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艺术家罗布 ▎楠竹上的喜马拉雅艺术
罗布,竹刻艺术家 2004年开始从事竹刻艺术,主要雕刻佛教题材,从汉传佛教到藏传佛教到南传佛教,尝试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佛菩萨造像类型。他的竹刻作品曾在德国汉堡Markk博物馆展出。
夏鲁寺五方佛系列,临摹自14世纪夏鲁寺的壁画,耗时两年完成。
金刚舞女,临摹自托林寺
莲花系列
云与火系列
以佛手为灵感的香插
辞职自学竹刻
罗布出生于一个西医世家,但他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大学他虽然学的是通讯专业,但一直在课余时间自学国画和篆刻。成为通讯工程师的那些年,他仍旧没有忘记自己的爱好,在妻子的鼓励之下,他决定重新拿起刻刀,刻章料、刻木头、刻竹子。
尝试了一圈下来,罗布还是喜欢刻竹。竹子的纵向纤维肌理,和石头、木头都不一样。竹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与潇洒,雅量地隐忍、深情地恣肆、不屈地长青、虚心地退让,这些传统人文气息,令他着迷。
罗布在日本寺院抄写心经赠予日本僧人
罗布日常刻竹
刚开始学习竹刻时,他非常想去浙江嘉定,向传统的竹刻手艺人学习,但是那时资讯不发达,找不到合适的老师,罗布只好买来一些明清竹刻大家和收藏家写的书自学。
2007年,罗布觉得工作耽误了他刻竹,毅然选择了辞职,开始在家潜心学习刻竹。
“自学时几乎找不到人交流,方向的把控难免偏弱,但是也养成了按照传统认真处理雕刻竹材的习惯,直到现在,除了打孔借助到机器,连小竹块简单的外形都是通过手工锯出,效率非常低,但也令我体会到先辈对竹刻倾注的情感和手工的温度。”
亲自寻竹,竹如挚友
罗布亲自砍竹
罗布之前刻竹所用的竹材,都是在市场买或朋友送的,但因为不是专门为刻竹准备的,存在砍伐时间不对、砍伐后没有及时正确处理等问题,在后期都会为竹刻带来难度。所以罗布希望能够亲手伐竹、亲自处理,这样后期刻竹会更好。
寻找合适的竹材是个漫长的过程,浙江路途太远,贵州竹材易裂。罗布走遍了四川所有产楠竹的地方,最后在成都附近的平乐古镇,找到了心仪的楠竹林。
亲自将竹锯成短截
“每年的冬至到小寒期间我都会来伐竹,秋收冬藏,这是竹子养分最充足的时候,此间砍伐的竹子竹胎肥厚,也相对不易裂。砍下的竹子需要就地锯短,然后搭上土灶放入石灰水中煮,竹子脱脂后不易被虫蛀。
前期处理虽然辛苦,但每一块竹材都是自己处理并妥善保管的,我了解它们,就像了解好友一样。”
亲自清洗竹
放入石灰水煮为竹脱脂
下刀如笔,竹上刻唐卡
罗布是一名佛教徒,除了涉猎传统国画山水题材,他的大部分竹刻作品以佛像为主,其中藏传佛教的美术风格包括克什米尔风格的娇俏灵动、帕拉风格的方正质朴、江孜风格的典雅沉稳、夏鲁风格、以及流传在敦煌、汉地、日本、东南亚的不同风格,他都尝试过,在此间深切地感受到佛教美术风格的独到之美。
夏鲁寺五方佛系列,临摹自14世纪夏鲁寺的壁画
他说:“ 这十几年,以刀代笔,以竹代纸,实际上是在竹子上刻唐卡。我刻竹的方式与传统的留青竹刻有很多差异,虽然也会表现佛像及衣纹的明暗,更多是注重线条。
我喜欢藏传佛教美术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风格,他们和现今流行的标准样式不同,每一种风格都代表了当时的技艺和审美追求,但在表象之后,还能观察到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僧人、工匠对信仰的热情和对艺术的不同理解。因此我临摹了许多早期经典样式的壁画,把它们在竹子上用刻刀表现出来,这是我对历史的致敬。”
阿基寺护法,临摹自拉达克阿基寺11世纪壁画
相由心生
罗布不仅把竹刻当成事业,同时也是自我的修行。他希望能通过竹刻看破佛教诸多有相和本体无相的内涵。每种风格所关联的精气神是他雕刻的首要因素,它们既有可见的外在形式(有相),同时蕴含着另一种无相。
