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喜玛拉雅的绿松石王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R阿热藏餐 Author 阿热藏餐
以绿松石点缀土地的荒芜以热情充盈生活的贫乏这里是喜马拉雅最爱绿松石的王国拉达克
绿松石是一种很古老的宝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被人用作装饰。在藏文化中,绿松石不仅作为首饰,在很多法器、护身符、灵塔上也有镶嵌。拉达克文化与藏文化血脉相连,作为崇拜绿松石的民族之一,拉达克可谓是世界屋脊上最喜爱和崇拜绿松石的民族。
藏文化中的护魂石
藏族人认为人的生命极不稳定,而人的灵魂却是不灭的,灵魂最初在苯教中被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为“དབུགས”,意为“气”,第二为“སྲོག”,意味“精神”或“精力”,第三个则是“བླ”,即灵魂。故在藏区,有一种现象被称为“བླ་ཐོར་པ།”或“བླ་ཐོར་སྲོག་ཆད།”,意为“丢魂儿”,而古老又有趣的观念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也可以寄存在某些物品之上,例如བླ་རྡོ།魂石、བླ་རི།魂山、བླ་མཚོ།魂湖、བླ་བྱ།魂鸟、བླ་ཤིང་།魂树等。
对于丢失灵魂的人,如果灵魂久久不回来,他们或许会因为昏昏沉沉而死去,故丢魂的人需要被召集灵魂,而绿松石因其高贵稀有等特性,便自然地充当了寄魂物的角色。藏族人的招魂仪式很简单也很复杂,除了念经还需用酥油做成一只小羊,让它在漂在水上,等仪式完成后给被招魂者一颗安魂石——绿松石(གཡུ)。
在史诗格萨尔《霍岭战争》中关于绿松石有这样的叙述:当戎察捐躯的噩耗传到下岭之后,幼年丧父的奔巴王子扎拉泽加第一次见到叔叔格萨尔王时,将自己镶着绿松石的耳饰摘下来,在上端系上一条白哈达后献到了大王面前,大王感伤落泪将一枚名叫“宝石耀威”的松石项珠,放在他献上的耳饰上面,一齐赐还给他,以示安慰。这种互相送绿松石的做法也可以被看作是护魂石的原因。
故在藏文化中绿松石除了作为饰品,它更具有稳固灵魂,使佩戴者不被鬼魂精怪骚扰或影响并能保持精力充沛的力量。不过作为安魂石的绿松石需要在寺院僧人开光且经过特殊的仪轨后才能称为安魂石,而接受了宗教洗礼的绿松石便成为了保护灵魂的寄护之地,换言之绿松石在藏文化中是一种神圣的装饰品。
最爱绿松石的民族
作为世界屋脊最崇拜绿松石的民族之一,拉达克传统女士头饰——“Perak”便是他们对绿松石喜爱之情最直接的表达。一套完整的Perak的头饰约有一米长,重量在3至8公斤之间,用染色的棕黑皮革制成,皮革上衬着红色毛毡,毛毡上缝制着三道、五道、七道或九道绿松石,绿松石串的数量由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家境而定,故只有家境富裕且社会地位高的女性才能佩戴九道绿松石的Perak。
Perak前尖可延伸到额头及双耳,正面看就像一条镶嵌着绿松石的眼镜蛇,而绿松石在拉达克宗教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故Perak在拉达克人们心中会像护卫般庇佑着佩戴者。
拉达克女孩从成年后即可佩戴Perak,但未婚女子的头饰相对简单,只使用珊瑚或珍珠等点缀,而点缀有绿松石的Perak是已婚女子最珍贵的配饰,个别Perak的毛毡左边还会装饰七到十排的珊瑚,甚至可以以金嘎乌和银子作为装饰。
制作一套完整的Perak需使用很多珍贵的宝石,普通人很难承受,故在拉达克Perak除了作为一种头饰,更会被作为传家宝由母亲到女儿代代相传,若家中无女可传给家族的长媳。
以鲜花为冠的雅利安人后裔
在拉达克地区中印边境内,还生活着一个无论相貌还是文化都极具异域风情的古老民族——布罗克巴(Brokpa),相传他们是亚历山大东征时留下来的雅利安人后裔。目前拉达克境内的布罗克巴人不到四千人,虽然拉达克1974年开放至今近半个世纪,但布罗克巴人至今仍“隐居”在喜马拉雅山下,保留着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和传统文化。
