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村观察》2022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CRECRS编辑部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2023-10-24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目录







土地跨村流转能否实现粮食生产率增长?

——基于15省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王  震  辛  贤(2)

外包与流转:作业服务规模化是否延缓农地经营规模化

——基于要素约束缓解与地租上涨的视角……章  丹  徐志刚  刘家成(19)

乡村特色产业价值共创:瓶颈突破与能力跃迁

——基于本土龙头企业的双案例观察……张德海  金  月  杨利鹏  陈  超(39)

资源机会成本视角下如何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以国有林区停伐补偿中的福利倒挂问题为例……袁婉潼  乔  丹  柯水发  侯  强  严如贺(59)

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参保激励效应分析

——基于异质性营林主体视角……富丽莎  汪三贵  秦  涛  张  晞(79)

社会组织嵌入韧性乡村建设的逻辑与路径

……李南枢  何荣山(98)

“可治理的民主”何以兑现:基层公共事务治理民主的实现路径

——以广东省横沥镇为例……高新宇  武永超(117)

动态系统论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取得的立法范式转型

……吴昭军(130)

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与农村教育机会公平

——基于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实证分析……彭  骏  赵西亮(144)

卫生服务可及性如何影响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

——基于流动人口健康重点领域专题调查的证据……邓  睿(165)



1


土地跨村流转能否实现粮食生产率增长?

——基于15省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  震  辛  贤


摘要:促进土地流转市场整合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基于15省农户调查数据,本文以水稻为例,从转入者视角在全要素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两个层面实证检验土地跨村流转能否实现粮食生产率增长。实证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土地封闭在村庄内流转,土地跨村流转使农户水稻全要素生产率显著增长5.4%,使水稻土地生产率显著增长7.9%。异质性考察结果表明,土地跨村流转能同时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增长,但只能促进传统农户水稻土地生产率的增长,对传统农户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无显著效果。土地跨村流转对土地经营规模适度农户的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果最大。因而,要推进土地流转市场的村庄一体化以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关键词:土地跨村流转  水稻  全要素生产率  土地生产率



2


外包与流转:作业服务规模化是否

延缓农地经营规模化

——基于要素约束缓解与地租上涨的视角


章  丹  徐志刚  刘家成


摘要:理论上,农业生产环节作业外包服务的要素约束缓解效应会延缓小农户转出农地,但中国农业生产环节作业外包服务市场与农地流转市场均稳步发展的现实并不支持作业服务规模化会替代农地经营规模化的推断。本文基于江苏、四川和吉林3省265个行政村的3期调查数据,以及来自这些行政村样本农户的2期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从村庄农地流转市场和微观农户行为两个层面分析了农业生产环节作业外包服务供给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业服务规模化整体上有利于农地经营规模化。农业生产环节作业外包服务发展促使规模经营户增加农地转入、兼业化程度较高的小农户增加农地转出。究其原因,一是农业生产环节作业外包服务供给对规模经营户的要素约束缓解效应比对小农户更明显;二是农业生产环节作业外包服务供给导致农地流转市场供不应求和地租上涨,地租上涨效应对兼业化程度较高的小农户比对兼业化程度较低的小农户更明显。

关键词:外包服务  农地流转  要素约束缓解效应  地租上涨效应



3


乡村特色产业价值共创:瓶颈突破

与能力跃迁

——基于本土龙头企业的双案例观察


张德海 金  月 杨利鹏 陈  超


摘要:县域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板块。本文利用赋能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以两家龙头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探索性双案例研究方法,全面呈现了本土龙头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共创行为,并系统探索了本土龙头企业带动乡村特色产业价值共创的过程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本土龙头企业为突破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瓶颈,主动寻求外部合作主体赋能,遵循“对象性赋能—操作性赋能—组合性赋能”的动态路径;第二,被赋能的本土龙头企业采用“拼凑—编排—协奏”的资源行动路径,不断累积和拓展原料供给、品牌辐射、精深加工、跨界融合等核心能力;第三,本土龙头企业与外部合作主体形成了双向赋能格局,通过资源和服务的交叉整合实现乡村特色产业价值共创。
关键词:乡村特色产业  龙头企业  价值共创  资源瓶颈  赋能路径



4


资源机会成本视角下如何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以国有林区停伐补偿中的福利倒挂问题为例


袁婉潼  乔  丹  柯水发  侯  强  严如贺


摘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但目前生态补偿机制仍然在“补什么”“补给谁”“补多少”问题上缺乏明确理论依据。本文构建了资源机会成本识别不充分导致福利倒挂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生态补偿的案例分析,展示了采运职工和加工职工两个群体福利水平格局发生反转的过程,总结了从资源机会成本视角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因、内涵和路径。研究表明,第一,认知不足、财政补贴资金不足、相关主体间协调不足导致现有生态补偿没有充分识别资源机会成本。第二,在资源机会成本识别不充分情形下,生态补偿作为外生政策冲击会打破初始的福利水平格局,资源利用链条前端的采运群体因得到补偿,福利水平上升,而资源利用链条后端的加工群体因不能继续从事木材加工业且难以获得充足补偿,福利水平下降,不再高于采运群体,由此形成了福利倒挂。据此,本文从资源机会成本视角明晰了“补什么”“补给谁”“补多少”的问题,提出充分识别资源机会成本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方向。

