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西斯庭教堂壁画”
龙王潭壁画 鲁宾博物馆 摄影:裴庄欣
“1645年,修建布达拉宫时由于挖土为建筑材料,在布达拉宫后面形成了人工湖龙王潭。为了安顿因挖土受到打扰的龙王,五世DL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许愿要修建一座寺院。
布达拉宫 18-19世纪
大致在1700年前后,六世DL喇嘛仓央嘉措按照五世DL喇嘛的意愿在龙王潭中心的小岛上修建了龙王堂(ཀླུ་ཁང།全称རྫོང་རྒྱབ་ཀླུ་ཁང།即宗角禄康),八世DL喇嘛绛白嘉措于1791年加以修缮。
龙王堂规模虽小,但其中的壁画表现了历代DL喇嘛所信仰的神灵谱系与修持的大圆满法(རྫོགས་ཆེན),包括宁玛派诸神、大成就者和中阴诸神等画像,详尽近于繁杂,成为研究藏传佛教图像志的重要资料。”(背景资料来源:和气四瑞123)
第五世DL喇嘛生平 18世纪 鲁宾博物馆
历代DL喇嘛私人修行密宗神殿中几张鲜为人知图片的启示 拉萨龙王潭鲁康寺壁画读后笔记—虚构的理解和臆想
文|裴庄欣
当我还在北京的时侯,朋友送了一些“宗角鲁康寺龙王潭壁画”照片给我,近四十年之后的今天,我才知道在那湖心岛上的小殿堂里还保存着壁画,暂且不讲它显赫尊贵的身份和极特殊的宗教地位,仅这些风格独特的画面就让我这个几十年来也算看了无数好东西,并且自认为是半个专家的人震惊!
最近闲暇时,也找到些有关龙王潭壁画的网站,发现那墙上的壁画拥有着被国外专家学者称之为“这个主体的一切均是想像力与精神创造的结果”,并具有“西藏的西斯庭教堂壁画”那样崇高的美誉。
十年前该文在雅昌,艺术国际博客上发表时(现两网站己消失)曾均选入头条博文。今天终于拍到更多珍贵的图片,从中选出较满意的全境图供大家欣赏。
龙王潭壁画全景图 摄影:裴庄欣
时过境迁,我已没了当时的激情继续写了,但仍不难从画面恢宏场景中感受到其强大精神气场,并使我得到不少新启示和温暖,也更加珍惜这份奇特的缘分。
龙王潭壁画,无声的震撼
从网络资料获悉,龙王潭壁画的确是所谓超越尘世时空的修行者们行为和灵魂的全方位形象解释,代表了西藏本土传统密宗教派许多基本理念,以及对生命万物变化的示范过程和象征。仅见到有限的局部照片中的真实或幻象,如此短暂地即进入了内心。
龙王潭壁画的修行者
在艰难翻译英文资料过程中,也有了更多的感受,它所涉及的历史、宗教和哲学方面词汇的复杂程度,已完全不是我所熟悉的领域。特别是当意识到画面里的真诚是如此自由自在的存在着,它们本来就是语言和文字尚不能明确传递出的信息,我暗自接受了通过自己绘画创作,来再次表达个人独特的感受, 将其转化成当下风格呈现予世人。
密宗殿壁画在过去一直保持不对普通信徒开放,以免其深奥复杂的定义让他们产生误解,所以我也仅能依赖有限的素材和个人感受,及二十年来使用极少的中文字来妄加评述。
有一段话让人倍感到它的亲近和真实:“在我离开前的日子,我常站在布达拉宫顶上用望远镜看着下面龙王殿和环绕着它的那明镜般反射着蓝天白云的湖面。动荡年代殿里的东西搬走不少,但幸运的是壁画却奇迹般完好无损被这个叫劳动人民公园保存下来。关于这里壁画学习修练必需要求最好的导师,其过程也是进入瑜伽最高形式和极为特殊智慧的启蒙程序。”
壁画局部
译壁画文字,试与神灵对话
