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བཟོ་རིག་ལག་དེབ། ▎ 最温柔的手,驯服最凶猛的野兽

CHARU 2022-09-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高反台 Author amsradio



新的一年,新的焦虑,新的焦虑引发新的失眠。只要失眠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ASMR就永远有它的受众,而传统手工艺结合ASMR的项目也就应当一直做下去。


上一支知手草记视频发布后得到了许多网友的认可,这给当时的我们带来了许多信心,没想到第二支视频竟然拖了近一年时间才和大家见面。


于去年发布的第一支知手草记视频


年初我们在网上联系到了喀瓦坚藏毯厂。这是一家老牌的拉萨本土企业,由传奇商人格桑扎西于上世纪创办。格桑扎西出生于香格里拉,家族中有使用名贵手工羊毛藏毯的传统。80年代格桑扎西来到拉萨开始经商,并于1994年创办喀瓦坚,至今已有27年历史。


简单交谈后,喀瓦坚的负责人对用ASMR的方式拍摄传统手工艺的做法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愿意支持我们的拍摄。停滞数月的知手草记才得以继续下去,而这也是我们和本土手工艺品牌的第一次合作。


 喀瓦坚藏毯厂的工人们,在上世纪的布达拉宫前合影


三月中,我们到达了喀瓦坚位于拉萨市城关区金珠西路102号的工厂。无论是刷了一半的绿墙漆,四合院式的二层楼房,还是工人们在庭院里用太阳能烧水的茶壶,这里的一切陈设都停留在九十年代。充满复古的生活气息,全然没有“工厂”一词今天给人的冰冷和疏离感受。


工人们平时用太阳能烧热水,环保又方便


九十年代的藏区曾涌现出一批包括喀瓦坚、拉萨藏毯厂、江孜地毯厂等在内的手工地毯厂,而它们所生产的藏毯也一度是拉萨家家户户的必需品。买一张好的手工藏毯,让它在一个家族中延续数代是过去人对于地毯的共识。鼎盛时期的喀瓦坚曾有400多位工人,他们的订单从上个世纪起便销往海外,质量在日本尤其受到认可。


喀瓦坚藏毯厂今日,编织车间一角


管理人员说,日本客户每次收到藏毯都会用放大镜检查数日,看道数是否正确。有一次他们在虎毯上发现老虎少了一片指甲,便写邮件告知工厂。工厂提出为他们进行退货更换却被日本客户拒绝。他们认为,这恰恰是纯手工工艺的特质,这片残缺的指甲令这张虎毯成为孤品。


也许,手工艺的魅力并非在于它如何严丝合缝或一丝不苟。真正吸引人的,恰恰是它和机器生产相悖的“不完美”和容错率。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图案,地毯和地毯之间也注定在什么难以察觉的地方存在着细微的差别。纯手工艺制作的东西每一件都是孤品。


 左 卓玛曲珍,喀瓦坚主设计师。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美术系,创作有数百张藏毯手绘设计稿。如今已70多岁,现居加德满都。


喀瓦坚首位绘图师达琼,于2005年去世。我们的视频中出现的图纸师傅楚多正是从1994年起师从达琼。


随着数控机床的普及,制作周期长,人工费用高的纯手工藏毯逐渐没落,目前市面上的藏毯已经以机编藏毯为主。喀瓦坚是今天仍存活着的极少数手工藏毯品牌之一。


目前,厂内有工人24人,人家19户。除个别新加入的年轻人,他们大多自90年代起便在这里工作。只要翻看旧相册便能认出他们年轻时的身影,只不过当年的青年现在都已经是中年人的模样。


工人们年轻时的合影,照片中许多人今天仍在工厂做工


 两位男工在编织机前的合影


工作日,工人们9点开始工作,11点进行半小时茶歇。中午1点到下午3点是午休时间,下午6点大部分人结束工作。工资通过计件的方式结算,也就是说一个月内完成的订单越多,他们的收入也就越多。


几年前有位工人为了赶订单在夜里加班,导致图案编织严重失误。于是工厂便索性将室内的灯管全部都拆下,以防有人在夜里赶工加班。尽管脱离了耕作的土地,工人们仍然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


