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用社群卖书2天冲上当当「榜一」,这波“玩弄人性”的套路有多野?
接下来,我就在这个社群卧底了两周多,终于扒出了他们的运营套路......官宣了 10 天不到,就有千人扫码进群。
不到 48 小时,在群里卖的书就被他们上了当当的周榜第一,而且还很快就断货了。
群主还推了一个 99 元的押金群,两天就转化了 300 人,提前封群了,转化率接近 30 %。
01 引流:私域精准引流
根据他们的说法,像这样的 1 元群总共有 5 个,每个群大概有 200+ 人左右。也就是说,在不到 10 天的时间,他们就号召了 1000+ 精准用户入群。 虽然用「朋友圈引流」已经是比较常规的手法了,但是,他们在细节上的一些执行还是可圈可点的。
1)从朋友圈引流:效果导向
为什么他们能快速找到这么多精准用户,并沉淀进群里呢? 因为,早在 3、4 年前,这一批读书 KOL 就开始重视「私域流量」的积累。 他们会通过做免费社群、免费分享的方式,把一群大量对读书写作感兴趣的精准用户,沉淀到自己的朋友圈、社群。(我就是在 3、4 年前,这样被沉淀进去的) 比如,我朋友圈里的这个读书 KOL ,她就有多个微信号,专门用来加粉丝,听说有几个号都已经加满了(5k 人)。 她平时还会认真经营朋友圈,经常发一些学员变现成功的聊天记录什么的;虽然知道不一定都是真的,但还是看得人相当心动。 2)文案:增强下单动力
在宣发社群的朋友圈上,多以用户的「真实故事」为主。 不仅提高了内容可信度,还进一步强调了社群的服务价值;又通过 1 元的低定价,降低了用户付费的门槛,增强下单动力。
而且,他们还刻意淡化了后续可能的付费(53.9 元的书,99 元押金群),而是强调“远超 1 元的收获”和要共读的书的价值。
3)产品设置:1 元即可进群
为什么定价是 1 元而不是免费,免费的群岂不是可以引流更多人? 一方面,对于免费占的便宜,用户很容易加完就忘,根本不查看群消息,产品的信息根本没机会「触达用户」。 因为花了钱,用户才会更加重视这个群,运营们的触达才会更有效。 另一方面,设置 1 元的进群门槛,还可以对用户进行「初步的筛选」。 引流不仅要看数量,还要看质量,否则社群人数再多也只是“表面繁荣”;如果某个用户连 1 元都不愿意付,就更不可能在进群后,继续被转化了。 02 培育:渗透用户心智,增强黏性
把用户引进群后,他们没有直接开始做转化。因为那样做,可能就会有不少人觉得在“付费看广告”,对社群的好感度下降,有的用户甚至可能直接退群。 所以,他们采取的措施是:先用一些“甜头”把用户留下,培育他们对于社群的「信任」和「好感度」,为后面的转化做好准备。 1)嘉宾分享:建立信任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 社群里的用户转化是以「信任关系」为基础推进的。用户对你越信任,就越容易被转化。 所以,在进群之后,他们并没有马上开始卖书,而是先官宣了嘉宾分享,嘉宾分享的目的就是「建立信任」。 从 6 月 27 日开始至今,他们已经组织了 5 场「嘉宾分享」,基本上平均每 2 天就有 1 场。 而且分享嘉宾的顺序也很有意思:先是「往期学员分享」,然后是「作者本人分享」,最后是作者的朋友(行业大咖)分享。 ① 第一阶段:学员分享,“暗示”老师的专业性
明面上,学员分享的是「写作变现之路」。但其实暗藏玄机。 看多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些故事都有「套路」: 一开始我很菜,但是遇到了老师(作者), ta 的指导改变了我,让我通过写作“逆袭”,赚到了很多稿费。 而且,在分享中,大部分人还会给自己的故事,塑造一个「人设」以及完整的「故事线」: 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大妈,对互联网一窍不通,却靠读书赚到了钱,实现“逆袭”。
② 第二阶段:作者本人分享
为什么要把「作者分享」放在第二阶段呢? 因为,在听了「往期学员分享」后,用户的心理防线会有所降低,这时候作者再出场分享,大家对 ta 的接受度高一些。 同时,你会发现,作者的分享并不是分享干货,重申自己的「专业性」;而是以「一封长信」的形式,分享自己做共读群的「情怀」和「初衷」。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通过「往期学员分享」,作者在专业上的权威已经得到了认证。 这时候,作者用一封长信打感情牌,更容易和用户产生情感链接,增强用户黏性。这样一来,用户就很可能成为作者的粉丝。 一旦培养出了忠诚度,成为「粉丝」,用户就很可能愿意反复付费(参考追星)。 可以说,作者选择这样的分享内容,其实是为了能长期地转化用户。 ③ 第三阶段:「大佬」分享