我暂不是佛教徒。对喜爱的喜马拉雅文明,西藏传统佛教艺术从未有过专业学习和系统研究,仿佛之前也从未写过任何超过一千字文章。在欣赏藏传佛教作品时,一切仅凭着曾在那里长期工作,仅仅只是画家有关的佛教艺术视觉体验,以及八十年代多次到寺院临摹壁画的个人经历来判断。也许因长期未能再返回西藏的原故, 几天来竟然对着图片不停激动,感慨中写下了这些文字,希望它能对偶尔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时提醒一下自己。
从藏文或者古老经文变成能认识的英文,龙王潭壁画唤起了我这个看图片一贯不太注意文字的人开始尝试翻译相关的介绍。看到它们竟然极为生硬地变成'我’的中文时刻,第一次获得未曾有过的美好,上传到网络后也体验了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近期沉浸于此,日夜做着荒诞,甚至带有上下集标题的梦;遥远古老的土坯墙上那些由线条与色彩交织而成的神灵们,与我交谈着天气与冷暖。当然,也讨论了眼前面临着暂时和永恒的困境。恍惚之间,它们与过去和今天我作品中的形象剪连为一体。
壁画局部 摄影:裴庄欣
古老艺术的精神慰藉
近半个世纪的异地漂泊,在寂寞和身心疲惫时,正是这些心仪的图像和对此的解读,给予我身心及魂灵的安抚,以及一次次重新振作的勇气。高原的人们或大师早早即创造出如此奇妙的形象,至今仍让世人受惠。
或许它从未间断过寻求呼唤天地万物的平衡,传召着永恒的生,死,爱之间的幸福与秘密。
当下,东西方艺术均面临不仅仅是视觉资源的枯竭,人们的心理现场及世界起码的道德资源匮缺的时代,重新审视那些遥远而似己殆尽的图像,借助其唯心虚构空间和表现体糸,来解脱对物质和欲望的依赖,个体免于被眼下现实生活黑暗心生恐惧。也期待能缓解自身已略显倦意的实用主义,为此刻激荡于心中的神秘和浪漫之间找到平衡点。
壁画局部 摄影:裴庄欣
飞翔的梦想
第一次到甘丹寺,惊见像恐龙骨骼化石一样巨大的废墟中闪过魂灵般的红袈裟,风沙灰土里萨迦山坡上的北寺残墙,也有南大殿二楼那组巨型坛城的庄严肃穆,后来在大昭寺里昏暗的灯光及酥油灯烟雾缭绕中修复唐代壁画的日日夜夜,最后一次到江孜,在交二十元人民币门票后独自爬上巨塔中看到内部的土木结构和墙上十万精美佛像。
1982年 甘丹寺
今天龙王潭壁画又隔山隔海不可思议的出现了。一年前,因意外我重新回到老地方,除了等待命运的审判和焦虑的艰难时刻(但愿有一天能写出来),这一段新的诱惑又到底是什么?我当然不会了解或许不再需要了解其蕴含的意义,此刻也没有任何理由妨碍自己聆听这些永远不会懂的圣贤们的低吟浅唱。
1971年我在西藏昌都当汽车修理学徒工,随车队第一次到拉萨时也去过龙王潭。与同伴交五毛钱划了大约半小时的木船。
1977年 龙王潭神庙后面。摄影:张晓红
珍贵湖中的珍宝
天生甜甜的歌曲
来之天堂
清沏湖畔的水清洗着我们的眼睛
渐渐泌入人们心灵
拉坡拉坡
歌声围绕着龙王殿
安静安静
你进入了美丽的海洋
六世DL仓央加措
1682—1706
大学毕业回到拉萨,在位于布达拉宫正面脚下的西藏革命展览馆工作,从馆的侧门到龙王潭正门仅300公尺距离。经常在那里散步、玩耍、写生等,也常见到坐落在湖中岛上不太起眼的小宫殿。倒是对湖畔那些巨大而古老的左旋柳树林印象更深更感兴趣,至今仍念念不忘。曾试想画一幅自己穿着手工编织的深红迦裟,躺在树干上发呆或练习飞翔起落的梦景。
1983年 我坐在龙王潭巨型左旋柳树上。摄影 黄家林
