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谣 记 ⑥
「打磨场回响—胡同童谣2018」由打磨场主办、FLÂNEUR孚澜与演耳文化联合出品,是一个对北京胡同里的老童谣进行挖掘新编的音乐计划,同时,这个计划也是小河发起的「回响」活动首次与胡同社区进行持续地音乐互动。
👫
林强和邰大爷
📆
林强寻谣笔记 ②
时间:2018.10.07
地点:紫竹院公园
记录人:林强
七点多起床,八点半到紫竹院门口。
进去凭着前两次的记忆随便走了走,很快就遇到了宏声合唱团。这个团每周的周六在东门附近、周日在活鱼食堂附近唱歌,活动时间是9:00-11:30。看到合唱团很兴奋啊,都是爱唱歌的老人,我围着这个合唱团里里外外连着问了一个多小时,口干舌燥的也没问出来有人会唱童谣的。这个团里土生土长的本地老人并不多,即便遇到了,有些因为在唱歌也不愿意多说什么,那些愿意帮忙想的老人也可能受到合唱团伴奏的影响很难专心,所以合唱开始后在合唱团里找不是个太好的办法。期间去找了今年八十多岁的洪团长,听口音他不是北京本地人,跟他介绍了我们的活动,感觉他并不是很感兴趣,软磨硬泡加了微信,他说回头可以和他联系,今天后面还有安排不方便帮我广播。
最终在合唱团附近的收获是来自于合唱团周边的两位阿姨。一位70+的马阿姨从小生活在北京郊区,她想起来了两首歌,一首《八月桂花开》(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树呀树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一首《小足球》(小足球,圆又光,整天跳在草场上,有那么一伙小健将…一脚踢在窗户上,稀里里哗啦啦…),她小时候很好动,爱和男孩子一起踢足球,踢球的时候就会和小朋友们一起唱这首歌。可惜歌一时没想全,她也不愿意留联系方式参加活动,因为老伴儿身体不好她不能离开太久。
另一位是70+的刘阿姨,她小时候生活在大兴的大四合院儿里,她家的院子很大,平时都在自家院儿里玩儿,很少出去和小朋友们接触,所她想起来的是一首在她6、7岁的时候,她60多岁的奶奶在自家的房顶乘凉时给她们唱的歌(一人本姓王,那人叫王强,一辈子无儿一个姑娘啊,姑娘啊已是那一十八岁呀…),这个歌的意思是给姑娘说媒,歌挺长,阿姨最后实在想不起来了,也不太愿意参加活动。
和刘阿姨告别的时候已经是11:40了,追上了几个散场后的老人,可惜并没有老北京人。总觉得今天不会就这样结束,所以继续在公园里乱逛,循着歌声先是找到了一群跳交际舞的老人,一位80多岁的爷爷和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几十年前也试着收集过老北京的童谣想发表,但他收集都是没有旋律的。这位老人很厉害,喜欢写诗,还会翻译英俄的一些诗。他鼓励了我好半天,说一定要坚持啊,这是件有意义的事情,祝福你能找。
得到了爷爷的祝福后果然就转运了!在一个小亭子里,先是看到了一位吹口琴的大爷,他旁边坐着一位乍一看很年轻的男士。进亭子先是问了吹口琴的大爷,他也不是老北京人,没想到的是旁边那位乍一看很年轻的男士竟然是一位75岁的老北京人。满族的邰爷爷小时候生活在天安门前面的大钟府里,他说他们院子里有一棵大槐树现在还长在人民大会堂前。邰爷爷唱歌超级好听,我们一起探讨了唱歌的哲学和逻辑,我给爷爷唱了一首《但愿人长久》,爷爷秘密的给我点拨了一下唱歌的“真谛”。这么厉害的爷爷当然不负所望的想起了一首在他5、6岁时他的母亲教给他的《冬天》(小小雪花漫天的飞,小小雪花满地堆,早上雪花一层层,雪下花草像盖被,花草有被不怕冷,待到春天再放绿)。一开始爷爷是不愿意参加活动的,还时不时地自己就唱起来了。好在我不着急,爷爷也没有嫌我烦,所以我又和他聊了很久很久,终于他不拒绝了,给我留了电话。
今天算是有些收获,遇到邰爷爷很神,希望他能顺利的来参加我们的活动。
邰大爷在胡同童谣第四回现场
更新
留了微信的72岁李阿姨又想起来了一首歌,叫《小小科学家用手又用脑》(嗡嗡嗡嗡,飞机怎么会飞?轰隆隆隆,火车怎么会叫?样样事情都要问,样样事情都想知道。小小科学家,用手又用脑。)这首歌是她在1949年年底、1950年左右,也就是她4、5岁时学的歌。这首歌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为老百姓扫盲时,她的父亲为7个村子请的一位年轻教师教她的一首表演歌曲,她们几个“小不点”曾在台上表演过。
李阿姨在胡同童谣第三回现场
林强寻谣笔记 ③
时间:2018.10.29
地点:北海公园
记录人:林强
7点自然醒,9点之前进了北海公园的东门。进门后往右手边走,路上人很多,老人也不少。可能是因为风大又没有阳光,几乎没有在路边坐着的人,大家都在走着,速度还挺快。强行搭讪了十几位老人,大家都表示想不起来老童谣,还一脸“我挺急,别再说了”的样子。我琢磨着天冷了可能就会这样,越来越不好找了。
转机通常就出现在这种时刻。