 喀瓦坚藏毯厂一角


 不同色号的毛线


在这里,工厂的制度尚未使人沦为彻底的生产机器。工人们首先是拥有生活的人,而非任人即开即关的机器。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在今天的语境下可能显得格外重要。


喀瓦坚的展厅里堆放着许多已经完成的地毯,房间内充满了熟悉又亲切的羊毛味,闭上眼仿佛身处牧区毡房。这些藏毯以几何与花卉、祥云等传统图案为主,但也不乏以印象派画家作品为灵感创造的新设计。


 从上个世纪延续到今天的图案


最终,我们选择了虎毯这一最古老的藏毯图形进行记录,并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前期拍摄。


从图纸设计的楚多师傅,到绕线工人扎西卓玛,编织阿佳达琼,平凿阿佳果果和负责洗晒毯,平剪的阿旺,尼玛多吉和普布顿珠。我们记录下了这七位工人近一个月的工作过程,近距离目睹了一张虎毯从图纸到成品的全过程。


 最终成品,7位工人用28天的时间协作完成的一张80乘150cm的虎毯


在拍摄扎年琴视频时曾因家庭手工作坊的没落而略感悲伤,而在喀瓦坚的这一个月里,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手工艺人们因共同生活,共同劳作而产生的大家庭般的温度。


编织室里永远充满了笑语,工人们喜欢在干活的时候用手机公放各地方言的藏语歌曲,有时候也会一起唱些民间小调。称呼彼此时总是加上词缀“啦”以表示亲近与尊重,而回答的人也总是“罗,罗”地应声。


工厂的二层是工人们的家


每天的11点到11点半是工人们的茶歇时间,工人们就坐在这里聊天喝茶


“楚多啦”“阿旺啦”“达琼啦”......只有在新来的青海女孩因尚未习惯拉萨口音而没有回答时,阿佳们才会打趣地叫她“安多啦”。


拍摄的最后一天是五一假期,几位工人的孩子放了假正在工厂的院落里嬉笑着踢足球。此刻比起工厂,这里更像是一座小小的村庄。


 喀瓦坚藏毯厂,阿佳们养的橘猫


工人们并非只对自己人如此亲近,对于我们这几个扛着摄影器材,颇有些虚张声势的年轻人,也总以“感啦”(老师)称呼,令人倍感羞愧。说到底在这群做了几十年的手工技术熟练至心领神会的人面前,谁又算得上谁的老师呢。


结束拍摄后,我们用两个月的时间整理出所有的素材归档,把将近10小时的素材压缩为1小时,最后又压缩成半小时。和往常一样刻意避免了背景音乐的使用,全片唯一的音乐来自阿佳扎西卓玛的吟唱。


全片出现的对话不超过十句,这并非我们刻意剪去对话的结果。这些彼此相伴数十载的工人今天已经默契到不需要做太多口头沟通就能顺利地完成一张地毯。和在嘉措村的小院落独自手工制琴的白玛桑珠一样,他们同样是知道自己的手该如何做事的人。


平剪车间窗外的雪山


老虎,世界上最凶猛的野兽,就是这样被一双双温柔又熟练的手反复编织、揉搓、卷起、展开,又卷起,才完成了最终的驯服。也许只有这些最温柔的手,才能完成这样的驯服。


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佩戴耳机观看视频。(4K版已更新在B站账号“高反台”)



构思、文字:打卤

录音:次旺伦珠

灯光:旦增群培

摄影:多杰才旦

剪辑:达佤央金

场地&藏毯提供:喀瓦坚



关注喀瓦坚微信公众号,支持本土手工艺品牌。


藏文书法相框

点击图片了解



打开心的钥匙

点击图片了解



往期文章

可点击图片阅读

历经911,这位西藏贵族把藏毯带向世界

重塑911中“倒塌”的手工艺梦想

纪录片《藏地飞毯》 | 雪域藏毯背后的故事

藏毯 揭开隐藏久远神秘符号的奥秘所在



བོད་སྐད་ཀྱི་ཐད་སྦྲེལ། CHARU1607

客服微信:charuspace

未经作者允许请勿随意印刷转载 后果自负

合作及投稿微信:charuspac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