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村经济》2023年第12期目次及内容提要

CRECRS编辑部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2024-03-17

目        次


新时代中国县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财政基础、空间均衡与实践逻辑


张  楠  赵倪可  高  明(2)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地流转市场转型效应


王术坤  林文声(23)

“大小兼容”的农地连片经营如何实现

——以江苏盐城亭湖区“小田并大田”为例


刘同山  孔祥智  杨晓婷(44)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地转出影响的再审视

——基于心理账户理论视角的分析


洪甘霖  赵宗胤  钱文荣(65)

数字能力能否促进牧户增收

——来自典型牧区的经验证据


陆镜名  仇焕广  苏柳方  刘  敏(85)

组态视角下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差异化驱动路径分析


杨小军  费梓萱  任林静(106)

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对基层“三保”保障的影响探析


仇童伟  蒋  涛(126)

财政扶贫资金审计与县域经济发展


杨  芳  周文婷  吴一平  李柯润(148)

农业强国建设:经验、挑战与着力点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第七届“三农论坛”会议综述


张沁岚  段  伟(167)

2023年1~12期总目次


(178)



Vol.1


新时代中国县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财政基础、空间均衡与实践逻辑

张  楠    赵倪可    高  明


摘要:本文初步构建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形成机制框架,重点阐述供给端的财政制度改革脉络,并采用549万个服务设施点位大数据信息,测算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三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地理空间分布、均等化程度和边际受益归宿。结果显示:第一,新时代以来,县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实现翻倍增长;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在空间上呈现高集聚特征,但整体上区域差距呈缩小态势,非均衡现象在逐步改善;第三,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事实上践行了财政保障机制设计理念,“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落后和地理区位处于劣势的地区受益更大,基础教育供给表现出更加偏向欠发达地区的包容性。本研究对于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搭建共建共享机制以及推进财政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  财政基础  空间均衡  边际受益归宿


Vol.2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地流转市场转型效应

王术坤   林文声


摘要:鲜有研究系统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从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节本增收、农地交易价值提升的传导途径,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2020年和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10省份50个县(市、区)304个村4264个地块的混合截面数据,定量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揭示出不同现实情境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异质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减少了熟人间非市场交易,而且促进了地块租赁约定期限,增加了农地有偿流转的可能性。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通过提升耕地质量水平、节省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收益和提高农地交易价值的方式,促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对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村庄、自利偏好型的农户,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有利于促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地权不稳定和外出务工经历弱化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影响。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  农地流转市场  耕地质量  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


Vol.3


“大小兼容”的农地连片经营如何实现

——以江苏盐城亭湖区“小田并大田”为例

刘同山   孔祥智   杨晓婷


摘要:解决农地细碎化问题、实现农地连片经营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本文把以自主治理为核心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拓展至协同治理情景,并结合江苏盐城亭湖区的改革实践,分析如何在农地细碎化治理的同时,让小农户和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都能获得合意面积的连片农地。研究发现:农地连片经营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可用耕地面积、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但是,由于涉及多个相关主体且异质性农户的农地经营需求不同,“小田并大田”的集体行动难以达成。亭湖区的经验表明:构建发挥各方积极性的协同治理机制,提供具有充分包容性的制度安排,以“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方式推动改革,是改变农地细碎化利用状况、实现“大小兼容”农地连片经营的有效途径;“政府支持+村民自治”是推行“小田并大田”的重要思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经营权的“统”,赋予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中的“统”新内涵。本文研究认为,在解决农地细碎化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政府的引导支持,充分发挥相关各方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制度供给的灵活性,形成尊重农民意愿的包容性改革路径;实现相关主体的协同治理,注重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关键词:农地细碎化  适度规模经营  协同治理  集体行动


Vol.4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地转出影响的再审视

——基于心理账户理论视角的分析

洪甘霖   赵宗胤   钱文荣


摘要:本文研究引入心理账户理论探讨社会养老保险如何影响农户农地转出决策,并利用2019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区分缴费型与非缴费型两种养老金收入,实证研究不同类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对农地转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领取缴费型养老金对农户的农地转出没有显著影响,而领取非缴费型养老金会显著提高农户的农地转出概率,但对农地转出规模没有显著影响。本文基于心理账户理论的机制分析发现,相比于缴费型养老金带来的收入效应,非缴费型养老金能通过稳定农户的未来养老收入预期,使较低的养老保障水平对农地转出决策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研究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地养老功能的替代关系并不成立,只有“临时的”非缴费型养老保险方案可以影响农户的农地转出决策。本文既是对制度性养老与农地养老是否存在替代关系的再检验,也是基于心理账户理论视角对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农地转出决策的新分析。