三年前,罗布以十一世纪扎塘寺壁画为原型,雕刻了文殊与弥勒菩萨辩经图,同时也为一位僧人绘制了大型壁画作供养。壁画耗时三年完成,主尊是文殊与弥勒菩萨辩经图,在壁画周围绘制了甘孜州这座小寺院的景色。
罗布以十一世纪扎塘寺壁画为原型,绘制大型壁画
以十一世纪扎塘寺壁画为原型,雕刻文殊与弥勒菩萨辩经图
“竹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本质上和泥塑、金铜佛像、绘画等表现方式没有区别,刀行竹上,以无厚入有间,规律的掌握是必须的,技艺的精进靠时间积累。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工匠本人以怎样的发心和心态来表现佛像。
所谓眼中所见,皆心中所想,我们笔下和刀下的佛像,也投射出工匠的内心世界。在雕刻佛像时,我希望自己是忘我、无我的。”
寺院,无尽的滋养
罗布认为想要做出干净未染尘的作品,需要下许多笨功夫,需要在时间的沉淀中停下来思考。他耗时最长的一尊佛像用了2年7个月才刻完,这尊金刚像临摹自贡嘎多吉丹寺的大威德金刚,是青孜大师亲手所绘,洋洋洒洒气势浩荡,他在刻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停下来思考。
这或许是一种交流与对话,是于此之间的深层连接。这尊金刚像供养给了大昭寺。他与寺庙的缘分冥冥之中被相互牵引着。
圆觉经十二菩萨之三,来自贡嘎曲德寺青孜大师亲绘大威德金刚。耗时最长的竹刻作品,供养于大昭寺。
让他记忆尤新的是他与妻子去拉达克地区阿基寺的旅程,他雕刻了阿基寺壁画上的一尊小佛像,并供养给了阿基寺。
“管理阿基寺的僧人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佛像表现形式,他郑重地打开了杜康大殿深处的供养五方佛的小殿门,把这尊小小的竹刻佛像供养起来。那一刻,我感受到许多业力与缘分的牵引。后来我们一再重返阿基寺,寺院就像一座宝库,给了我们无尽的滋养。”
阿基寺克什米尔风格
供养于阿基寺的竹刻作品
佛像之外,罗布经常会雕刻一些妻子设计的小物件,诸如茶荷、香插、项坠、车挂等等,会用到莲花、祥云等元素,样式十分精美,他的一些作品曾在德国汉堡Markk博物馆展出,深受人们的赞叹。在未来他希望能刻一些大型作品,并在国内做一些展览,让更多人了解竹刻艺术。
云系列
莲花吊坠
初探秘境,为牧人教授技艺
2020年,受三江源环境保护协会的邀请,罗布以志愿者老师的身份第一次来到玉树那索尼村,为当地牧人做了为期十天的木雕手工艺培训,这次经历让他感触颇深。
“我主要在竹刻技艺中精进,不轻易刻木头。但听说牧民需要手艺培训时,我非常被打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和众多牧人、专家老师多年来在江源大地为保护环境和传统文化付出了很多,如果我能为牧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我的福气。
那索尼完全是香格里拉秘境,天地和人心都如此纯净,牧民对陌生人的友善、对老师的尊敬,令我无比感动。”
罗布老师给牧人教授木雕
牧人制作的木雕作品
罗布老师的木雕作品
在罗布的指导之下,那索尼的牧人在雕刻技艺方面进步很快,10天的培训就有很大改观。
“牧人心灵纯粹,对手艺充满热情,日后多加练习,一定会做出非常有力量的作品。他们如果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开拓视野再回归家乡一定能通过手艺传承民族文化。”
“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
千年灵鹿吊坠
点击图片可进入小程序了解
▼
往期文章
可点击图片阅读
▼
隐藏在旧土房中的无价之宝,千岁阿基寺。
德国《喜马拉雅的宝藏》展,千年阿基寺壁画。
拉达克帕拉风格寺院初探 。
“万湖”牧人禅,与野牦牛相伴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