关键词:生态补偿  资源机会成本  福利倒挂  天然林禁伐  国有林区



5


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参保激励效应分析

——基于异质性营林主体视角


富丽莎  汪三贵  秦  涛  张  晞


摘要:本文在理论分析营林主体参保机理基础上,以传统小林农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两类异质性营林主体为研究对象,结合运用Oprobit模型与Ivoprobit_CMP估计法,实证分析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参保激励效应以及两类营林主体的参保激励差异。结果表明:首先,异质性营林主体在不同保额下的参保意愿、补贴政策认知评价及森林保险产品供给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其次,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对小林农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均具有参保激励效应,补贴政策认知度与满意度越高,参保激励作用就越强。森林保险产品供给特征,包括保险责任、保障水平、费率及赔付的认知评价等,均为营林主体参保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保费补贴政策对两类营林主体的参保激励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当前“低保障”的补贴政策对小林农的参保激励效应更高。为此,需要在考虑异质性营林主体实际需求基础上,通过科学测算补贴规模、合理设置差异化补贴水平、增强补贴资金指向性进一步增强补贴政策激励效应。
关键词:森林保险  保费补贴政策  参保激励  异质性营林主体  Ivoprobit_CMP估计



6


社会组织嵌入韧性乡村建设的

逻辑与路径


李南枢  何荣山


摘要:韧性乡村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求对不同空间与时间维度加以把握,以提高乡村面对风险时回应、恢复与适应能力。传统的公权治理与私权自治模式在韧性乡村建设中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而社会组织嵌入能更好地提升韧性乡村建设效率与满足农民需求,确保乡村善治的可持续性。但目前韧性乡村建设中社会组织存在公共性、专业性、内生性不足等困境。世界各国通过明确角色定位、构建多元途径、完善制度保障等方式推动社会组织嵌入韧性乡村建设。在分析实践与总结各国韧性乡村建设经验基础上,未来应提升社会组织嵌入韧性乡村建设制度化、专业化、内生化水平,实现社会组织嵌入的成本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从而调动最广泛社会资源参与韧性乡村建设。

关键词:社会组织  韧性乡村  乡村振兴  社会共治  数字乡村



7


“可治理的民主”何以兑现:基层公共事务

治理民主的实现路径

——以广东省横沥镇为例


高新宇  武永超


摘要:作为一个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理论范式,“可治理的民主”推动了公共事务治理结构革命性变革,逐渐得到学界的认可,然而在实践中却遭遇了各种挑战。本文基于广东省横沥镇基层公共事务治理实践具体案例,借助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试图构建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分析框架来阐释可治理民主的实现路径。本文认为,基层公共事务治理民主的实现路径包括倡导“部分人对话”的理念路径、构建“公共能量场”的技术路径、确保“话语正当性”的制度路径。上述路径涉及多元主体不断互动的建构过程。本文的研究发现不仅验证了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在中国场景的适用性,也诠释了治理民主的现实应用路径,对当下的基层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  治理民主  公共事务  新型城镇化



8


动态系统论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身份取得的立法范式转型

 

吴昭军

 

摘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取得认定的试点实践复杂多样,须通过立法范式转型破解法律刚性与实践弹性冲突的难题。对此,应引入动态系统论,采取“因素—效果”立法模式取代“要件—效果”立法模式,即列举出影响成员身份确认的因素,并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在立法时应首先厘清成员身份背后的一般原理,即财产权逻辑、社会保障逻辑、团体自治逻辑,然后根据这三个逻辑将成员身份取得分为初始取得、法定取得和申请取得三种类型。初始取得以财产与劳动投入作为身份取得的依据。对于法定取得的标准,可将是否以集体土地作为基本生存保障列为首要因素,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婚姻关系作为次之因素,将户籍列为后顺位因素。申请取得遵循团体自治逻辑,标准亦应由团体决议决定。
关键词:集体经济组织  成员身份  动态系统论



9


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与农村教育机会公平

——基于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实证分析


彭  骏  赵西亮


摘要:教育政策是保证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机制。本文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中国农村家庭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教育代际流动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男性,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提高农村女性教育代际流动性的作用更显著;相较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该政策对提高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作用更明显;相较于父代受教育水平在高中及以上家庭的孩子,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显著提高了父代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下家庭的孩子的受教育年限。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免费义务教育政策通过缩小高低收入家庭子代的教育差距,提高了教育代际流动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父代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下家庭的孩子相对其父代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

关键词:免费义务教育政策  教育机会公平  教育代际流动性

 


10



卫生服务可及性如何影响农民工

主观生活质量?

——基于流动人口健康重点领域专题调查的证据


邓  睿


摘要:流入地卫生服务可及性不仅关乎农民工健康状况,还可能对其主观福利产生潜在影响。本文利用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评估了卫生服务可及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潜在内生性后,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提升产生了强弱不一的作用。可获得性水平的提升可以使农民工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并对其社会反馈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空间可达性和适切性水平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工社会反馈行为的积极性。机制检验证实,卫生服务可及性水平的提升可以使农民工卫生习惯趋同于城市居民,帮助农民工养成健康就诊行为,提高这一群体的主观生活质量。卫生服务可及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代际和性别异质性。此外,卫生服务可及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提升并非完全来自患病农民工样本的“正向溢出效应”,但患病经历是卫生服务可及性正向影响农民工社会反馈行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农民工  卫生服务可及性  主观生活质量  健康素养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中国 “三农”研究领域权威性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主要刊发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经济学论文,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中国农村观察》刊文包括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的各个领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1版),在农业经济类50种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影响力指数和影响因子均名列第一,《中国农村观察》影响因子名列第二。在487种经济学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三,《中国农村观察》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八。《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双双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两刊网站(www.crecrs.org)可以全文下载两刊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以及时接收两刊所发文章精华版。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