在第三阶段,作者还邀请了他读书圈里的朋友来做分享,他的朋友都是「读书写作圈」里比较有名的 KOL。 一方面,这些大佬会给用户分享一些干货,让用户感受到社群服务的价值,提高对「共读群」的好感度。 另一方面,他们的出现,也是给作者提供的「强背书」,可以巩固用户对于作者能力的信任。 毕竟,一般大佬只和大佬玩2)用福利做“钩子”:提高用户分享主动性
在每次「嘉宾分享」结束后,管理员还会组织大家发“百字感想”: 03 转化:层层套路,“先礼后兵”
这个社群一共有「两次转化」,第一次是卖书,价格 53.9 元;第二次则是卖 99 元的「押金课」,只要你按要求完成作业,就可以全额退款(作业很多)。 它的效果有多好呢? 第一次转化(卖书),不到 5 小时,群内转化率就达到了 20%,还让这本书在 48 小时内冲上了当当的新书热卖榜 No.1 ! 而且,这本书在当当很快就卖断货了…… 第二次转化,从 1000+人里,转化了 300 人进押金群,不仅名额全满,而且还提前结束招募了……这转化率也在 20%以上了,真的很高。 讲真,他们的转化套路真的很野,甚至野到让人有些不适了。
1)第一次转化:群内带氛围 + 营造紧迫感
我们先来一起看看第一次转化: ① 价值感转化:买书后,能提高此群的服务价值
据我观察,运营每次发布转化文案的「时间段」和「频次」都很规律。 基本上都是一天 3-4 次,时间段基本集中在 10 点(上班),下午 1 点半(午休),晚上 6 点(下班),和晚上 9 点左右(睡前)。 ② 引导晒单:攀比到货时间
在宣发之间的空档,他们也了很多有效的“互动”来促进转化。 比如,在运营人员的刻意引导下,大家突然开始“攀比”到货时间,其实这就是在变相地激励用户晒单。 而通过攀比用户到货时间,可以进一步营造群内的下单氛围,利用人们「损失厌恶」(避免自己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的心理,刺激用户尽快下单。 毕竟,如果等共读开始,大家都买了书就自己没买,真耽误了共读的进度怎么办? ③ 登门槛效应:为第二次转化做准备
大家知道「登门槛效应」吗? 它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再简单点来说,就是“先得寸再进尺”。 他们是怎样利用这个效应的呢? 第一步,用 1 元群“引人入坑”。这个门槛比较低,用户很容易就答应了。 第二步,等你进了群,他们会用话术来暗示用户,买了书就能在这个 1 元群享受更多的免费服务: 2)第二次转化:营造紧迫感 + 假装泄密/赔本
在转化押金群的时候,他们不仅沿用了卖书时的各种套路,比如用价值感转化、引导晒单、有节奏的发布文案等等,还发挥了精湛的“演技”: ① 倒数封群名额:营造紧迫感
押金群报名的最后一天,作者在群里透露:仅剩余 29 个名额,无论是否招满,最后都会“封群”。 之后,每少 1 个名额,管理员都会播报,不断地「暗示」用户课程的火爆程度,再不购买就没机会了。 他们这么做,是在刻意地营造购买时的「紧迫感」。 ② “泄密”聊天记录:暗示赔本给大家服务
除了通过倒数来营造紧迫感,他们中途还来了一次“泄密”。 可能是因为这个群里的“托儿”都有写作基础,搞起这种给转化带节奏的“剧本创作”来,也比较刺激。 在押金群报名截止前,一位之前做过嘉宾分享的「往期学员」,“冒着被老师(作者)责骂的风险”,偷发了工作群里的聊天记录。 04 结语
扒完这些,我不得不感叹一句,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 ta 们的套路了…… 讲真,虽然靠着这些手段,短时间内是能把书卖得很好;但是,这种做法总归是对自己公信力的一种消耗。 比如我,再扒完套路之后,就生无可恋的退群了,还顺手删掉了我加的那个 KOL。 我们可以将 ta 作为一个「优秀的私域案例」,学习一下运营节奏、产品设置;但是,建议大家不要学习 ta 们的过度宣传和“先礼后兵”。
你怎么看这波操作?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