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丨垃圾分类从法律落地到社区治理创新,细节决定成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社邻家 Author 闫加伟

上上个周三的下午,在漕河泾街道举办了一期“垃圾分类”专题沙龙。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我们已经举办了四期“垃圾分类”的专题论坛和沙龙,都是我主持的,应该说对于垃圾分类有了一个渐进的认识。

——闫加伟




前三次都是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之前举办的:


第一次的主题是“垃圾分类这个事”,形成的共识是:“垃圾分类”既是城市管理问题,也是市民精神文明问题,更是社区治理问题。

第二次主题是“垃圾分类的市场化解决之径”,请了很多企业,专门做装修垃圾处理的环保企业,小黄狗这样的有用垃圾回收的互联网企业等,讨论市场力量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

第三次是一个规模较大的论坛,在长宁区举办,主题是“垃圾分类的社区治理创新”。


前三次都是在《条例》颁布之前,第四次就是上周的这一期,《条例》已经颁布了,颁布之后的效应,沙龙上就反映出来了:


第一个就是周春的感受,她说近期“垃圾分类”这件事像坐了火箭。她近期活动多得不得了,两个多月做了67场的宣讲等活动。周春美国留学,立志从事环保事业,她感觉到美国的环保已经做得挺好,余地不大,所以就回国投身环保事业,而“垃圾分类”是她回来之后重点着力的领域。周春很快成了上海知名的“垃圾分类”倡导者。她看“垃圾分类”这件事,自从法规出台,从上到下对这个事情的热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二个感觉就是大家对“垃圾分类”不再推三阻四了。以前的沙龙,每次都会有人呼吁,要出台政策,出了政策才好推。还把做不好的责任推给城市管理部门,觉得没有他们的配合,前端分得很好,到后端又统一回收,所以推不下去。而这次沙龙上,我看到,没有一个人再去谈困难,说这事我不要做,也再没有一个人把这个事情推给其他因素,大家都在讲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落地。


所以说“垃圾分类”对于基层的社区工作者来讲,已经成了一个不再想这个事到底应该不应该,而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这一期的沙龙除了请了一些专家、街道领导,下面都是居委干部,还有一些是业委会主任、物业公司经理,这一次“三驾马车”都来了!并且发言很踊跃。说明大家真正的已经开始考虑这件事了。


华东理工大学唐有财教授也参加了沙龙,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判断:我们经常去基层,基层汇报工作,都觉得这这个社区治理水平很高,我们无从判断,到底是他讲得好,文章写得好,还是新闻媒体吹得好,还是他真的做得好,这个说不清楚的,所以还不能真切地说明这个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到底怎样!所以说,“垃圾分类”这件事成了摆在所有社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平等的、考验大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个好项目。


为啥?因为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做得好的也不敢说自己有多么成功,而到了7月1日正式实施,几个月后大家一起面临一个课题,就像高考一样,所以,这个项目成为最公正地考核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小考。




关于“垃圾分类”,从2012年起就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了,已经探索了很多年了,但成效如何呢?我看了很多关于“垃圾分类”的经验总结文章,感觉写得特别好,面面俱到,条分缕析,各个群体都有参与,十八般武艺全都使上,各个社区单位都有任务,可谓是一篇非常全面但又把握不了重点的文章。


从文章中也看不出工作的关键点,说是党建引领,但党建引领又写得不具体,好象没写出真做了什么事。到底哪些是“垃圾分类”取得成效的关键?什么是最最核心的力量?哪些是坑?看那些报告也看不出来。



今天,我试图通过四次沙龙论坛的感受谈谈我的观点。


首先,“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个攻坚战,所以任何求速战速决,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垃圾分类”追求统一模式,一个模式,然后快速出成绩、出数字、出政绩,这种思路极为偏颇。沙龙上大家讲到,有的地方提出,垃圾分类上头这么重视,咱们也学习了别人的做法,我们的目标是所有社区、楼组一起搞,不用搞试点。一起干就会遇到一些问题,你不知道大家对这个事情的反弹会到什么程度,一个楼道有反弹,咱们还可以改。如果全部来反对你,那你很难再推下去,这个事就比较麻烦了。


其次,人云亦云,依赖别人经验也是不行的。人家那边经验说撤桶效果最好,我们这里也要撤桶,实际上也不对的。


“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每个社区人的素质、物业收费、房屋条件都不一样,导致“垃圾分类”的难题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垃圾分类”工作应是非常精细化的工作。市里要求“一类型一办法,一小区一方案”,提的特别精准,并没有把这件事情一刀切,统一模式,然后政绩思维,抓速度,抓数量这样去完成。“垃圾分类”必然是稳扎稳打、各方参与、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阵地战,这是我对这项工作的一个定位。




精细化要求个性化,你一定要去考虑这个社区的特点,怎样才能进行好的宣传,如果单纯讲垃圾分类就是好,环保就是好,其实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当天沙龙有两个好的点子:一是宣传口号要创新,不能说教,这个口号要让大家有压力感。美国加州大力倡导居民使用电风扇节能,用的宣传词都是环保怎么怎么好,用电扇多么节能等等,但这些没什么大用。后来就用了一句口号“77%的居民都是用电扇的”。所有人看到,就怕自己是剩下的少数人,一下子就提高了大家用电风扇的习惯。对于“垃圾分类”,如果宣传说90%的人已经实现了垃圾分类,那么没有做到的可能就感觉到很羞愧,有压力感。还有一个好的宣传方法是,在小区里设这种,设一个红黑榜。就做的好的,就在上面有表扬,有照片,不好的在里面拍照片,在哪个地方,老是在哪个楼栋,大家就拍出来。然后就是给大家一个更好的警示的教育。



