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村观察》2022年第3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CRECRS编辑部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2023-10-24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目录






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现实价值

……李华胤(2)

新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形成和演进的历史逻辑以及若干热点问题探究

……程漱兰  李  爽(19)

合作社的本质规定与政策反思

……邓衡山  孔丽萍  廖小静(32)

“一体两面”:对中国农民政治行为的整体性理解

……刘金海(49)

村民自治的转型:从户籍本位到居住本位

……李海平  刘佳琪(62)

从国家义利观到国家福利观:地方政府强发展逻辑下农民的国家观变迁

——基于南京市溧水区转型社区的治理经验

……梁  琦(76)

主动改革还是被动调整?

——征地制度变迁的社会共识与交易成本逻辑

……陈乐宾  姜  海  田双清  曲福田(94)

农地流转目标考核对村庄农地流转的影响

——兼论村庄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

……樊鹏飞  张  兰  苏  敏  冯淑怡(112)

劳动力转移如何影响农户风险金融资产配置?

——基于金融排斥的视角

……葛永波  陈虹宇(128)

农村社区融入对规模养殖户采取非正式社会制裁行为的影响

……何  可  李凡略  叶丽红  杨  薇(147)

数字鸿沟新坐标: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曾亿武  孙文策  李丽莉  傅昌銮(165)




01


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与现实价值

 

李华胤

 

 

摘要: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实践,以发展和系统的眼光审视乡愁,把乡愁从情感命题升华为“文明传承和文明新形态”的国家发展命题,将乡愁的地理空间从乡村拓展到城市、祖国,使乡愁从传统走向现代,赋予了乡愁更深层次的时代意蕴;在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中国式的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要以留住乡愁为基本前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留住乡愁,乡愁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情感营养、文化滋养和方法补养,彼此之间是相互包容、相辅相成的关系。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传承于中华民族深厚悠久的乡土文化,根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固有的农村情怀,凝练于中国城乡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植根于习近平工作经历中缔结的农村情结。其核心要义是:擘画新时代乡村振兴宏大蓝图、深刻描摹现代化城乡关系新谱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乡愁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还提供了方法指南,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城乡深度融合、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实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乡愁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文化自信  文明新形态



02


新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形成和演进的历史逻辑以及若干热点问题探究


程漱兰  李  爽



摘要:本文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起步、起飞和繁荣成果全民共享这三大阶段客观发展要求,回答了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为什么能横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时期而存在和发展,以及其形成和演进的内在逻辑和制度绩效。计划经济时期以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运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为中国现代化起步确保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农业剩余来源;市场经济时期以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运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为中国现代化起飞提供了可靠的“三农”保障;现时农民土地权益矛盾冲突的新难题,要根据集体土地制度的内在规定性,探索破解的基本途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发展的历史逻辑,预示着未来的可能变动和前景。总之,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不仅适应于、服务于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和起飞,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而且正在以其内在规定性弥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的“三农”短板,助推中国人民“强起来”;让亿万农民均等按份共有总计占国土面积近60%的集体土地资源所有权,共享繁荣成果,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制度  内在逻辑  唯物史观  新中国史



03


合作社的本质规定与政策反思


邓衡山  孔丽萍  廖小静



摘要: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真假之争,本文审慎地讨论了合作社的本质规定,并基于此探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实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梳理了学界关于合作社本质规定的主流看法,指出了既有观点在论证方式上的缺陷,继而认为如果要给一个组织冠以合作社的名称,并使该组织名副其实,就必须考虑合作社原则的历史传承性。一个名为“合作社”的组织,其实际类型可能有四种,而中国现实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都不属于经典意义上的合作社,要判断它们是否是新型合作社,需要探讨合作社演化的边界。基于企业产权理论,本文分别讨论了“盈余按惠顾额返还”“成员民主控制”两大原则是否可以突破,以及突破的底线。本文还分析了“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是什么”与“判定现实中的合作社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合作社”这两个问题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本文用“只要盈余按惠顾额返还的比例超过50%就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这一标准,重新检视了中国现实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得出“中国现实中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社元素都较弱甚至缺失”的结论。本文认为,现有政策扶持以物资支持为主是合作社名不副实的根本成因;解决合作社名不副实问题的有效途径,既不是加强对合作社的监管,也不是放宽合作社的定义域以迎合现实,而是要从根本上调整对合作社的支持政策,即由物资支持转向制度建构。

