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吴晓波:中国制造的未来,核心在于理解产品丨中国制造大讲堂第二期
中制智库
11 May 2020
中制智库
文:吴晓波
编辑:36氪丨文华、黄晓敏
【导语】近年中国制造业的变化有哪些?中国制造未来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东南亚国家会不会分掉中国未来“世界工厂”的蛋糕?通过第二期中国制造大讲堂,看财经作家吴晓波对制造业有哪些深刻体会。
本文字数 | 3050字
阅读时间 | 10分钟
5月6日,由中制智库、新浪财经、工信部华信研究院联合出品的“美好制造”中国制造大讲堂第二期《“世界工厂”保卫战》重磅上线,讯飞听见和小鱼易连提供网络直播产品支持。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新望博士担纲主持,与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屈贤明和财经作家、890新商学、蓝狮子出版创始人吴晓波实时在线探讨,新浪财经源发,36氪、凤凰财经、搜狐财经等多家媒体平台联播,累计收看总人次达180万。本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略有删减。
吴晓波:财经作家、890新商学、蓝狮子出版创始人
制造业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到今天的一个基本盘,制造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走到今天最重要的一个因素。1978年到1998年这20年轻工业不断发展,1998年以后外向型经济和重工业城市化经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提下。我们一些重要的制造业处于领先地位,另外中国也出现了很多大型的、超大型的制造业企业,比如一些建筑企业、家电企业、服装企业等等,这些企业在全球都很难找到对标物,基本处在全球第一位或者第二位的序列。
第一次是1998年。那时中国彩电行业,国产彩电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外资彩电了。那时候我去中国最大的彩电企业在四川绵阳叫长虹,长虹彩电厂,当时的董事长叫倪润峰。倪总带我到两台彩电面前,一台是长虹的,一台是日本的,他告诉我,长虹彩电的生命线是,在性能相同的情况下,价格仅仅为日本彩电价格的1/3。这说明,在将近20年前,中国内需市场的发展、中国制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成本优势。
第二次是2002年,我在一家做防风打火机的公司做调研工作,当时的老板那会才20多岁,他把两个打火机拍在桌子上,一只是温州的打火机,另一只是日本产的打火机。他把其中一只打火机的零件全部拆下来,每个零件跟我们算账,说这个2分钱,那个1毛钱,算到最后告诉我说日本的打火机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金一只,我这个温州打火机是卖1块钱人民币一只。那个时候温州当时有三千多家大大小小的打火机企业,通过极致的价格优势和规模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
第三次是2015年,我去一家中国的卫浴公司做调研,他们跟我讲,中国的马桶和日本的马桶盖起码有两个地方是不一样的。第一,日本的卫生间是干湿分离的,而中国大多数卫生间是干湿不分离,如此一来,销量好的中国制造马桶盖要有一点跟日本不一样,它的防漏电保护系统要更强;第二,日本的水是“软水”,是可以直接喝的,而中国的水是“硬水”,如此一来,中国马桶盖的疏水管道系统要防止塑料管道硬化,所以要加一个很小的电机,电机加了以后能够让出水更流畅一点。中国马桶盖和日本马桶盖出水系统会不一样,防漏电部分会有不一样,他给我讲了很多这样的事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中国制造的未来其实最最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美国人或日本人的工厂撤不撤回去,关键还在于中国的制造业怎么理解自己的产品。从2015年我写的马桶盖文章到去年年底,四年多时间,中国的电子马桶盖行业的销售额增长超过了400%,但这个行业里面并没有爆发价格战,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1998、1999年,那一定会打价格战,马桶盖直接两千块打到五百块。但是今天在中国市场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今天买得起马桶盖的人只占3%,他们会研究产品,所以那些愿意为美好生活消费者买单的前提是他们知道什么叫美好生活。
近年中国制造业四大变化
第一,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比如尚品宅配,不需要到你家来,就能够定制好你喜欢的家居,整个交付在线化和生产柔性化都已经完成了。另外,特别明显的是在这次疫情中,中国的互联网营销平台软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企业能够提供以服务和交互为主的制造业解决方案。中国不需要把工厂搬到国外去,只要把软件系统搬过去,便有机会向全球市场输出工业化制造模型。
