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魔幻的上海疫情,让我想起那个已死的老兵

刘娜 闲时花开 2022-06-04

点击👆闲时花开👇关注我,加★星标★




我们总是要历经足够多的悲喜,才能真正理解父辈。
 



01


 
10年前,我采访过一个老兵,他叫王金山。
 
我遇见他时,他已经80多岁了,干瘦如柴,满口无牙,说话跑风,褐色的老年斑布满他的整张脸和整个脖颈。
 
坐在乡村破败的院落里,拄着拐杖昏昏欲睡的他,和村里其他老人,并无太多不同。
 
不同的证据,在他挥舞着关节变形的大手,两眼放光地回忆青春往事时,才从岁月的泥沙里缓缓现身。
 
和他腿部被子弹穿透后,留下的醒目疤痕相互作证,讲述着一个共和国老兵过往的峥嵘。
 
他十来岁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战场上,他多次有惊无险地和死神擦肩而过,也多次亲眼目睹战友血肉模糊地倒在面前。
 

图片来自电影《长津湖》


他因先后三次立功,在新中国成立后,先被送到干部学校扫盲,后被分配到西北某地工作。
 
但接到工作派遣证后,他断然拒绝了。
 
他辞别首长,翻山越岭,回到河南老家——一个坐落在浅山区的贫困小村,种地务农,隐藏功名。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都行走在山路间和田埂上,面朝黄土背朝天,陪稻米成熟,护牛羊肥壮。
 
他从不和村里人讲战场上的过往,他把自己的军功章藏到堂屋的砖头缝里。
 
他和老实本分的妻子,把四个孩子养大,也被岁月和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
 
直到他患上重病,行将朽木,孩子们无意中翻出他的旧物,才知道他佝偻的背影里,藏着这么多壮烈往事。
 
我写了他的事迹,发到报纸上。
 
没想到,引发了极大关注,省市主要领导都去慰问他,各种褒奖纷至沓来。
 
面对盛大的关注,他显得极度茫然且排斥。
 
他不愿表功,更不愿借此追讨荣誉。
 
他只愿当个朴素的老农,默默走完这一生。
 
犹记得当年,我对他最大的困惑是:
 
“既然国家都给您安排好了工作,您为什么还要执意回乡当农民?”
 
他是这样回答的:
 
“打了太多年仗,离开家太久,一心只想回到家人身边。
 
对工作啊待遇啊,完全都不在意了。
 
加上,那么多战友在我面前死去,我觉得自己还能回家,还能种地,已经走了大运。
 
有饭吃,就已经很好了。



02


 
两年后,他因病去世,葬于故乡的青山绿水中。
 
但他那句“有饭吃,就已经很好了”,却存疑在我心中。
 
在当时的我看来,他的选择里藏匿着某种怯弱,他的情怀里也包裹着某种迂腐: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务农并不可耻,但凭借功勋光明正大拿到铁饭碗,可以带领一个家族逆袭改命。
 
但今天,疫情汹涌的今天,人心惶惶的今天,抗疫就像打仗那样看不见尽头还必须硬扛的今天,感染或未感染病毒的同胞不断逝去的今天,我忽然想起了他。
 
还有他那句:
 
“能活着,有饭吃,和家人在一起,已经很好了。”
 
我忽然明白了他这句如泥土一样实在,如白米一样平淡的话,其实藏着至真的人生哲理。
 
这是在生死边缘穿梭过的人,被漫长战争折磨的人,被岁月的年轮打磨过的人,才有的认知和修行。

奖章、功名和荣耀,工作、薪酬和身份,不过是岁月静好的人们欲望之投射。
 
而平平安安地守在家人身旁,踏踏实实地站在泥土之上,自由自在地品味粮食清香,问心无愧地从容做好自己,却是生命最深的诉求。
 

老兵没有欺骗我。
 
他并不是刻意伪装高尚,也没有故作虚假清高。
 
他历经过漫长的战争,从枪林弹雨中死里逃生,亲眼目睹异族对我们的屠杀,也亲手埋葬过自己的战友。
 
他知道漫长战争的背后,是政治博弈和人性欲望的厮杀。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一个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而一个普通人,在家国有难时,当个拎刀的战士,在灾难结束后,卸甲还田当农人,已是最大的知足和感恩。
 
这知足和感恩,不仅仅属于逝去的老兵,也属于历经过战争和动荡的一代人。
 
他们,可统称为我们的父辈。
 
而我们,需要经历足够的岁月和磨难,才能重返时光的碎影,和他们完成隔空和解——
 


03


 
上海疫情,自4月1日封控管理到今天,最难熬的一个月被硬扛而过。

至今,已有至少50万人感染,190人死亡。
 
过去两年多抗疫中,我们遇到和没有遇到、想到和没有想到的魔幻之事,都在魔都上海不断上演。
 
看病难、就医难、买菜难、吃饭难,这是疫情攻击每座都市后,所带来的共性灾难。
 
而给居民发过期食品、三无食品,把辽宁人民不远千里捐赠的爱心蔬菜扔到垃圾桶里,把云南捐赠的爱心蔬菜高价卖掉,把老弱病残都造假成志愿者领取国家补贴,让某些不法分子钻空子发国难财……
 