精细化的劝导方式。有的人一句话就让人家笑,有的你说一句话就让人家跳,劝导居民垃圾分类,需要话术,所以要对垃圾分类志愿者进行培训。这是什么岗位?我也是普通居民,是为大家服务的,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并且我也不领钱。“你今天没分,我帮你分掉,你看,明天我们再自己分可以吧?”这种语气是比较精准的,不能指责,你怎么不分类?这么大人了,什么示范!一种批评的语气,一下子就引起反感。沙龙认为,宣传最好从小朋友抓起,小手牵大手。小朋友形成意识,回家劝父母,父母肯定会听孩子的。



精细化的操作方法。是不是要撤桶等等都是非常精细化的事。有的地方可能就非常的有效,有的地方可能还要加桶。所以到底撤桶有效还是加桶有效,这里面就需要一个比较精细化的考量。有些地方推出的像“八步法”等等,都是慢慢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出来的经验。应该说,精细化贯穿于垃圾分类工作的全程。


这次沙龙上,有一个业委会主任说了三句话,我觉得特别对,就是“必须搞、允许错、慢慢试”。这就是科学的解决“垃圾分类”问题的应有态度,居民都有这样的素质,垃圾分类何愁不成。


还有精细化的评估。有没有这样一个指数分析一个社区的要素后,比如楼层数、物业费交纳情况、居民年龄层次等等,就能匡算出这个地方“垃圾分类”推动的难度系数。这就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的精细化的积累了,周春她的机构就做了这样的事。


“垃圾分类”如何从法律层面延伸到社区落地并且做成,关键是居民对于这个事情的参与与否。从社区治理创新的角度看,“垃圾分类”如何更有效,沙龙大家都认为,居民自己教育自己最有效,居民自己管理自己最有效,居民自己服务自己最有效。其实就是我们常讲的居委会的“三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体现在“垃圾分类”工作上也是这样。


这种参与肯定不可能再是单一力量的参与,单靠所谓的“专业人员”是不可能的。垃圾分拣靠清洁员,监管处罚靠城管,不可能。以前有些社区,设了个“分拣员”岗位干这个事,就是让清洁员多个事兼个职。但清洁员一干,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就只有受挫了,为啥?我交了这么多物业费,雇的就是你清洁员,你清洁员来做这个事情是应该的,所以他不分也不会有愧疚感。



如果想让更多居民参与,必须把“垃圾分类”做成社区共治自治的事,让居民在“垃圾分类”全过程中形成参与、形成共识、形成习惯。能不能落地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做得好不好。



在宣传方面,很多地方就有居民组成的讲师团,通过读书会等来宣讲,宣讲垃圾分类的有益之处,宣传垃圾袋的危害。居民觉得不是组织教育我们,只有亲切感,没有抵触感,所以居民自己宣传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是最有效的。居委会干部在那里说,你要垃圾分类,你要垃圾分类,你要垃圾分类!重要的话说三遍,有用吗?可能还不如邻居跟你说一句“我们都垃圾分类了,总书记都说垃圾分类是时尚了,你不要落伍了啊!一开始不习惯,习惯了就好了!”


组建队伍方面,组建起居民自我管理、志愿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最为关键,这种志愿者队伍参与劝导、参与宣传等等更加有效。



议事协商方面,要重视居民“小三会”建设。垃圾怎么分,到底是撤桶还是不撤桶,是不是要建集中性的垃圾房,还有到底是先从哪个楼栋开始试,到底怎么样的试点……这些事都应该交给老百姓自己去议。包括业委会,也可以承担起这方面的职责来,推进垃圾分类的具体举措,不是街道说了算,也不是居委会说了算,而是让大家自己去讨论出共识。这些东西都讨论好了之后,在推的时候,居民配合的积极性就会更强。


创新性活动方面,要发挥居民的特长,发掘社区达人。有的居民擅长编篮子,就可以搞个编篮子小课程,编好的篮子用来激励学员。鼓励大家多用篮子上街买菜,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如果编的好看一点,就成为一种时尚。



总结一下,要把“垃圾分类”做成社区治理创新的项目,既要有自上而下的精细化的考量、推动、机制、评估,也要有自下而上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既有社区的精细化管理,又有居民的自治参与,居民参与议事协商、宣传倡导、志愿服务、践行劝导等全过程,从而使更多人形成共识,最终形成行动自觉,《条例》才能真正地从法规层面落到社区。


END

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自公众号“社邻家”

更多精彩


垃圾经济学的四个问题:一位环境学者眼中的垃圾分类

学习资料 | 第2期周末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讲座PPT

垃圾分类,日本用了27年,德国用了40年,我们能否照搬经验拔苗助长?

科学健康吃烧烤 | 怎么减少致癌物?浙大食品教授做了个实验……


环境问题观察  公众号

了解生活的真相

守护你我的地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