2007年 “飞翔的梦想” 摄影 黄家林
异域的幻梦
深夜,在3月的寒风中,在北美黝黑而透明的星空下,清晰犹如昨日藏北草原的辽阔天穹。隐隐可见,闪烁着红绿色的航空飞行器,飞过又匆匆滑向天际,我回忆着寄存在晶片储存器中神灵和庄重的佛龛。虚拟世界里隐藏着的天界次序森严,忽然间这个无声的世界只剩下了我,加上过去了半个世纪还来不及整理的欣欢,梦寐不忘的祈祷着许许多多幸运和狂喜。
我把手上剩下的烟头抛甩向顶空,开始相信带着速度的那道微弱火光,并没有撕裂和谐宇宙中任何东西。
我离开西藏已几十年,2006年最后一次到了龙王潭,记得湖边靠近原西藏人民出版社一带空地己有水泥路面,并装备有电动设备(可能是临时的)晚上还闪烁着霓虹彩灯的小游乐场。
龙王潭雪景油画写生 1983年
今天是爱因斯坦的生日
普林斯顿大学离我家也很近
我与爱同生
2011年3月14日
于新泽西
“穿袈裟”是我几十年来创作的主题,这幅是根据龙王潭壁画启示而创作,曾在纽约州政府大厦展出。
后记
这是十年前我在开始博客时写的第一篇长文。因不会任何拼音,当时没有智能手机,文字都是用手写板极为缓慢完成,而且很多字已不会写了。之前两个网站和文章都彻底消失,新浪博客也早早已将此篇删掉。
之后继续学习,又看了不少相关的展览和原作后,才知道自己是多么肤浅冒昧的写了以上文字,如果还可以原谅的话,唯一还能解释的单词就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后来即使写到有关寺庙里的壁画,也尽量回避宗教信仰,相关的历史等。
仅仅从一个当代艺术家视觉,谈个人的现场感受和经历,谢谢CHARU重新发布,唯一能做的是继续解释并开脱自己的幼稚。
这篇文章当时算国内第一篇介绍鲁康寺的图文吧?之后还有朋友专门去朝拜湖心小岛上的鲁康寺并到了第三层,但已经用铁丝围栏上还加了玻璃挡住保护起来。
网络上又查了一下所有关于该寺的照片是一位美国记者,摄影师于1986年所拍摄。为此还是有点黯然,也就是说我居住在它隔壁时壁画还能看到。
感谢位于纽约下城的鲁宾博物馆,这些年一直将龙王潭壁画的高清图片陈列在二楼一独立房间,每次去那看新展览时,一有机会就进去再看看,里面一般不让人拍照,偶尔趁保安不在赶紧掏出手机偷拍一阵。遗憾的是,如自己所有图文资料一样,因不善于管理,很难找到它们目前藏在哪个文件夹。
感谢上天,几天的翻箱倒柜竟然找出44年前自己蹲在鲁康寺后的照片,借此文发出来证明一下自己与此文奇特的缘份,算对自己从此开始了文字生涯的一份厚礼和安慰。
尼泊尔 蓝毗尼 摄影 风声建国
裴庄欣
中国美术家协会、西藏自治区美术家、摄影家协会会员
1956年四川成都出生,1971年到西藏昌都工作,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重返西藏工作。1989年获 “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奖学金,就读于纽约州立大学艺术系。现居北京旧金山两地。
往期文章
可点击图片阅读
▼
贡嘎曲德寺的记忆1985年
拉达克帕拉风格寺院初探。
德国《喜马拉雅的宝藏》展,高分辨率阿基寺壁画。
西藏的箱子 ▎藏传手工中的“爱马仕” 西藏家具的古老风雅 ▎阴翳礼赞
隐藏在旧土房中的无价之宝,千岁阿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