这桩桩件件辟谣后再反转的妖魔事件,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认知底线,也极大挫伤了全国的抗疫士气。
 
但,魔幻,只是上海的一面。
 
利益交织和暗涌博弈之下,上海抗疫还有这样的一面:
 
不会线上支付的阿姨,请邻居代付面粉钱后,第二天用现金归还,还附上朱熹的《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天很容易辨认,东风也并不遥远。
 
善举如春,良人如风,体面和优雅如这位老人。
 
有年轻人担心对门96岁阿婆物资不够,就在她门口贴张字条,“有需求随时找我。”
 
阿婆也贴了字条回应:“你若有需要补充,蔬菜门口竹竿上挂着,随意取。”
 
信纸的抬头是核工厂221厂,中国原子弹氢弹诞生地,升腾过中国人的辉煌,已于1987年撤销。
 

信纸诉说着,它的主人也是一位传奇的老人。
 
还有个想吃番茄的老人,给网上代购的年轻邻居,写下这样的纸条:
“一定请不要找零。
 
又给你添麻烦了。
 
最好能有一个番茄,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吃过了。
 
我对自己感到愧疚。”
 

谦卑得让人心疼。
 
但该愧疚的不是他,而是无法明说的“他们”。
 
这些用或遒劲有力或清秀娟丽的字体,为一口吃的放下尊严的老人,也让我想起那个为共和国卖过命的老兵。
 
“有饭吃,就已经很好了。”
 
这是父辈们的知足和淡泊。
 
但如果连吃饭都成了严重问题,且这个问题有着某种人祸的因素,那将是对父辈的羞辱和亵渎:
 
他们为这个国家出过力卖过命,他们值得在晚年得到照顾和尊重。
 


04


 
我的父亲70多岁了,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他读书极少,识字不多,年少时父母病的病死,饿的饿死,他在族人的庇佑下长大成人。
 
他一辈子都囿于乡土中国,辗转在社会底层,靠在土地里刨食,养大我们兄妹三人。
 
但,他最爱关注国家大事,最爱看新闻联播,最认同最服从的就是国家的法律和政策。
 
他最喜欢教导我们的其中一句话是:

“少给国家添乱,国家发展到今天不容易,你爷爷是饿死的,现在我们有饭吃,就已经很好了。”
 
我一度将他的这句话,视为农民的保守和愚昧。
 
当我不再年轻,在这个人心惶惶的春日,开始为自己的孩子囤菜囤粮,在疫情的胶着中变得焦灼,我忽然理解了我的父亲。
 
活着。
 
有饭吃。
 
和家人一起。
 
这是共和国老兵当年的选择,是我们父辈的心愿,又何尝不是我们当下的认知。
 
在过去漫长的时光里,我曾迷惑于父母辈为什么总是爱储存粮食,爱节俭抠搜,爱满足当下,爱多管闲事。
 
如今,当疫情不断袭来,当失业者渐多,当饭菜成了稀缺,当我们必须靠相互扶持才能走过沼泽,我懂了。
 
我都懂了。
 
因为饿过,穷过,受苦过,被欺过,如草芥般活过,也被他人的光和爱温热过。
 
我们对父辈的理解,需要漫长时光的加持。
 
当教训足够多,悲欢足够多,危机足够多,慈悲才能升腾,和解才能完成。
 


05


 
从2020年1月,到2022年4月,800多天的恐慌岁月,艰难捱过。
 
疫情犹如一场持久的战争,在一座又一座城市打响,病毒犹如一支狡猾的敌军,夺走我一个又一个同胞的生命。
 
我们都被迫成了战士,提高警惕,小心翼翼,严防四周,保护家人,善待战友,声援同胞,不给敌人得逞的机会。
 
因为病毒攻击的目标,不仅是父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和平岁月,还有父辈们的命——

步入耄耋之年的父辈,打赢了过去硝烟弥漫的战争,却不一定斗得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魔都上海妖魔横生的怪相,也提醒我们:
 
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这场战争结束。
 
就如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的孙女叶静子所说:
 
“有人”在故意捣鬼。
 

“他们”不希望这场战争结束。

为了手中的权力,或兜里的银子。
 
“他们”试图摧毁我们过往两年多走过的长征,把我们的父辈当祭品,让我们回到恐慌和动乱的老路上。
 
我们不会答应。
 
我们不能失败。

我们必须胜利。
 
为了我们的父辈。

还有这片土地。

— E N D —





PS:


娜姐小号,特别随意,特别有趣,特别温暖。


还没有来得及看的朋友,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娜姐小号

娜姐好文,点击阅读


中年女人,早就不关心男人出轨

刘畊宏突然爆红,你根本没有看懂

这个愤怒的女人,今天一定要和丈夫离婚!

张庭17亿豪宅被查封,牵涉陶虹和徐峥,背后全是利益和人性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情感专栏作家,文艺也理性,温柔也死磕。新书《见字如面》全网热销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