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唱堤边柳 秋色亦流连

earsplayer 演耳 2020-11-03

《秋柳》是一首让人觉得熟悉的歌,和那些貌似边缘的旋律和歌词比起来,我们就像与它似曾相识,以至于每次唱起时它都能带来最难解的情绪,为每一次的相遇、相识、别离披上它的颜色。

——题记


《秋柳》视频提供/Figurevideo


九月十八日的下午,寻谣团队再次来到位于良渚的随园嘉树社区,这次拜访的对象是一个“男团”。男团虽是一个时髦的词,但用在这个平均年龄80岁以上的组合却一点不为过,“老男孩”组合一直是寻谣团队想要采访的对象,在未去随园嘉树之前我们就已经听说他们的故事:四位在随园生活的爷爷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唱歌而走在一起,从随园舞台唱到央视节目,“老男孩”凭借年轻的心态和动听的歌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见面当天四位爷爷都打扮得整洁,精神矍铄,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对他们逐一“寻谣”。


谈到记忆中的童谣,84岁的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浙成老师说起他孩提时听过的《卖布谣》,那是在他小时候母亲给他唱过的歌,但汪老师只记得其中四句: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

卖布买米,有饭落肚。


每当他早上赖床时,曾是幼儿园老师的妈妈就唱起这首歌,多年后的他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创作出许多感情真切的作品。在汪老师的文学分享会中他常提到自己小时候是个“傻小子”,是文学滋养了他,可能就是这些小时候听到的歌谣,成为了日后他开启文学世界的一把钥匙。


其实在这之前,我们也有听其他老人唱过《卖布谣》,这首歌谣因其历史性而被传唱得广泛,除汪老师记忆中的这四句外,《卖布谣》后面的歌词还描述了这个以卖布营生的家庭的艰辛生活。


浙成爷爷/摄于随园嘉树


在汪老师的《卖布谣》之后,王竞爷爷也向我们唱了他小时候学会的歌,王爷爷是上海人,十八岁高中毕业后来到了杭州学医,曾担任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院长,因此他回想起来的“童谣”都是发源于上海的歌,许多歌都是当时和大家一起唱的,唱着唱着就这样记住了。第一首比较“特别”,王爷爷耐心地向我们介绍:“当年的上海处于“孤岛时期”,文人在亭子间生活,他们通过这首歌抒发了那种特殊的心情 ”。

 

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

多少的声音都跟着它起。
前门叫卖糖,后门叫买米。

……

只有卖报的呼声,比较有书卷气。

……

 

王爷爷还回忆了《三轮车上的小姐》和《禁烟歌》,每首歌都很有时代感,饱有旧上海的气息,他还提出让我们有机会去上海找找,那些老弄堂里兴许有我们想找的童谣。 


王竞爷爷/摄于随园嘉树

 

当我们询问梁文海爷爷时,他从衣服前的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这张纸上的歌大多是梁爷爷曾经在学校的音乐课堂上所学。纸上这些歌,除了《野玫瑰》其他虽然能唱出来但歌曲名都早已忘却,可一首首曾经课堂上传授的旋律再出现在今天时,对它熟悉的人都能从记忆深处捡拾出来,再轻轻地哼在嘴边。正当王竞爷爷说到小学三年级时老师还用《送别》的曲创作过班歌时,梁爷爷又想起了一首学生时代学过的歌《秋柳》:


想当日,绿茵茵,春光好,

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

风凄凄,雨凄凄,

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


粱文海爷爷《秋柳》手稿


“前面几句已经不记得了,你看这个就是我们小时候唱的歌,但这首歌的歌词可能不符合你们‘寻谣’团队的要求。”梁爷爷唱完后替我们担心了起来,但寻谣团队的年轻人无不被这首歌诗一般的语言给感动,我们把这些歌都记录下来,迫切地希望这些亲眼亲耳证实的真实能留得更久。


粱文海爷爷/摄于随园嘉树


最后是汪德钟爷爷,汪爷爷已经九十六岁了,他是“老男孩”中最年长的一位,毕业于中央大学(重庆),曾在福建工作了六十余年,退休后才来到杭州的随园嘉树生活。在不少网上的文字报道中,汪爷爷是很有生活情趣的人,爱好广泛——斯诺克、油画、跳舞等等都不在话下,还在随园的某年圣诞晚会中打扮成圣诞老人,为大家派发礼物。


汪老说他小时候学到的歌也多是在学校中学得,抗日战争前后汪老分别在上海和重庆学习,他坦言印象最深刻的歌还是抗日主题的,比如流亡三部曲这类歌,学校也会放左联时代进步影片中的歌曲。讲到动情处时,汪爷爷还唱起了《嘉陵江上》和《教我如何不想她》,当那个夹带着岁月的声音出来的时候,笔者已经被打动了,直到汪爷爷笑着用手拍了拍我的胳膊,我才回过神,从那些历史的影像片段中抽离出来,脑海里的背景是那时的土地和那时的中国,前面站着那时少年的身影......


