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妖魔”的转基因

春秋视角 2022-03-17

阅读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求是

追索

担当






被“妖魔”的转基因

来源 | 澎湃新闻


【编者按】

自从1983年第一株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转基因技术的前行就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如今已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转基因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中诞生,涉及作物种类包括木瓜、大豆、玉米、茄子等。

 曾几何时,有一些人认为转基因食品是美国人为了让中国人丧失生育能力,直至绝子绝孙而做出来的。这是一个阴谋论。什么是转基因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技术,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过程。将一个物种中的基因转移到另外一个物种中去的这样一个技术;或者说一个物种中的基因,它通过一定的媒介转移到了另外一个物种中去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说,那些反对转基因的人该想想,你究竟是反对过程,还是反对技术?

与所有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在应用时需要严格的论证和政府的监管。尽管各国政府的监管方式有所不同,对转基因的科学理解却早已达成共识。澎湃新闻整理了国内相关学者的科普演讲,为公众简述转基因是什么、研究的必要性,并对转基因常见误解进行解答。



什么是转基因作物?能靠外观判断吗?

紫色的玉米和小西红柿(圣女果),哪一个是转基因作物?

答案:以上都不是。

紫玉米为南美安第斯山的原生植物,富含蓝红色的类黄酮素;而现在普遍种植的大西红柿实际上就是由在南美发现的小西红柿驯化选育出来的,因此小西红柿才是“原生态”西红柿。

外观并不能作为判断一种作物是否为转基因作物的因素。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卢宝荣,在日前由墨子沙龙于上海举办的“科学精神中国行”活动中表示,人们今天吃的很多食物并不是过去所谓纯天然原始的物种食物,包括小西红柿到大番茄的这种状态改变,主要是由于基因发生了变化。

如果基因不发生改变,新品种就不可能产生,这是千百年农业基本的理论。人类不断地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培育成今天的大西红柿,提高产量,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卢宝荣说,“太空育种、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现在,辐射育种和化学诱变育种已经在实践中逐渐消失,因为育种效率不高。”他表示,“以前我们总听说太空西瓜很大,但谁也没吃过太空西瓜。事实上,西瓜种子在太空走一圈,下来以后绝大部分是歪瓜裂枣,真正能产生大西瓜的很少,说明这种育种可控性是很低的,变化完全是随机的。”

卢宝荣介绍,目前杂交育种相对比较稳定,可以按照优势互补的理念,对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品种进行杂交。但杂交育种需要不断地去杂交,不断地随机组合,最后得到相对可以妥协的结果。因此杂交育种的效率相对来说比较低。

转基因则是在杂交育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人工的方法将基因由一个生命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生命体,由转移后得到新的基因生命体,就叫转基因生物。相比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更精准。

卢宝荣说,“比如转基因玉米,通过现代技术锁定要转入的抗病基因的位置,再把这一基因放到玉米中,便可以期待转基因玉米的后代具备抗病能力了。”


为什么要研究转基因?

人工杂交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农业问题,人类面临的困难是由于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有些物种之间根本没法进行人工杂交。

“像我们说的种瓜得瓜,如果瓜里包含有优良基因,我们就没有办法通过杂交把它转移到豆里面去。还有些微生物包含有益的基因(例如抗虫基因),我们要想通过人工杂交将抗虫基因转移到棉花,那门都没有。”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卢宝荣,在日前由墨子沙龙在上海举行的“科学精神中国行”活动中,提到了转基因技术的意义。

卢宝荣介绍,红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也是一种天然转基因作物。在通过微生物感染,外源农杆菌的DNA片段进入其中,而且与之共存,带来新的性状。《美国科学院院报》中的研究曾提到,从红薯作物的栽培选育进化历史上看,所有栽培品种都获得了农杆菌基因,而野生亲缘种中没有检测到。因此可以说明转基因作物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

科学家在微生物或动物里发现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基因,就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把基因从微生物或动物中分离克隆出来,再找一辆“车(质粒)”,把这个基因装载和固定在车上。用这辆“车”来感染一种微生物,让它不断繁殖生产出许多基因的拷贝,再通过这个微生物把基因送到宿主——希望改良的植物细胞中。这个时候,从外源来的基因(抗虫、抗病、高产和优质基因)就可以转移到目标植物品种的细胞中。

随后这些携带有优良基因的细胞或组织将被培养成小苗,每一颗小苗里面就都包含了这样的优良基因,待小苗长成以后就形成了转基因植物。

这便是现代生物技术转基因的方法,尽管过程与杂交不一样,但目标都是为了改良农作物的性状,培育优良品种。而市场上通过安全审核批准饲料用或食用的转基因作物,则是经过了转基因植物几代繁殖的性状观察,基因表达安全稳定的考核;有些还需要接受生态影响的检查。

卢宝荣表示,“从前我们依靠天然杂交和人工杂交来改良品种,都有碰运气的情况。如果运气好,有用的基因就转移到了品种中,运气不好就不一定成功,不一定能培育出可量产、优质的品种。但是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我们就可以非常精准地掌握控制转基因。”

目前,中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木瓜和棉花。卢宝荣介绍,转基因抗虫棉花及其产业化拯救了国内的棉花产业。此前由于棉铃虫已经对化学农药产生了极强的抗药性,依靠喷洒农药已经没法控制住害虫,即便一个星期喷两、三次化学农药都不会有效,如今国内种植的大部分棉花都是转基因抗虫棉花。


虫子不能吃的转基因作物,人能吃吗?