其中看似夸张甚至诙谐的花冠,就是布罗克巴人最重要且严肃的配饰,且男女花冠各有特色,但无论男女老少都会以鲜艳的花冠、珠子、贝壳、彩条以及硬币等作为节庆及日常的配饰。其中花冠上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如七色的丝带寓意可抵御日食带来的疾病或厄运,孔雀羽毛可抵御残疾,鲜花则象征着吉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以及村落的繁荣等。
世界屋脊之巅
拉达克(藏语:ལ་དྭགས་;英语:Ladakh)位于喜马拉雅山南沿与克什米尔山谷东北面,是藏族传统的居住地,主要语言为藏语(拉达克方言)、乌尔都语和英语。全境居世界屋脊之上,海拔介于3000—6000米之间,是世界上最崎岖、最荒芜的山地之一,大部分都是人烟稀少的高地,故大部分拉达克居民时代繁衍生息之地都位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印度河上游附近,及喜马拉雅冰川融水滋养出的小块绿洲上。
拉达克地区的石刻表明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于此,根据希罗多德的著作和往世书的记载,拉达克最早的居民是雅利安人。2世纪左右,佛教经过克什米尔传入西拉达克,8世纪中叶朗达玛被灭后王室内乱,吐蕃王朝奔溃,朗达玛曾孙子吉德尼玛衮统治了阿里地区之后,其长子建立了拉达克王朝。这期间,大量藏族人迁入了拉达克使其随之成为了藏族人传统的居住地。
连接藏地与拉达克的藏盐贸易
拉达克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其地理位置却十分独特,恰好位于连接南亚、中亚和中国西北、西南的交通要冲,故历史上的拉达克就是沟通上述区域经贸往来的重要中转口岸。
藏盐作为西藏地区十分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长期以来也成为其与拉达克必不可少的交易商品。据英国印度事务部档案(India Office Recoeds:Political and Secret Department)所记录的藏盐输入拉达克的数据分析,20世纪上半叶藏盐以独特的方式阐释了历史上拉达克与西藏的密切联系。
档案数据显示,1919~1946年间,藏盐是拉达克从西藏输入商品中的大宗,且贸易方式是以物物交换为主,以藏盐和拉达克市场的大麦、小麦和糙米等粮食作为交换,而这些粮食绝大部分来自克什米尔与印度旁遮普地区,经过拉达克口岸流入藏北羌塘等地。
进入拉达克市场的藏盐主要用于满足当地民众的生活需求,虽然印度旁遮普邦也会向拉达克输入印盐,但数据显示藏盐的售出量远远高于印盐,这也表明了拉达克传统饮食中如酥油茶等需佐以藏盐食用的生活习惯与传统藏餐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就如同期的砖茶、羊毛等一样,成为了连接拉达克与藏地的文化与贸易枢纽。
地处高寒,他们依然热爱生活
拉达克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供人类活动的空间也很有限,相对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的地带,拉达克人的物质条件极其贫乏,但这从不会影响他们享受生活的快乐。例如传统的马球运动,已在拉达克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是每逢佳节时必不可少的竞赛项目。老一辈的拉达克人还以狩猎为喜,常背弓箭骑马穿行在山川之间,虽然现在已禁止狩猎活动,但他们依然热爱于如射箭等的传统民间活动。
拉达克人对生活的热爱,似乎与自然环境无关,甚至像是以精神上的愉悦补充物质上的匮乏,而这种心念,或许就是喜马拉雅地区的一种磁场效应,以热忱与真情享受着生命的馈赠。
1974年,拉达克才渐渐向世人开放,如神秘的古格王朝,历史中的拉达克曾也是喜马拉雅山脚一个隐秘于世的王国。居于世界屋脊之巅,它有足够的魄力俯视被岁月过滤后的世界,作为世界上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地区之一,拉达克也已用千年的传承见证了人类生命的魅力,而拉达克与藏地的血与脉,也将会世代相传。
拉达克叹为观止的世外仙境。
加入迦入,微信号:charuspace转自阿热藏餐撰文:阿秀毛参考文献《拉达克宗教历史》—L·伯戴克《20世纪上半叶拉达克口岸的藏盐贸易》文中素材请勿随意印刷转载 后果自负合作及投稿请加微信:charu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