汪德钟爷爷/摄于随园嘉树


惊喜与收获很多,我们和四位老人在一个小花园中合照完便与他们一一道别,虽然这个下午相处交流的时间并不十分长,可是“老男孩”带给我们的所有“资料”都非常宝贵,每个人、每首歌、每个故事都熠熠生辉,都是一种“生命”的书写。


寻谣团队与“老男孩”的合照/摄于随园嘉树

左起分别为本文作者vv、王竞爷爷、汪浙成爷爷、汪德钟爷爷,梁文海爷爷、熊熊作业、PonyBoy



回到工作室后我们开始再把一段段录音做整理,那天的不少歌在网上都有更齐全的背景和资料,它们足以被称之为经典,但依惯例当我们在面对这些经典的音乐时,我们通常是收录为资料但不考虑置于现场演绎,它们曾经流行过,在当下也被保存完好,除非它还有被童谣现场激发的必要性......


回放录音时,大家都为梁爷爷唱的其中一首歌所吸引,词应景,曲也动人,顺着“想当日绿茵茵春光好,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去寻找,一首经典的学堂乐歌——《秋柳》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上世纪初,清末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日本留学归来的有志之士也受日本学校唱歌的启发,为乐曲创作提供了方法,许多音乐都是采用了“选曲填词”的创作手段,旋律从西方宗教音乐和日本歌曲集中选择,词再经国人填写[1]


《秋柳》的创作方式也是如此,它的旋律来自于著名的赞美诗《In the sweet by and by》,Joseph P. Webster在1867年的秋天创作了这首曲子[2]。可是这样的旋律是如何漂洋过海来到这片土地,又是为什么首次出现于丰子恺编的《中文名歌五十首》(1929开明书店印行),我们目前都无从得知。


《秋柳》作曲家Joseph P. Webster


同样待考证的还有它的词作者,许多资料显示《秋柳》的词是李叔同所填,寻谣团队的认识最开始也是如此,甚至怀抱着一份欣喜与大家分享它的“来历”,但这却是个美丽的错误。


在后来的资料收集中我们发现,据钱仁康先生的研究,陈啸空(1904-1953)才是《秋柳》的词作者[3],陈啸空曾就读于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师从刘质平和丰子恺,因此陈即李叔同的再传弟子,他的乐风受“学堂乐歌”影响很深[4],而且在缪天瑞所编的《中国名曲一百首》(1936年三民图书公司印行)中标明《秋柳》的词作者是陈啸空。可究竟谁才是词作者,这篇文章也难以下个定论,《秋柳》的故事还需要慢慢解开,但这首典型的学堂乐歌却搅起了我们内心的波澜。


《中文名歌五十曲》书影


我们希望有这样一首歌能在第四回的现场被唱起,是经典却没有被经典化,虽美但仍可添色,《秋柳》应该是这样一首歌。我们将找到的资料发给爷爷,并邀请他来参与第四回的童谣现场,同时又怀揣着一份担心,不知道爷爷的身体是否能适应这么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在等待回复的这段时间里,寻谣团队的这颗心也在悬着。


“爷爷说十月四日我们可以在随园见面。”这个消息的到来让我们之前的想法又有了实现的可能,但爷爷没法在五日直接参与活动现场,因此我们带了贝壳和Apple两位小朋友去随园向爷爷学歌,打算在五号当天,就让她们教大家一起唱这首歌。


粱爷爷教贝壳(左)和Apple(右)唱《秋柳》


十月四号的下午,天色一如上次去随园般好,除了小河和两位小朋友,第四回的寻谣嘉宾莫西子诗也和我们一起前往随园学歌。又见到梁爷爷,那天他的打扮依然精神,在他前面的玻璃桌上也放着一张纸,上面抄写着完整的歌词,还有我们和他说的歌曲背景,最开始的排练在室外的一块歇息处,当琴拉起来,歌声出来时,树叶作响,风也至。秋天的风把我们“吹”进室内,为了更好的学歌和录制,我们重新选择在随园的一间教室里排练学习,所有人都开始学这首歌,《秋柳》从梁爷爷的中学音乐课堂来到了那天下午的教室里,小河和莫西子诗弹奏着,贝壳和Apple认真地唱,梁爷爷用他清亮的声音诵读,整个下午的时间都属于《秋柳》。