目前的农产品当中,大量转基因的应用是在除草剂和抗虫。很多人听说过抗虫棉,其实不仅仅是棉花,大豆、玉米也可以抗虫。于是大家就会有疑问:既然虫子吃了转基因玉米都要死掉,那人会不会受影响?

答案是不会。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院长罗云波在日前由墨子沙龙在上海举行的“科学精神中国行”活动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明确的回应。

罗云波表示,生物的杀虫机理跟化学的杀虫机理是完全不一样,生物技术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转基因植物所拥有抗虫性,主要是转入了来自微生物的一个蛋白质:Bt蛋白。这种蛋白质在昆虫肠道里面能够加工成为一个对昆虫有毒的蛋白。但每一种蛋白要起作用,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一的受体。人类的身体中没有Bt蛋白的受体,所以Bt蛋白对人类没有作用。

单纯地以虫子吃了转基因农作物会死从而推断对人类有危害,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以同样的逻辑举出反例,罗云波提到,人类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也能够杀死一些细菌,但对人类却无害。

罗云波表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对此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表明Bt蛋白是完全安全的。”

此外,罗云波表示,用Bt蛋白杀虫可以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现代农业当中,有很多病虫害要用杀虫剂,农药在污染着环境、空气、水、土壤,农药残留又有伤害人类身体的风险。因此,对农药的控制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使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对人类健康都大有益处。


吃了转基因食品会影响我们的基因吗?

很多人害怕转基因,是因为认为食物中的转基因会进入身体从而改变和危害人类。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院长罗云波,在日前由墨子沙龙于上海举办的“科学精神中国行”活动中进行了回答:“我们每天都在吃来自不同生物的基因,消化道会把这些基因完全分解到一个更小的单元,而这些单元是不会被整合到人的基因里的。” 

由于消化道的分解,DNA分子或其中的基因序列不可能完整且具备功能地穿过消化道进入人体血液并扩散到身体各处,更不用说融入人体的细胞或嵌套进DNA中,进而影响人类的遗传。

基因是有效遗传的DNA片段。而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主要功能是信息储存,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DNA分子存在基本每一个动物和植物的细胞核内,人们每天吃的蔬菜和肉类中,每个细胞内都有完整的基因序列。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这些营养物质中就包含大量的DNA。食物在口腔经过咀嚼被切碎,以便在口腔和后面的肠胃中和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充分混合,在消化道里,各种酶将各种大分子分解成为糖、氨基酸、ATCG碱基等碎片。DNA作为一种大分子,它所包含的长编码序列也会被切断,无法再发挥遗传物质的作用。这些DNA分子被分解后的产物被消化道所吸收进人体,被用来重新组成人类身体所需要的分子。

所以,人吃了猪肉,是不是耳朵就会变大了呢?吃了鱼尾巴,是不是就会游泳了呢?


本公号所有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所有文章、图片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求是。追索。担当。有氧阅读。欢迎传播、转发、关注。




两位学者简介

卢宝荣,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生物学分委员会主任。1993年获The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博士学位。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多年从事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的系统与进化生物学、种群遗传学、保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研究。近年来主要研究植物的分子进化、基因多样性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特别是转基因漂移的生态和进化影响。

迄今已独著英文专著1部,参加编写英文专著10余部,中文专著5部,发表论文近300余篇,其中160余篇被SCI期刊收录,论文被引用6700多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十多项,包括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逃逸及其环境生物安全机理)和环境保护部科学科技一等奖(重要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价技术和环境安全研究)。

罗云波,男,1960年4月23日生于重庆市,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保障食品安全营养技术的研究。

    1982年2月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12月毕业于英国巴斯大学生物学院, 获博士学位。1988-1990年12月分别于英国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北京农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1998年,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短期工作。现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2016年6月12日当选第五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




防火防盗防失联

文者,纹也,万象之表也,《文心》之意,天地皆文章。适有一等人,按著天地本大,我等具小,譬如草木,生于其中,则我与天地一也,一草一木,演化世界,言草木,实言世界。则草木之宗旨,言生活,言花鸟,言人物,言可言之事物,包罗并举,体裁不限,与众共享,并愿广大热心之士加入行列,携手共进。惟此,敬期关注。

长 按 关 注

投稿邮箱:2054324561@qq.com

小编微信:yiyedihua【一叶荻花】


防火防盗防失联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木 樨 地 之 春  

长 按 关 注

往期阅读:

“太自由了就会乱套”:对自由的三大误解

春秋视角||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傅国涌:回望逝去的“报人时代”



主编/制作:锦里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