系是如何到现在这个高度紧张局面的。


两国各自最大的风险因素。


讲几点关于如何促进长期美中关系稳定发展的个人看法。


02 


今天这个局面是如何产生的? 


在我看来,目前恶化局势的诱因不复杂。 


虽然我所讲的可能并不全面,但我认为它描述了美方情况的变化。 


首先,美中利益渐行渐远。 


在如朝鲜问题等很多美中应该有共同看法的问题上,美中经常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 


因此,共同利益并没有带来持续的合作。 


更糟的是两国缺乏合作使许多人认为美中从来都不存在共同利益。 


其次,美中对国际体系的一些重要规则无法达成共识。 


一个例子就是由于对海权和航行规则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两国军舰近期几乎相撞。 


第三,美中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看法相反。 


比如,我们两国在全球治理上的主张就截然不同。 


包括南海在内的所有这些例子使得美国政界达成新的共识,即美中不但是竞争者,还很可能成为长期对手。 


美国长期实行的对华“接触”政策现在被广泛认为其本身并没有太多价值。 


没有人反对对话。 


但几乎所有人都主张美中对话和接触并没有带来什么成果。 


美中贸易战最终有可能很快会达成和解。 


任何一方都不会从贸易战中获利。 


中方可以接受特朗普总统足够多的要求,包括两国开始雄心勃勃的贸易或投资协议的谈判,以让他感到满意。 


就算如此,我认为潜在的冲突仍将持续。 


这是因为两国间存在大量问题和分歧,即使在经济领域,挑战也不仅仅局限于贸易问题。 


除非这些涉及面更广和更深层次的问题得到解决,我们将面临两国关系的严冬。 


首先讨论经济领域的问题。 


美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领域一事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中国入世贸17年之后,在很多领域,中国还是没有对外资开放。 


合资和股权比例的限制依然存在。 


除此以外,在贸易和外商投资领域还有技术标准,政府补贴,办理许可证和管制等非关税壁垒。 


在中国入世近20年还是这样,这是不可接受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特朗普政府主张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与时俱进。我同意这个观点。 


也正因如此,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主张美中两国经济“脱钩”,尤其是在科技相关的贸易和投资方面,而这些都会破坏现有的供应链。 


这些主张不会很快消失。 


基于这些主张,本届及未来美国政府将会采取一系列相关行动。 


美国民主和共和两党在对中国问题上看法一致。 


两党虽然在其他所有问题上看法都不一致,但对中国的负面看法高度一致。 


对华贸易损害了部分美国工人的利益,他们已经通过选票表达了不满。 


因此,尽管很多人都把对华关系转向归于特朗普政府,我不认同这个看法。 


当前的趋势很可能会在美国政策制定界长期持续下去。 


一个正在形成的共识是,中国不但对美国是个战略挑战,同时中国的崛起已经损害美国利益。 


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能有更多的人支持美中关系是有帮助的。 


现实并不如此,这反映了美中关系中的另一个失败。 


由于中国入世后对外资开放速度不尽如人意,美国商界从过去对华关系支持者的角色变为对美国之前对华政策的怀疑甚至反对者。虽然美国商界并不想要贸易战,但他们想要美国政府对华手段更有对抗性。 


是什么导致了那些对中国最了解,在中国工作,做生意,赚钱并长期支持两国富有成效的关系的群体现在反而支持更多对抗呢? 


答案就是中国过去近二十年在公平竞争和对外开放方面进展缓慢。 


这给美国商界带来了挫败感,并导致商界内部对华态度分裂。 


商界的这种变化无疑进一步增强了美国政界和专家们对华看法负面化。 


总之,虽然很多美国企业继续在中国盈利,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认为外企永远不可能在中国获得公平对待。 


很多企业不得不接受浮士德式的交易,用接受对他们长期在华发展的种种限制,以换取今天的利益。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满意这种种限制。 


