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联合《经济》杂志系列访谈——“致知100人”第58期(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专题)
本期嘉宾:亚杰商会会长、中关村龙门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井宏徐井宏是土生土长的“清华人”,从在清华读书,到任职,再到成为“全球最大的校企掌门人”,他和创业有着不解之缘。截至目前,在推动创新创业的道路中,他已经探索了20年,从2000年清华科技园创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到当前创立龙门投资致力于推动双创事业的发展。回顾往昔,徐井宏表示,中国的创业者曾是世界上最难的创业者,当时对创业者的要求太高,创业者必须什么都懂。但是近年来,面向创新创业的服务业迅速发展,今天创业者得到的帮助和支持远远高于过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创业中。“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近几年这样,政府针对创新创业发展,推出了大量的政策和措施。同时,风险投资在中国实现爆炸式发展。”徐井宏强调。创业的成功率一直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在徐井宏看来,创业成功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指标来衡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成功率为10%左右,不是说上市了就成功,也不是说被并购了才是成功。而是在创业的过程中自己成长了,或是创造了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价值。”徐井宏认为,创业失败是常态,真正的成功才是凤毛麟角。他指出,创业公司寿命的提高需要两个成熟:一是创业者的成熟,主要体现在创业者做最擅长的事,不盲目跟风;二是资本市场的成熟,即资本市场给予企业的估值与实际价值相符。“今天创业者不要为创业而创业,应该是为创造价值而创业。”徐井宏呼吁,近几年,北京中关村、深圳和杭州等城市的创业氛围和硅谷已经没有太大差别,创业者的激情比硅谷还火热,但是创业质量还有待提高。徐井宏强调,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他表示,在创业的过程中,更看重企业创始人和团队的能力。“如果是一批不合适的人做,多好的项目可能都会做死,但是如果一件不是太好的项目,由一个合适的团队来做,可能最终会做出很好的企业。”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你原来想做实业,想做技术,最后却做了投资,当时做投资有什么契机?徐井宏:我17岁到清华读书,此后38年在清华学习和工作,8年读书,30年工作,其中20年是做企业。人是分阶段生活的,我赋予生命四重意义,一重叫做探索未知,第二重叫做创造价值,第三重叫做拥抱情感,第四重叫做享受美好。我一直很推崇生命应该非常平衡,现在我已经完成了企业工作的使命,可以开启一些新的、有意义的工作。搜狐财经&经济杂志:现在做导师的感觉如何?做导师和做企业有什么区别?徐井宏:怎么能把一个企业做好?我做企业的时候总结了12个字——把握本质,遵循常识,聚焦关键。做其它的事也都一样。当年我创建企业的时候,或者是推动清华科技园发展的时候,我把当时的事业定位为三个基地,创业企业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做了十几年的企业,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未来希望能够把这些经验传承给更加年轻的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做导师还是朋友,或者年长者和年轻者,都是一个教学相长、互相学习的过程。搜狐财经&经济杂志:你推动创办了全球最大的高校科技园区,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体会?徐井宏:无论是我过去做的工作,还是未来做的工作,都和时代的脉搏息息相连。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快速,甚至在爆炸式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生产方式,以及市场的演变,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做企业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一定要把最好的技术应用到企业上,一定要把最好的模式应用到企业上。企业的核心本质是创造价值,为社会的进步,为人们的幸福生活,能够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企业,我才称之为一个好企业。搜狐财经&经济杂志:十年前和今天的创业环境相比,有何变化?徐井宏:十几年前,我曾说过,中国的创业者是世界上最难的创业者。因为那个时候对创业者的要求太高,创业者必须什么都懂,又得懂技术,又得懂企业运营、人力资源、法律、公关和市场等,什么都要自己做。当时我一直呼吁面向创新创业的服务业兴起。从2014年推动“双创”开始,面向创新创业的服务业,逐渐萌芽、发展,到今天依然方兴未艾,这使得今天创业者得到的帮助和支持远远高于过去,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搜狐财经&经济杂志:近年来本土高校、科研院所都在兴建创业孵化园区,外国的相关机构逐渐进驻中国,怎么看待中国商培市场的发展?中国创业孵化器有哪些特征和优势?徐井宏:中国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几年这样,政府对创新创业推出了大量的政策和支持措施。以中关村为代表,不停地在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第二,创业需要资本的支持,近几年风险投资在中国爆炸式发展。两三年前,我曾说过,不要用运动式的方式做创业,但我一直对创业热潮持肯定态度。这几年,中国创新创业的文化和精神已经形成,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即使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创业的成功率也是10%左右,甚至还要低。