穿过东岸,来到西岸,完全是不一样的场景。从东边升起的太阳正照着北海公园的西岸,特别温暖。路边的座位上几乎坐满了晒太阳的老人。沿路除了搭讪看起来比较有精神的在走路的老人外,路边每一个椅子上看起来年纪够大的老人我也都问了个遍,有几位老人愿意帮忙想,我们一起回忆了半天,可惜大家想起来的都是现在也比较广为流传的,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丢手绢》、《找朋友》、《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小白船》、《小二郎》,还有一些没有旋律的童谣,比如《小小子坐门墩儿》、《小皮球香蕉梨》。
今天的第一个惊喜出现在在路边的长椅上。沿路遇到三位阿姨在聊天,我凑过去搭讪,刚说完开场白一看,这不是上次来北海公园遇到过的杨阿姨吗,她也认出我来了,见到熟人特别开心。70岁的杨阿姨之前想起来的都是些比较有教育意义或者政治色彩的歌,不是特别适合我们的活动。我给阿姨讲了我们10月20号活动都唱了哪些歌,她听我唱完活动时唱的歌,突然想起了一首叫《大地瓜》的歌,这首歌上期活动时曹阿姨也想起来过,还给我们写在了一张纸上。杨阿姨给我唱了她在培英小学上学时学的歌《大地瓜》(家有二亩地哟,种上了大地瓜哟,一家人吃饭全都靠着它,待到那秋风一起,地瓜大呀嘛大地瓜)。
曹阿姨还想起了一首她小学时学的越南歌曲,因为阿姨记不全了,我就上网查了一下,还真找到了这首歌,叫《我的家乡》。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越南籍的文高,由鲁广森和李桦翻译。薛范说,这首歌广泛流传于40年代末的抗法战争时期,到了60年代抗美救国战争时期这首歌曲又再次传唱。完整的歌词是:“太阳下山了,那安静的钟声阵阵的地响,槟榔树和绿竹影都斜照在小船上。但是我的家乡啊,敌人把它全烧光,尸骨如山血成河,田原多凄凉。太阳下山了,那清脆的钟声再也不响,人们告别家乡,跟游击队奔赴战场。但是我在森林里,每天晚上把你想,血海深仇定要报,把胜利带回家乡。太阳下山了,那胜利的钟声叮当地响,亲爱的军队回家乡,你为祖国争荣光。挖好战壕筑堡垒,砍下青竹架桥梁。时刻准备打敌人,保卫我家乡。挖好战壕筑堡垒,砍下青竹架桥梁,挖好战壕筑堡垒,砍下青竹架桥梁。”因为去越南玩过,了解一点点中越战争的历史。出于好奇,根据网络上的资料整理出了“全网最全”版本的《我的家乡》的歌词。这是一首悲伤的歌,也不太符合我们胡同童谣的主题。
在和杨阿姨叙旧的时候,旁边的两位阿姨突然就聊起了“传销”。说传销就是抓住人的什么什么心理…,我猜她们可能是怕我把杨阿姨拐走了,跟杨阿姨聊完天之后我也试图跟她们说说我们的活动,可惜被拒绝了。
继续往前走,惊喜又出现了。没想到周一的北海公园竟然有合唱团在唱歌。在合唱团周围问了一些老人。终于,一位67岁的关大爷被我给找到了。大爷给我唱了两首歌。一首《小姑姑》(小斑鸠叫咕咕,我家来了个好姑姑,…白天下地去干活儿,回家扫地又喂猪)。上网查了一下,有人在博客里提到过这首歌,大爷少唱了两句“同我住的一间屋,同我吃的一锅饭”。大爷很支持我们的活动,加了我的微信,还说回去会继续帮我们想歌。
跟大爷聊完天,往合唱团里面走了走,又意外的发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在上次活动采访时,我们就在紫竹院公园遇到了60岁的王阿姨,她一个人在亭子里练习拉手风琴,当时她很反感我们用摄像机拍到了她。第二次见面,阿姨明显热情了许多,她还记得我们上次在紫竹院的偶遇,我为她详细介绍了我们活动的情况,阿姨说她有一本《儿歌100首》,说不定有合适的歌,还约我周六上午在紫竹院我们上次相遇的戴月轩见。她不愿意参加有摄像机的活动,但她愿意帮我们找其他愿意参加的老人。
和王阿姨聊了好半天,她走后我转身就去搭讪了三位坐一排看海的阿姨,她们是老同学,五十多年没见面了,今天是她们的聚会。可能是我在跟王阿姨讲的时候她们也已经听得挺明白了,阿姨们很热心的一起帮我想童谣。71岁的马阿姨上来就直接想来了两首我没听过的歌。一首《缸里小鱼游啊游》(缸里小鱼游啊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一会儿沉,一会儿浮,好像快乐的小朋友,好像快乐的小朋友)。一首《下雨》(大雨下了哗啦啦,小雨下了滴滴答,哗啦啦,滴滴答,大雨小雨下)。马阿姨住在北六环,今天来北海公园聚会,没想到就被我给碰到了,奇妙的缘分啊。留了马阿姨的电话,帮三位阿姨照了一张合照,就分别了。
大合唱结束后,小合唱又开始了。十几位唱歌特别好听的阿姨凑到了一起,唱起了外国歌曲。她们从11:30唱到了13:00,为了不放过这一群阿姨资源,我饿着肚子等到了合唱结束,可惜阿姨们也饿了,大多急急忙忙回家去了。和剩下的几位阿姨聊了会儿,可能是因为刚唱完外国歌曲,她们一时也想不起来小时候唱的歌了。不过和阿姨们一起唱歌的过程还是很让人开心的,在白塔对面的小亭子里,和一群唱歌好听的阿姨一起唱歌,这种体验也是十分美妙的。
今天新认识了一位大爷和一位阿姨,偶遇了两位熟悉的面孔,听到了四首我从没听过的小童谣,是幸福的一天。
📝
文字 ✎ 林强
编辑 ✄ PonyBoy
🔁
👂
於聲聞處,自覺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