同时,这些企业其实是非常明白中国政策环境给他们带来的风险,而且已经在努力发展中国以外的市场。 


03


但与此同时,外国企业在中国不能做的,中国企业可以在海外市场做。 


这进一步加剧了潜在的紧张。


因此,我相信美国对华态度强硬化部分是由于中国对外资开放不足导致的。 


问题并不只是外国技术的对华转让和吸收。


而是中国通过自主创新对外国技术的加工使得他们变成了中国的技术。很多跨国公司的CEO都和我抱怨过这个问题,他们认为这对他们公司的核心研发和创新人员非常不公平。 


中国试图通过“一带一路”等计划把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各种标准推广到其他地区可能成为对抗升级的原因。 


例如,大多数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都集中在港口,发电站和高速公路,而“数字一带一路”并不广为所知。通过“数字一带一路”,我先前提到导致美欧与中国关系紧张的中国的互联网治理模式将被介绍到其他国家。 


同时,我也很了解中国决策者对美国政策也有很多不满。 


美国政府也需要尽力解决这些使中方关心的问题。 


比如,我不想看到在没有国家安全风险,尤其是能创造大量美国就业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否决中国企业在美投资。 


但坦白的说,两国的政治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事实是,在目前的情况下,除非新的情况使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的趋势被改变或让美国政府认为正在形成的对华政策共识是错误的,中国的要求不会得到满足。 


美国人越来越相信中国是一个同一级别的竞争者,在推行有敌意的政策,并对美国构成战略挑战。 


我之所以用这么严峻的语言形容目前的情况是因为我相信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这会成为今后几年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 


当下的风险因素,不可低估。 


如果我们退一步,纵观全局,假如美中战略竞争加剧,但这不会影响经济及日常生活。那以上的这些讨论都可以放到一边。 


可不幸的是,我认为一个动荡的新时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大略如下: 


这是因为,在过去四十年,美中关系表现为四方面的融通:产品,资金,技术和人员。 


在过去四十年中,两国间经济融通被认为有助于缓解国家安全竞争。 


但是,客观的评估,这不但不成立,现实反而恰恰相反。 


这种变化的关键促成因素之一是科技。 


在当今的世界,科技不但是商业成功的重要一部分,同时也涉及到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安全。 


换句话说,国家安全竞争正在广泛渗入到经济和商业之中。 


进一步的,经济领域的紧张局势也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在四十年美中经济融通的背景下,两党有不少政治和意见领袖都在主张美中两国经济关系在上述四方面断然脱离。 


随着对供应链被强行打断,尤其是涉及到敏感技术的,双边货物贸易,将会受到重大打击。 


在美国全面收紧对中资的审查情况下,双边投资也将遇到严峻考验。


如果当前的趋势持续下去,我们要预料到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那就是由于美中两国互相排斥对方,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一体化会崩溃。 


一个正在形成的共识是中国正在通过一系列高科技领域自主创新方面的政策和战略来制定自己的技术标准并达到自力更生。因此,美国有一些人现在主张冷战式的全面对华技术封锁。 


除此以外,窃取外国技术,通过合资在内一系列手段强制技术转移,不同的互联网治理理念和对跨国信息传播的管理,也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创新和技术是不可能和商业竞争力分离的。 


因此,技术的巴尔干化,即各国开发自己的技术及技术标准,将会进一步威胁全球创新及各国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由于最近美国政府将可能会禁止中国学生在美国任何科技领域学习,人员交流,尤其是有才华的年轻学生,也可能停滞。 


如果在货物,资金,技术和人员四方面的脱钩持续下去的话,我担心全球经济的一大部分将不再允许资金和货物的自由流动。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认为 “经济铁幕”有可能降临,即美中双方互相封闭并使经济全球化后退。 


今天,中国仍然非常依赖全球资本,贸易,投资和外国技术。中国政府不愿如此,但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因此,对于 “脱钩”最强烈的呼吁实际上来自美国,在较小程度上来自欧洲,而不是来自中国。 


但美国一些提倡美中“离婚”的人却忽视了一个问题: 


当你真的是一对伴侣时,“离婚”会更容易。 


但事实上,美中并不是一对伴侣。美中关系不仅涉及到两国。尤其是亚洲其他国家都有发言权。 


因此,美国可以通过限制商品,资本,技术和人员流动来试图与中国离婚。但是,如果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不想效仿呢? 