关键词:合作社  合作社原则  所有权



04


“一体两面”:对中国农民

政治行为的整体性理解


刘金海



摘要:在中国农民政治行为研究中,西方的基于社会革命角度的理论总结,成为研究中国历史进程中农民政治行为及政治角色的理论资源;而抗争行为研究和创造性政治研究等受制于时代背景和研究视角,均只解释了农民政治行为的一个侧面。本文在理解政治行为的基础上,回归农民历史,突出了农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区分了农民政治行为的动机与方式,建立起一个综合型的分析框架,以此检视中国农民政治行为及其历程。中国农民政治行为的演进历程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帝制时期的群体式顺从与农民起义、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化行动与个体式抗争、改革开放以来的原子式参与与集体性抗争。综观起来,中国农民政治行为可以归纳为“一体两面”(或“一个整体,两个侧面”),“两个侧面”对立存在,对向转化并趋向于“一体化”。当下,国家与农民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常政治愈来愈成为农民政治生活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农民  国家 政治行为  两面性



05


村民自治的转型:从户籍本位到居住本位


李海平  刘佳琪



摘要:户籍本位村民自治与改革开放40余年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迁不相适应,陷入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冲突、与权利需求不兼容等诸多困境之中。从户籍本位向居住本位转型,是走出户籍本位村民自治困境的有效路径。居住本位村民自治具有《宪法》第111条的规范依据,契合中国当下社会现实,亦具有协商民主理论和嵌入理论的支撑。二元化成员权是居住本位村民自治的权利基础,具体体现为本地户籍村民与非本地户籍村民的村民资格差异化,以及非本地户籍村民成员权的权利范围和权利内容的特殊性。应通过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来推动居住本位村民自治的实施,完善中国村民自治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村民自治  户籍  居住本位  二元化成员权  乡村治理 



06


从国家义利观到国家福利观:地方政府强发展逻辑下农民的国家观变迁

——基于南京市溧水区转型社区的治理经验

 

梁  琦

 

 

摘要:转型社区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过渡的中间社会形态。“保留村”和安置小区构成转型社区的两种场域样态。本文在农民与国家关系的分析框架基础上,遵循义利平衡到福利泛化的研究路径,运用“过程-事件”比较分析方法,基于南京市溧水区西旺社区的案例,考察东部地区强发展逻辑下的“保留村”和安置小区农民的国家观。研究发现,强发展逻辑表现为“保留村”的“强项目下乡”和安置小区的“公共服务泛福利化”。经历了“保留村”从“项目动员”到“项目造点”和安置小区从“以帮代管”到“高标托管”的转变后,转型社区农民的国家观从保持已久的国家义利观向国家福利观变迁,并产生了阻碍城镇化发展、解构农民组织化、削弱国家治理效能等后果。问题的破解需要正视地方政府强发展逻辑的负面影响,重塑农民的国家义利观。
关键词:转型社区  国家观  强发展逻辑  项目下乡  公共服务


07


主动改革还是被动调整?

——征地制度变迁的社会共识与交易成本逻辑


陈乐宾  姜  海  田双清  曲福田



摘要: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改革模式已然嬗变。通过区分主动改革与被动调整两种变迁形态,本文将社会共识、交易成本耦合嵌入制度分析框架,以征地制度为缩影诠释了中国改革过程与改革模式演进的逻辑,并明确了新时代改革的新要求。在社会共识与交易成本的共同作用下,征地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78年,高度社会共识下征地制度创设与低交易成本运行阶段;1978-1998年,社会共识减弱下征地制度被动调整与高交易成本维持阶段;1998-2012年,高交易成本下征地制度改革探索与社会共识积累阶段;2012年以来,新社会共识下征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与交易成本优化阶段。由社会共识牵引并对交易成本适度敏感的“顶层设计+基层探索”的主动改革已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应创造有利于增进改革的政治共识、价值共识和舆论共识的社会环境,推动改革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制度变迁  社会共识  交易成本  征地