其实创业失败是常态,真正的成功才是凤毛麟角。但是创业成功,不是说上市了就成功,也不是说,被并购了才成功,而是在创业的过程中,自己成长了,或是创造了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价值。所以,对创业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指标来看,应该从整个社会的维度来看。当前在中国,无论是政府的支持,风险投资的涌现,市场进一步的完善,还是面向创新创业的服务业兴起,以及媒体的成熟和对创业的关注,都构成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完善发展。搜狐财经&经济杂志:虽然国家的创业服务体系逐渐完善,但是创业公司的寿命还较短,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第一个成熟是创业者,目前已经更加成熟。过去当一个浪潮掀起的时候,大家一窝蜂,你做APP,我也做APP,你做O2O,我也做O20,你做小贷,我也做小贷。所以从2014年到2017年底,涌现出来的创业企业大多是模式类企业。 2017年后,所谓的资本寒冬到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创业者逐渐成熟、大浪淘沙的过程。其实,创业没有春夏秋冬,四季都是风景。第二,资本市场要进一步成熟。我曾经说过三组词,投资还是投机、梦想还是幻想、价值还是估值。曾经,资本市场给予创业的估值严重高于它的实际价值,产生了盲目和泡沫。我觉得在今天能够把它挤掉一些、消除一些,也是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番探索。
创业不是一件赶时髦的事情,创业要做有智慧的创业者,做你最擅长的事。经常我会和一些创业者交流,有人说,我想创业,你觉得我做什么好?我觉得,你做什么好都不知道,你为什么要创业?不要为创业而创业,应该是为创造价值而创业。我相信未来的人们再创业,他的思考或者准备更好一些,他的成功率会更高一些。搜狐财经&经济杂志:此前,凭借PPT融资场景的创业风口还会出现吗?徐井宏:我不太喜欢风口这个词,所谓风口来了,大家蜂拥上去,没有意义。我更喜欢一个词叫“趋势”。过去有人说,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我想说,如果它是猪,有风的时候飞起来,风一停,摔下来,把人摔死,这是一些基本的常识。创业者要把握本质,商业本质就四件事,做出好的产品;提供好的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市场能够快、准、广地抵达市场客户。别的都不重要,当年电商是风口,蜂拥几万家公司,到最后走下来的就三四家公司。创业者需要具备很多独特的素质,真正适合创业的人,在整体人群中是极少的。我们偏偏在很多所谓的风口激励下,你去做这个,我也去做这个,怎么可能做得出来?搜狐财经&经济杂志:对标硅谷的话,我们距离成熟的创业体系还有多远?徐井宏:近几年来看,中关村也好,深圳也好,甚至杭州也好,整个的创业氛围跟硅谷已经没有太大差别。从直观的感觉来看,中国每年产生的创业公司数量,创业者的激情等等,比硅谷还要火热。比如,投资机构应该更专业一些。2014年以前,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是能够数出来的,大概有1000家。然后突然涌现出几万家,跟风盲目投资,最后会摔得头破血流。和2016年、2017年相比,今年很多投资机构已经销声匿迹。实践证明,今天那些真正专业的投资机构依然活跃在整个市场。所以,一定要按照市场的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去做,才会是对的。上市不是目标,也不是结果,做出一个不断创造价值的企业才是目标,让企业能够不断创造价值才是结果。上市只是一个手段,上市是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募集到资金,让企业不断地发展。我们现在将其变成炒股,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依然是极不成熟的,但是我们距离成熟的市场体系越来越近,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短。如果说十年以前我们和它们有30到50年的差距,那么五年以前可能只剩20年的差距,到三年以前可能是10年的差距,这个距离在缩短。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未来3-5年,你比较看好哪些行业或企业?
徐井宏:我一直认为,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我更看重人的创造性,企业创始人以及团队真正的能力。不管是一个多么好的项目,如果是一批不合适的人做,多好的项目可能都会做死,但是如果是一个不是太好的事情,一个合适的团队来做,可能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提升,最后可以做出很好的企业。企业是为人的需求和人的更美好的生活提供产品和服务。只要是人需求的,现存的产品、服务都有市场。无非是在某一个时间段短缺,某个时间段是更风口一点。这就靠每一个企业家个人的眼光。面向未来,从趋势来看,大工业时代的标准化生产方式会发生改变,未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企业会更有前景。另外,AI技术,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会影响未来。搜狐财经&经济杂志:龙门投资作为一支晚期基金为领先企业赋能,面临着激励的竞争,你如何看待?徐井宏:竞争是无处不在的。只要在商场上打拼,永远都面临竞争。有竞争才有提高,所以这个时候就各凭本事。你的本事比别人高,你就做得好,你比别人差,你就去学习,然后差太多你就死掉了。我希望整个市场更踏实一些,不要浮躁。一步一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动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把企业做好,把每个人的生活过好。(搜狐智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搜狐财经与经济杂志联合打造的“致知100人”系列访谈。)对话史蒂夫·霍夫曼:硅谷对创业失败更宽容,中国企业家往往需要自己承担债务
对话马蔚华:慈善透明化是大方向,公益基金应像上市公司式信披
李扬:现代金融体系的最大贡献是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