在亚洲及其周边地区多年的工作经验教会了我: 


我不认为任何一个亚洲国家能负担得起,甚至愿意与中国离婚。 


这是由他们每日面对的地理,经济引力以及战略现实所决定的。 


确实,世界各地的许多政府和企业都同意美方目前的担忧。有时,这些政府和企业正在寻求类似的政策和商业决策,特别是在外国投资的国家安全筛查方面。尤其一些西欧国家正在加强这方面的政策。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即使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都准备好了和中国“离婚”。虽然现在美国政府内外一些人希望如此。 


相反,在我看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依然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没有哪个国家会与如此重要的国家“离婚”。 


因此,美国如果想要孤立中国,会面临自我孤立的风险。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跨国公司决定要另设总部,他们既想要抓住中国经济增长的浪潮,又希望找到对与中国政府有商业往来的公司不那么敌视的地方,这个公司会如何决定? 


拥有国际领先的一流跨国公司是美国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之一。如果美国无法与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快速增长经济体正确建立联系,美国面临失去这一优势的风险。 


坦率地说,去一体化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些方面甚至是必要的—— 尤其是在保护我们的国家安全方面。 


但是,在所有美中融合问题上一概而论是绝对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美中离婚对全球企业来说全无益处。 


那些驱逐公司和国家的贸易政策也是如此。 


美国政府近日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的贸易协定中插入新条款,旨在阻碍甚至否决美国盟友通过贸易谈判打开中国市场,这正是让我担忧的。 


包括中国在内的16个亚洲国家正在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定,这些亚洲国家怎么可能在美国的要求下终止谈判,尤其考虑到美国退出了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协定。 


我认为他们不会。 


相较于寻求专注于敏感和关键领域, 经过精心校准的去一体化,美国似乎在尝试全面性进行去一体化, 


并且,通过像美墨加贸易协议新条款这样的举措,在很多人看来,美方试图瓦解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 


这有可能导致美国政府与盟友和合作伙伴产生新一轮的冲突——若要改变中国的所作所为,美国所需要的正是这些盟友和伙伴的帮助。 


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我所说的美国“自我孤立”。 


04


但是要明确的是,如果中国希望避免美中关系失控,中国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一些选择和政策。 


最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中国需要重新拾起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开放精神,这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批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带来利好。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在1978年的三中全会上, 由邓小平等领导人发起的重大转变。 


这四十年来,中国蒸蒸日上。 


尤其是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更是日新月异。 


中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已由2001年的1万亿美元增长为13万亿美元的庞然大物。 


其2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这一时期迅速增长至惊人的3万亿美元,其中一些目前正投入海外直接投资和收购。 


但是,特别是在过去的十五年中,中国失去了改革开放的大胆精神。这种精神让朱镕基这样的领导人在20世纪90年代对国有企业主导的行业进行了重大改革,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做好准备。 


朱镕基将竞争视为中国长期经济成功的关键。 


在那些日子里,中国的未来似乎与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今天,在美国的普遍观点是,中国越来越满足于追求本土标准,强化本土规则,竖起而非推倒外国竞争者所面临的阻碍。 


因此,我一如既往地鼓励中国领导人进行改革, 尤其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竞争政策改革。 


准许外国公司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与中国公司竞争。 


就此而言,中国民营企业也应该被准许以同样的方式与国有企业竞争。 


第二个领域涉及市场的作用。 


我曾是一名投资银行家,与五大洲数十个国的数百家公司合作。我认识到:成功的公司是作为商业公司经营的,而不是作为国家的代理人。 


这些企业让市场主导关键决策。 


他们回应市场信号,而非政府信号。 


当然,中国将始终拥有庞大的国有产业。 


因此,中国应该推进这些支柱产业,支持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进行商业化运行。 


这也意味着允许最优秀的管理人员作为真正的管理者来运营公司。 


与此同时,不管是国有还是私有企业,所有企业一律商业运营也将有助于为外国公司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第三,中国必须培育和保护创新。 


