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区经验 | 5年不到,让200多个小区变了样。这个垃圾分类“总管”厉害了!

hjwtgc 环境问题观察 2021-05-30


一个从未开展过垃圾分类的社区,要让大多数居民都形成正确分类投放的意识,养成习惯,绝非朝夕之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持之以恒。


这些为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而奔忙的人群中,有一位被社区阿姨妈妈们亲切地称为“总管”。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近5年有200多个小区成功推行了垃圾分类。



不怕居民闹情绪,就怕不到箱房来。



这名垃圾分类“总管”,名叫董鹏,是公益组织——上海霏霖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项目主管。


2014年,毕业5年后的董鹏加入公益组织,开始和垃圾桶、垃圾箱房打交道。第一年,他就跑了几十个小区,把当时推进垃圾分类的现状、难点和经验写成调研报告。此后,他慢慢转变角色,从一个“旁观者”转变成一个个小区垃圾分类的发起者,这一做就是近5年。


霏霖公益推进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六部曲”


“垃圾分类要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自治体系能否构成。”董鹏觉得,以推进垃圾分类为契机,帮助社区重建或增强自治体系,这就是专业公益组织的主要使命。


要说最有成就感的案例,董鹏不假思索地说出田林十二村,徐汇区这个有2078户共6000多位居民的社区,至今仍是他经历中屈指可数成功推动垃圾分类的大型社区样本。


董鹏坦言,一开始接到任务,团队有很重的思想包袱,因为此前,如此大型的社区,几乎没有一例是完全成功的。原因很简单:居民人数多、利益诉求复杂,没有有效的社区自治力量,仅靠公益组织这些“外来人”,很难去协调对垃圾分类有反对、抵触情绪的庞大群体。有时候,连搭话都难,居民一句“我们的事和你没关系!”,浇凉了不少志愿者的心。


可学工商管理的董鹏却不服气,带领团队为田林十二村定制了一套“软硬兼施”的推进方案,其中第一步先是找“热心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区志愿者,把此前各个社区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告诉他们,教会他们如何一步步推进垃圾分类。


去年的小区志愿者动员会


其次的关键一步就是抓硬件,把湿垃圾桶发到家家户户,鼓励他们结合家里现有的垃圾桶,试试“干湿分离”,同时撤走小区内的两个临时投放点,并改造好6个标准化垃圾箱房,让小区从去年3月28日起彻底实行定时定点投放。


免费送个垃圾桶是“福利”,垃圾箱房变得更干净整洁也是好事,这居民都能接受,可唯独撤走临时投放点,要多走几分钟路,惹恼了周边对垃圾桶有“依赖”的60多户居民。于是,每天都有约3桶各色垃圾躺在垃圾桶撤走后的空地上,还有人索性把垃圾袋抛进小区绿化带里,“以示抗议”。


居委会和物业急了,动摇了,董鹏安慰他们,“几十年的生活习惯要改,居民闹情绪很正常,这种矛盾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反而是打开社区自治的契机,我们要坚持下去!”


很快,小区内议论四起。“张家妈,我去过居委会了,争了半天,他们就是不放桶,哪能办?”“还能哪能办?只好多走几步路了!哪能分,搞也搞不清,还要规定时间,烦死了!”


这种牢骚,在董鹏听来,却格外“悦耳”:“这说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最近的垃圾箱房试试看,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株待兔,抓住他们的‘心’。”


在公益组织、居委会和物业的精心组织下,田林十二村6个垃圾箱房前,每天上午3个半小时,下午3个小时,都有志愿者坚持守候。来一个居民就迎上去手把手教一遍;有些不耐烦的,当场劝住,一定要当着他的面,分类给他看。


对于偷倒在空地和绿化带的垃圾,志愿者发现后,当着周边居民的面去捡拾,制造“谁没有公德,让别人替他捡垃圾!”这样的舆论,逐渐传到责任人的耳中。


就这样近半年反反复复地坚持,再“铁石心肠”的居民也会不好意思去麻烦其他人,更担心后背被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们指指点点。


时间一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多走几步路和干湿分离,小区内偷乱倒的垃圾也越来越少。董鹏和他的团队还从原来的“外人”成了“自己人”。“小伙子,你们真有办法!”“你们也不容易,辛苦啊”……这样的鼓励,时常萦绕在他们耳边。


董鹏和志愿者一起商量,如何让志愿者更能“打动”前来扔垃圾的居民,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参与垃圾分类


“老油条”、不分类,一张卡解决



“蜜月期”来得快,去得也快。推进定时定点数个月后,公益组织决定撤出田林十二村,小区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从前期“攻坚战”转到了后期维护,平时的监督和指导工作主要依靠社区自己的志愿者。