梁爷爷说当时学《秋柳》的时候,他就和贝壳和Apple那么大。1945年,那时11岁的他就读于金陵大学附属中学,这首在音乐课上老师教的歌被他深深记得,当年的音乐教材上面有许多优美的歌,还会教简单的乐理知识、识五线谱,他对音乐的爱好就这样悄然养成了,50年代开始一直参加浙大教工合唱团。18岁南京大学毕业后,梁爷爷就被分配到了浙江大学,任数学系的助教。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偌大的阶梯教室,当年没有麦克风,教学设备也不如现在这么多媒体化,只能一边讲一边板书,这么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也练就了一副“好嗓子”。



讲起现在小孩接触的音乐,梁爷爷感到有些可惜,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已经缺失了对美的感受,和曾经梁爷爷在学校里学的相比,如今的教育更加功利化,“美”的教育和传播在教学的内容里实在罕见,但他相信这个问题既然被意识到,甚至有许多人为之做出行动和改变,未来将会越来越好。临采访结束前,梁爷爷还提醒我们可以多鼓励两位小朋友,让她们的声音再放大一些,下午的学习里多少还表现得有点拘束。


第四回的童谣现场在良渚遗址公园举行,这天杭州的天气较阴,灰白色的云一片片盖在天空。唱到《秋柳》时,雨恰好落了下来,雨点打在良渚的草木上,遗址公园里的声音都被浸染,仿佛这首歌也得到了某种回应。



听众和乐手准备就绪后,莫角书院里传出《秋柳》的歌声,这是杭州站里唯一一回室内现场,贝壳、Apple和一位刚加入不久就学会《秋柳》的女孩乐乐站在乐手和听友的中间,她们稚嫩的声音唱起“堤边柳 到秋天 叶乱飘”,秋色化开,歌词里的意象妆点了书院,一场相遇偶然地又在秋天发生,贝壳用小提琴拉的旋律把起伏的思绪抚平,展开后的是今天的风景。再一遍“风凄凄 雨凄凄”,莫西子诗和小河敞开心扉地唱,当秋意聚拢,才发觉《秋柳》带着我们多为秋天刻上了一轮回路。


左起:乐乐、Apple、贝壳


在现场结束之后,我把当日拍的视频给梁爷爷发去,脑海里浮现出这两句话。


十月四日下午,梁爷爷对我们讲到:

“我想呀,小孩子会不会唱不出这种悲凉的情绪,因为这个词表现得有点萧条的感觉,感慨美好的东西走得比较快……”


小河排练完对着贝壳和Apple说:

“等我和莫西叔叔以后老了,坐在轮椅上,你们推着我们,我们再一起唱《秋柳》,好不好。”



参考资料:

1.林翠玉:《第187首來到美地In the Sweet By and By》,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2011.05號,总404期

2.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陈净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中华书局,2007

4.梁茂春:《陈啸空音乐创作刍论——“春蜂”乐会创作研究之一》.歌唱艺术,2008年1月第1期


《秋柳》

词:李叔同(一说陈啸空)

曲:Joseph P. Webster

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

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

想当日,绿荫荫,春光好,

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

风凄凄,雨凄凄,

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

眼前景,已全非。

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


童谣老人:梁文海爷爷(85岁)

采集人:寻谣计划团队

领唱:Apple、贝壳、乐乐、莫西子诗

乐手:中阮/小河、吉他/莫西子诗、手风琴/熊熊作业、Double Bass/天佑、钢片琴/金麟、鼓手/刘铁源、黑管/周祺炜、长号/饶菲

合唱鲍秀秀、朱史虹、罗锦铭、胡庆辉、王蕾、风子、舒浩伦、乐蓓、丹尼、崔效瑜、笛子、林志玲、Cathy、郑贵媛、朱利斌、王佳鹏、付咪、潘俐、李梦良、博乐、江子熙、曾林、孙佳琪、郭阳、邓鑫、华江、萨玛、薛兆蕾、陈江河、丰子


录音地点:杭州良渚遗址公园·莫角书院

录音时间:2019年10月5日



【点击图片观看往期推送】

现场回顾

分享会回顾




「寻谣计划」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对老童谣进行挖掘与新编的音乐计划,由音乐人小河发起,演耳文化主办。找到即将消逝的它们,听见那些质朴的诗意与美。



 设计、文字 〠 vv 

 摄影 ☻ PonyBoy 

 编辑 ✄ 旷四旬、PonyBoy 


  演耳  

於聲聞處   自覺覺他


  联系我们  

press@earsplayer.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