强制性技术转让政策需要退出。中国应努力防止网络盗窃,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不应借助自主创新规定,包括使用本土标准等,来限制竞争。 


所以中国需要做出一个重要决定。


避免经济铁幕的关键是让中国明确认识到这些改革和变化将为自己带来益处。 


如果中国不迅速行动,我怀疑对美中离婚的呼声将会加剧。 


这一番话让我并不好受。 


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两国达成了一种美中双边关系,然而现在,我们显然面临着过渡到一个新型关系的艰巨任务。这个新的双边关系要扎根于更为实际,更可持续的战略框架。在这一个时间点上,美中离婚是一个很现实的风险。 


05


女士们,先生们,我认为目前美中关系的前景并非轻易可以扭转。 


这由来已久。 


美中关系的重大结构性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 在现在的这个时间点上也是非常需要的。 


这个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然而任何有价值的问题都从来艰难。 


作为第一要务,为了两国和世界的福祉,我们必须阻止恶化的趋势。 


但要做到这一点,有识之士要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 


为促进这样的决策,我先行为双方提供以下一些建议: 


对中国的建议: 


首先,不要造成伤害。 


例如,实行强有力的管理准则,以防止类似上月解放军海军在南中国海与美国海军近乎发生碰撞的行为。 


第二,与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建设性地合作。 


近年来,中国与日本,印度,韩国或菲律宾的关系严重恶化,这些压力也影响到美中关系。不再可能将美中关系与中国在亚洲的态势分开。 


第三,要大胆。开放你的经济。相信你的公司可以竞争,不再需要躲在政府保护墙后面。 


正如我已经说过的,我相信这种竞争对中国也有好处。 


第四,积极主动地保护外国专有技术,终止直接或间接的强制性技术转让政策。 


第五,在美国最重要的战略问题上与其合作,尤其是朝鲜问题。 


令我感到遗憾的是,朝鲜去核化的问题上,美中显然有很多共同利益,然而近年来双方的做法频频背道而驰。 


对美国的建议: 


首先,弱化激烈的言辞。 


战略竞争是一个事实。 


美中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巨大差异。 


我们对于国家安全的观念显然存在冲突,尤其是在南中国海。 


但中国并没有对美国文明构成存在性威胁。在美国伟大的民主实验的第242年,我们应该对自己国家和制度的韧劲更有信心。 


我们应该对中国带来的显著战略挑战做好准备。但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我们不应牺牲自己的价值观和保持开放的承诺。这些观念使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具竞争力和最受尊敬的国家。 


第二,争取合作伙伴。然后,与这些合作伙伴联盟,努力与北京建立一些可行的共识。 


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与我们不同。所以这一任务并不容易—— 也从来都不容易。 


但是,虽然中国不支持自由主义秩序,它确实需要一个有效的全球秩序,就像我们一样。 


因此,我们仍应深入研究中国是否有意愿确保我们所依赖的机构能够更为高效地应对当今紧迫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也许是最好的例子。 


世界贸易组织迫切需要改革升级。 


难道中国和美国不应成为引领世界贸易组织进入数字时代的主要动力吗? 


在新加坡,你们理解亚洲事务归根结底在于商业。 


因此,虽然美国的贸易和投资政策确实需要一个新的方向,但我完全不能理解特朗普政府拒绝那些能够使亚洲贸易架构更为强健有效的方案。 


坦率来讲,我希望特朗普总统重新考虑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的决定。 


TPP 2.0将提供现成的工具来塑造中方所处的贸易环境。 


第三,与中国谈判。 


当你进行谈判时,要有明确的目标。 


这意味着找到框架不仅来讨论问题,还要解决问题。 


如果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几乎必然要与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密切合作。例如,为什么不与中国签订多方投资协议—— 携手拒绝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市场准入并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作为与中国政府结构性谈判的一部分,旨在测试是否能开放中国市场,并且设立明确的激励措施和有效的抑制手段? 