08


农地流转目标考核对村庄农地流转的影响

——兼论村庄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


樊鹏飞  张  兰  苏  敏  冯淑怡



摘要:本文基于江苏、辽宁、江西、重庆四省(市)的村庄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剖析了农地流转目标考核对村庄农地流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考察了村庄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其一,农地流转目标考核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村庄农地流转,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其二,村庄制度环境在农地流转目标考核对村庄农地流转的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其中,作为正式制度的基层民主负向调节了农地流转目标考核对村庄规模化流转率、规模化流转合同签订率的影响;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宗族网络正向调节了农地流转目标考核对村庄流转合同签订率、规模化流转率、规模化流转合同签订率的影响。村干部与宗族网络的“权威耦合”可能是形成上述正向调节作用的原因。因此,未来要完善政府的农地流转目标考核政策,激励基层政府和村集体在农地流转市场中发挥好监管与服务功能;要高度重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制度环境建设,在农村基层民主和非正式治理方面采取配套措施。

关键词农地流转目标考核  农地流转  基层民主  宗族网络



09


劳动力转移如何影响农户

风险金融资产配置?

——基于金融排斥的视角


葛永波  陈虹宇



摘要: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就业的不断深化,农户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关注金融市场,寻求财富积累的新途径。本文运用2019年山东省1140户农户调查数据,基于金融排斥视角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风险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并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角度探究金融排斥在该过程中的影响机制,以及金融排斥在供需两端作用程度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户风险金融市场的参与广度(风险金融市场参与概率)与深度(风险金融资产持有比例);劳动力转移主要通过缓解需求端金融排斥对农户风险金融资产配置行为产生影响,供给端金融排斥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转移就业时长能够强化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风险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正向影响;户主转移就业距离越远,农户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概率和持有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越高。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  金融市场  风险金融资产  金融排斥



10


农村社区融入对规模养殖户采取

非正式社会制裁行为的影响


何  可  李凡略  叶丽红  杨  薇



摘要:本文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例,在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套索算法筛选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利用有序Probit模型探讨农村社区融入(物理融入、心理融入、社交融入)对规模养殖户采取非正式社会制裁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面对同行在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行为,物理融入和社交融入均能促使规模养殖户对其采取非正式社会制裁行为,其中,社交融入的作用较大;第二,社交融入的作用发挥有赖于心理融入,高心理融入组的规模养殖户较易因社交融入程度的提升而表现出较高频率的非正式社会制裁行为;第三,本村规模养殖户较易因社交融入的提升而表现出较高频率的非正式社会制裁行为。本文认为,依据不同群体的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农村社区融入措施,促进规模养殖户采取非正式社会制裁行为,有助于解决养殖污染治理困境。
关键词:农村社区融入  非正式社会制裁行为  生态环境治理  规模养殖户



11


数字鸿沟新坐标:智慧城市建设

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曾亿武  孙文策  李丽莉  傅昌銮



摘要: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信息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城市地区,造成了城乡数字鸿沟。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演进,城乡数字鸿沟也在不断变化。智慧城市建设为城乡数字鸿沟树立了新坐标,即由原来的手机、电脑、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普惠金融等信息通讯技术接入鸿沟和使用鸿沟拓展至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鸿沟、改革鸿沟、治理鸿沟和公共服务鸿沟。城乡收入差距是观察城乡数字鸿沟效应的基本视角,基于中国2001-2019年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多期DID回归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创新水平是智慧城市建设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传导因素;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加明显。政府应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探索构建“市—县—镇—村”联动机制,使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期成果和经验能够扩散到乡村地区,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数字乡村建设协同发展。
关键词:数字鸿沟  智慧城市  数字乡村  城乡收入差距  区域创新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中国 “三农”研究领域权威性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主要刊发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经济学论文,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中国农村观察》刊文包括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的各个领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1版),在农业经济类50种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影响力指数和影响因子均名列第一,《中国农村观察》影响因子名列第二。在487种经济学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三,《中国农村观察》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八。《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双双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两刊网站(www.crecrs.org)可以全文下载两刊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以及时接收两刊所发文章精华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