关键词:养老保险  农地转出  心理账户  模糊断点回归


Vol.5


数字能力能否促进牧户增收

——来自典型牧区的经验证据

陆镜名   仇焕广   苏柳方   刘  敏


摘要:数字能力是牧户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素养和技能,对于推动牧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和提高牧户收入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涵盖牧户生产、销售和非农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探讨了数字能力促进牧户增收的机制,并利用典型牧区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第一,数字能力对牧户增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于低收入牧户的促进作用更大;第二,数字能力不仅能够提高牧户的农牧业收入,还能够增加牧户的非农收入;第三,数字技术接入、数字信息获取和数字平台使用三个维度的数字能力均能够显著促进牧户增收;第四,数字能力能够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促进生产技术采纳、增强议价能力、降低信息搜索成本四个机制促进牧户增收。


关键词:数字能力  牧户收入  典型牧区  增收机制


Vol.6


组态视角下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差异化驱动路径分析

杨小军   费梓萱   任林静


摘要:流域生态补偿在协调水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的利益关系、促进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对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及其驱动路径的关注较少。本研究依托协同治理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基于组态视角构建了影响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动力模型,并以中国13个流域的生态补偿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研究影响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动力因素,并探索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差异化驱动路径。研究发现,13个案例可以归类为思想动力主导型、制度动力主导型和综合动力主导型三种差异化驱动路径,体现了不同流域独具区域特色的多元化生态补偿发展路径。本文也发现,政策执行压力并非越强越好,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发展需综合多因素进行系统考量和整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组合作用,各流域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为中国发展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


关键词:流域生态补偿  多元化生态补偿  组态分析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Vol.7


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对基层“三保”保障的影响探析

仇童伟    蒋  涛


摘要:本文利用2016-2018年中国地方政府财政预决算数据库数据,考察经济增长目标硬约束下的基层“三保”支出状况。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目标设定是基层“三保”支出不足的重要诱因。从支出结构上看,地级市经济增长目标的提高对基层保基本民生支出的抑制作用强于对保工资和保运转支出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地级市经济增长目标的提高增加了基层政府对科技、金融与产业发展的投入,并反映为县级人均GDP的提高。本文还发现:随着经济增长目标的提高,官员政治激励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对基层“三保”支出的抑制作用均被强化;对于前期经济增速越快的地区,地级市经济增长目标的提高对其“三保”支出的抑制性越强。本文研究旨在说明,基层“三保”支出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缘于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以及“层层加码”诱发的地方财政支出偏好锚定,改变“唯GDP论英雄”的绩效评估方式仍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基层“三保”  经济增长目标  财政支出偏好


Vol.8


财政扶贫资金审计与县域经济发展

杨  芳   周文婷   吴一平   李柯润


摘要:本文利用2013-2018年贫困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信息和县域宏观经济数据,研究了政府审计监督对贫困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扶贫资金审计显著提高了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财政扶贫资金的合规化使用,使得更多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贫领域,进而通过扶贫产业的造血效应带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是最主要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审计监督成本更低和营商环境更好的县域,财政扶贫资金审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效应更强。本文的结论为更好地利用政府审计问责机制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提质增效、防止脱贫地区规模性返贫以及巩固现有脱贫成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启发。


关键词:财政扶贫资金审计  县域经济发展  贫困县  DID模型


Vol.9


农业强国建设:经验、挑战与着力点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第七届“三农论坛”会议综述

张沁岚   段  伟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第七届“三农论坛”于2023年9月2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乡村振兴实验室”和“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创新实验室”共同承办。本届论坛从农业强国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出发,围绕“农业强国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治理”“农业对外开放”“乡村产业振兴”“粮食安全”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为加快我国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思路。该综述从农业强国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建设经验,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挑战,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着力点四个方面展现了与会专家和会议论文的学术观点。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简称“两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类权威性学术期刊。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重点资助期刊、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重要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学术期刊、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A类期刊T1)和“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首批精选期刊等。


《中国农村经济》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主要刊发有关“三农”问题研究的经济学、管理学优质论文,以及经济学、管理学其他领域为实践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新知识的学术论文;《中国农村观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刊文涵盖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相关领域。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3版)》:《中国农村经济》复合影响因子为14.707,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10.904,在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中均排名第一,在13个经济学学科的516种学术期刊中均排名第三,排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研究》之后;《中国农村观察》复合影响因子为8.67,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5.689,在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中均排名第三,在13个经济学学科的516种学术期刊中排名同样靠前。


两刊在世界期刊中也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报告》,《中国农村经济》世界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为2.75,在全球37种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排在Food Policy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之后;《中国农村观察》世界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为1.71,在全球农业经济类37种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七。同时,两刊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两刊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两刊网站(http://crecrs.ajcass.org/)可全文下载两刊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阅读所发论文的精华版,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投稿和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