第四,在任何情况下,加大力度投资美国。 


一个强大的军队。 


一个强劲的经济。 


强有力的教育机构。 


对科学和工程的大力投资。 


对世界开放。 


投资盟友。 


投资各大洲安全和经济伙伴关系,特别是在亚洲和欧洲。 


如果美国要在21世纪的世界中竞争和繁荣,这些措施至关重要。 


没有什么能取代做好自己的政策规划。 


女士们,先生们,如果美国要与中国巧妙地竞争,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 通过利好而非恐惧,信心而非胆怯,不论是今天还是将来。 


毫无疑问,我认为美国如何与中国打交道,中国如何应对美国,将塑造本世纪的地缘政治格局。 


美中战略互动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 


今日美中关系的前景让我十分警醒。 


从根本上来讲,我认为它可能威胁整个国际体系的运行。 


作为财政部长,我主导应对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所以我对系统性风险略知一二。美中两国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40%和全球增长的50%,当这两个国家目的相悖,试图使两个经济体互相脱离,并且在每个节点挑战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根基,我完全无法看到国际体系如何持续下去。 


确实,华盛顿和北京并不总是利益共通。但是,在可能决定全球经济成败的各种实际问题上,他们仍然需要以互补的方式开展工作。或者如果不这样做,他们需要应对并尝试减轻双方矛盾的后果。 


如果美国和中国无法达成可行的共识,这将构成一个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不仅仅威胁我所应对的全球经济,更会波及现存的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 


两国都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国际体系—— 因为国际秩序是那些大到不能倒的事物之一。任何其他的方案都是不可接受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希望政治韬略能够胜出。 


现在,我们正在沿着不同的路径前进,并且我们面临着一个漫长冬天的危险,然后才能迎来一个仍旧零落的春天。但我相信春天终会到来。所以问题是,这个冬天会持续多长时间,以及沿途会造成多少不必要的秩序混乱和痛楚? 


答案将取决于美中两国领导人的能力和意愿进行创造性思考——有时甚至是破坏性创新思考。 


1972年,我们两国的领导人为围困在冷战和意识形态冲突之中的世界创造了一个初步框架。 


在其后的不同阶段,他们不得不重新校准。 


新技术,新的经济挑战,新的地缘政治挑战——所有这些都削弱了过去的框架。 


所以我们达到了另一个举足轻重的时刻。 


对我们的经济和世界而言,其中利害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重大。 


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新框架,适用于今天的世界,而不是过去。 


为此,我们需要政治韬略 ——来自美国和中国明智而有力的领导。 


谢谢。




【强烈荐读】中美博弈的终极时间表


有思想的新闻

关注华声社


长按以上图片关注“华声社”↑↑


更多文章


中美博弈的终极时间表

"酸碱体质”骗局在美国被戳穿|罚了1亿美元

亲爹与后爹的战争|华人“川粉”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战

境外有五只眼睛|几十年来一直在暗处盯着中国

83《射雕》为何动听又诡异【附翁美玲绝版翻唱】|深度乐理分析

金一南|国家制造战争,战争也制造国家

贸易战开始波及中国物价

这些90年代上大学的人,真酷!

美国是天堂吗|一个资产过亿中国人移民后的自白

奸夫宋喆的远大理想

朝鲜的和平构想|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

无论你多成功,到了四五十岁必然会深陷危机

万字深度雄文│中国制造真相,太震撼了

贪婪与野心|范氏家族的金钱帝国梦

深切怀念|臧天朔:五湖四海,儿女情长

【历史】谭嗣同被斩,身为封疆大吏的父亲却一言不发


广告





合作及转载请联系华声社客服↓↓

读者投稿:jnfilms@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