第二,内需市场出现了新国货运动。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愿意购买具有本国特色的国货,比如去年的故宫周边产品,收益十分可观。
第三,中国出口不再依靠成本和规模优势,而形成自己的品牌能力和工业设计能力。当我们形成了品牌能力的时候,西方国家在工厂和生产线领域再想对我们进行制裁,危害力就会减弱很多,就像微笑曲线所体现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只具备底层制造能力,但在今天,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品牌能力都在不断增强,并且慢慢形成自己的新兴创业精神。
第四,在生产线的中间件部分机床部分,中国对国际公司的替代能力也在逐渐增加。我有一次到一家深交所中小板创业公司,老板跟我说他们的焊接机今天还只能是日本和德国的,中国还生产不出来。但是集成电路板那个机器已经是中国深圳生产的了。
无论是在未来会怎样,疫情结束以后,中国制造会遭到来自欧美国家的多大冲击,最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每一个细分领域里边,我们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比如芯片领域。
今年二三月份,在全球经济都受到疫情影响的时候,劳动密集型的领域里边,大规模的中小企业倒闭,但有些地方的工厂订单不降反升,原因是在危机情况下,地区产业的配套能力和集群化能力体现出了核心竞争能力。
这一两年海外有关于中国制造的负面言论,但是我觉得任何一个新闻,任何一个危机,对中国制造业形成巨大冲击的时候,我们还是要站在比较宽的时间尺度,一个更有纵深感的空间里来研究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我仍然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具有庞大的熟练的产业工人集群,产业配套能也具有很大的控制力。另外,从中央政府到各省市政府,都意识到制造业对一个区域的产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在看到很大危机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制造具有很辽阔的前景。
问答环节
@36氪网友:在中国人力成本逐渐提高的形势下,东南亚国家会不会来分享未来世界工厂的蛋糕?
现在的中国稍微中型以上企业用工人数下降,但对蓝领工人素质要求大规模提升,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比的并不是人的数量问题,而是人的素质问题。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中国多两所北大清华没多大区别,但多两所蓝翔技校区别就大了。所以问题并不在于我们缺少一百万、两百万工人,而是缺少十几、二十万有素质的高级蓝领工人。
新望:我最近看关于德国制造业的书,德国制造业小时工资全世界最高,但是德国产品的单位成本又是全世界最低的。
吴晓波:我们是有优势的。2018年我考察去了几家德国奔驰工厂,他们一线蓝领平均年龄39岁,后来我到美的、格力去调研,他们平均年龄是29岁。这方面其实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最终拼的可能就是五百万蓝领工人,他们决定了中国制造业的能力。
中国高精尖蓝领工程职业教育,德国是从机床开始,我们是分块学的,一块一块的,同样学三年以来出来的技术能力差别特别大,职业教育规范上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现在蓝领要求很高,机电各方面都要掌握基本能力,我们还是条块模型。说明国家职业教育培训标准方面需要向德国看齐,德国非常好。
@新望:作为一个长期的研究中国企业发展和历史的财经作家,您对制造业有什么体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新回到了制造这个领域里面,中国人在制造业领域的表现能够体现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审美和中国人对器物的理解。包括现在的新技术能力,对中国制造的精细化变革和中国在全球制造能力的把控,一定是中国未来国运之所在,这是长期所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
而且中国跟别的国家相比,我们很大的一个好处是,中国的内需市场非常磅礴,我们有十多亿人口的内需规模人口,中国1940年代到1980年代的内需已经没有办法满足了,所以我觉得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中国必须要在未来的中国制造和智能制造领域,下更大的工夫,如果制造业垮掉,中国真的就垮掉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