“能行吗?”田林十二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赵国庆坦言,他听说过不少失败案例,就是因为小区自治体系尚未形成,公益组织便撤走了,没几天就回到“老样子”。


“绝对要有信心!“董鹏表示,经过这些时间的磨合,他们认为,在垃圾分类上,田林十二村的居委会、物业、业委会‘三驾马车’齐备,志愿者队伍特别团结,特别有“战斗力”。只有这样的社区,他们才敢“放手”。


小区垃圾分类,公益组织只是辅助,最终还是要靠社区自己形成自治肌理


但“放手”不等于不管,董鹏和田林街道专员范伟龙平均每个月要回访田林十二村五六次。回访时,既要掏垃圾桶,检查分类实效;也要和志愿者碰头,商量如何对付新问题。


干垃圾桶是董鹏抽查的重点,现在小区普遍湿垃圾分类做得更好


碰头时,就有志愿者反映,一些“老油条”该怎么办?他们偷乱倒的垃圾,挫伤了其他遵守“定时定点”居民的积极性,而且这些垃圾常常扔在犄角旮旯,那些地方小区监控探头覆盖不到,很难追究责任。


怎样才能找到“老油条”?大家看到小区的门禁卡,突然眼前一亮:“何不把门禁卡和定时定点结合起来?”


于是,田林十二村拿出一个垃圾箱房进行改造,将过去的不锈钢投放口换成智能投放口,只有居民在指定的投放时间拿着门禁卡刷一下,投放口才会打开。与此同时,每张门禁卡“绑定”了一户居民,在刷卡投放垃圾时,居民的基本信息会传输到居委会的后台,是谁扔的,什么时候扔的,一目了然。


至于把垃圾扔在箱房外面的居民,通过后台数据也能找到,因为这样做的住户,其刷卡频次会不规律,甚至一次都没刷过,很容易识别出来。

一户一卡,什么时候扔、谁扔的,后台数据一目了然


“总管脑子活络,一个难题居然这样化解了!”对于公益组织这些“外脑”,赵国庆竖起了大拇指。


解决了是谁扔的问题,田林十二村又发现了新的“痛点”:就算知道是谁扔的,但扔的质量怎样?严格做到四分类了吗?虽然可以靠人工检查来辨别垃圾投放的质量,但志愿者十分辛苦,除了要指导督促居民分类,还要给他们记录绿色账户积分,不可能做到对每一次投放的垃圾进行破袋检查。


在给垃圾箱房周边安装监控探头的时候,董鹏他们突发奇想,何不把探头装到箱房内,对着垃圾桶?届时,志愿者对一段时间内的垃圾投放监控视频进行抽查,发现不符合分类要求的,可以锁定投放时间,再结合刷卡时间,就能找到那位分类不规范的居民,对其进行有针对的指导。


目前,田林十二村的6个垃圾箱房全部完成智能化改造,成为上海首个既能辨识垃圾投放者身份,又能掌握分类质量的智能小区。


田林十二村的新老垃圾箱房对比,左图的智能垃圾箱房解决了诸多“定时定点”的“痛点”


2月27日,董鹏和范伟龙再次回到田林十二村,结果又遇上一个“新鲜事”——规定投放时间以外,总有几包分好类的垃圾扔在箱房前。


通过智能系统倒追,很快锁定目标,但上门一看,对方要么是为出行不便老人服务的钟点工,要么是上夜班的居民,共同点是扔垃圾的时间没法赶上规定时间,垃圾不能放在家里,却又不好意思不分类,只能想出这种“折中”的办法。


“这个好解决!”董鹏他们一拍脑袋,又想出一个妙计:可以修改门禁卡的相关权限,为有特殊情况的居民开辟“个性化”的投放时间。比如上夜班的居民,允许他们每天凌晨到固定箱房刷卡投放垃圾,其余时间不能投放。如此,既能保持定时定点的规则不变,确保公平,又能解决“小众”需求,对他们积极分类的行为予以鼓励。


一些作息时间不同的居民,将来也能在中午和凌晨这样的时间进行定点投放,既能坚持定时定点的原则,也能做到人性化的考量。毕竟让大家养成分类投放的习惯,才是最终目的,在此过程中不一定要拘泥于某种方式。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今年7月即将施行,董鹏对上海实现垃圾全程分类很有信心:“以前更多通过社区自治这样的‘软约束’来推动,现在有了‘硬抓手’,能更快倒逼大家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我们的工作就能被更多人接受啦!”


来源:上观新闻


更多精彩

给生活垃圾分类一个更崇高的目标

6500年以来,上海是怎么从小长到大的?

科学健康吃烧烤 | 怎么减少致癌物?浙大食品教授做了个实验……

被恐袭的新西兰,这次又面临了新的缺水危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