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的台湾奇迹及两岸统一的前景

拿破仑小炒 小炒说 2020-12-06

小炒注:不要盲目与狂热,要清醒。



“令人失望”的台湾选举结果,再次将台湾拉回到我们的视线焦点。国内一大波妖气冲天的文章随之袭来,什么蔡英文上亿资产、国民党注定玩完、台湾前景黯淡,让我忍俊不禁。

今天我不谈台湾省的选举,本号秉承历史联系现实的大历史观,我们来聊一聊台湾省的现代化进程,从中一窥与大陆统一的前景所在。

本篇讲述三个问题:

1、台湾的经济现代化过程;2、台湾的政治现代化过程;3、祖国统一的关键问题。



经济发展三步走


20世纪70-80年代的台湾,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日本第二”的称法甚嚣尘上,台湾人对这个称呼比较排斥,但内心是很骄傲的。在整个亚洲,就工业化水平和生活质量而言,台湾确实是仅次于日本的存在。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在经济战略上,是优先发展农业,其次是轻工业,再次是重工业。是一种十分经典的经济现代化历程,与苏联恰好相反。


1

土地改革

对于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而言,经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是引进外资、发展工商业、新建工厂,这都是错的,首先应该是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解决两个问题:1、农产品的产量提升。没有丰富的农产品,就没有工业生产的原料和国家财富的初始积累。2、廉价劳动力的丰富。没有廉价劳动力,就没人干活,农民是数量最多、价格最便宜的劳动力。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欧洲最早的农业革命为基础的;17-18世纪的法国,甚至禁止农产品出口,以夸张的“剪刀差”推进手工场的发展;19世纪美国崛起前,以雇佣制的大农场完成农业革命;19世纪普鲁士的突飞猛进,是在主动废除农奴制之后。二战之后的日本与韩国,在经济腾飞时,都进行了激进而暴力的土地改革。而那些未能成功进行土地改革的国家,现代化纷纷功败垂成。典型的就是沙俄、苏联和拉美,举世闻名的“通胀之王”津巴布韦亦如此。从1949-1960年,国民党在台湾进行了三阶段的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土地放领、耕者有其田,具体意思大家自行百度。

土改的本质是损害地主利益,弥补农民。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国民党在大陆不敢搞土地改革,怎么就敢在台湾弄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1、国民党有黄金。蒋介石将大陆的黄金全部运往台湾,相当于席卷全国资一岛,以运台黄金为台币准备金稳定币值。虽然整个和平赎买过程中,国民党没有出一分现金,但70%都是以政府债券来偿付的,另外30%是没收的日企的股票。无论债券还是股票,都是以黄金储备的政府公信力为基础的。2、军队暴力。大陆过去的200万军民,统治着台湾本地600万人民,国民党军队属于空降,与台湾本土势力没有感情和利益的纠葛,从而可以在白色恐怖下快刀斩乱麻地强制进行。陈诚就下令:胆敢反抗的,就军法审判。国民党在大陆根本就没这两个条件,无法达成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却不曾想会在一个小岛上实现了。威逼利诱下,台湾省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消灭地主所有制和土地国有化,实行完全的土地私有化
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户更愿意对自有土地增加投入来改良土壤,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等活动,从而促进了台湾农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相对于工商业的发展,农业收益越来越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在城市打工而不愿会老家从事农业生产。城市的廉价劳动力,得到大量补充。这个过程,对于我们大陆人而言,再熟悉不过。


2

轻工业,外贸起家
狭小、多山、资源贫瘠的宝岛台湾别无选择,只有依靠贸易,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从而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轻工业。台湾充分发挥廉价劳动力充足的优势,通过加工出口,快速实现工业化积累。同时期的香港,借助大陆的廉价劳动力,也开始了同样的外贸进程。详见《一个中介的自我修养》。这种出口导向,与近代以来的西欧实行重商主义国策是一样的:尽量多出口、少进口,以贸易盈余积累财富。详见《国王的钱与权,英法两国的专制分水岭》。
国民党政府则稳定物价,颁布《鼓励投资法》,提升农业技术,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消费品的出口,形成了三个聚集的出口加工区。纺织、塑料、家电等轻工业迅速发展并推向世界,台湾产品因质优价廉而富有竞争力。在整个60年代,台湾省的年均出口增长率29%,年均进口增长率21%,年均GDP增长率为9.1%,进出口总值占到GDP的80%以上,私人投资和外商投资十分活跃。即使美援在1965年全部撤出,台湾经济依然高歌猛进。1964年,台湾财政首次出现盈余;1965年,外贸总额超过10亿美元,外汇储备2.45亿美元(当时大陆是1亿美元);1968年,工业产值超过农业;1970年,工业产值是农业的2倍。


3

经济升级,加强版“四万亿”
70年代,台湾将政策重点转向发展尖端工业和重工业,大力发展基建。1973年为抵御石油危机的影响,开始十大建设,耗资70亿美元(当年GDP109亿),涵盖了高速公路、机场、港口、钢铁厂、化工厂等各行各业。这10项建设在1979年竣工时,台湾呈现出发达经济体的面貌。1978年,为了使台湾进一步现代化,政府立即启动了十二项重点工程,耗资57.8亿元(当年GDP273亿亿),列为《台湾经济十年计划》。项目类型与之前的十大建设差不多。随着这些项目的竣工,台湾成为新兴发达地区之一。1985年,政府又开展了十四项重点工程,计划投入资金200亿美元(当年GDP634亿),主要是基础设施的新建和完善。包括新建地铁、开发国家公园。这些项目,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色彩,显示了政府加速发展经济的决心。整个70年代,GDP增加7倍,台湾经济增长率全球第二,仅次于新加坡。1980年,台湾GDP403亿美元,人均2100美元,外汇储备74亿美元。台湾一脚迈入中等收入国家。
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74年,重工业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到1980年,重工业产值占GDP比重达到54%,第一产业占比则从1976年的13.35%降至1980年的9%以下。政府项目有好有坏,改善了经济,但影响力逐步降低。十大建设对台湾的经济指标影响极大,1974年GDP的增速达到了33.8%,1979年GDP是1973年的3倍!在缓和宝岛经济停滞的同时,也带来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十二项建设则直接没有达到政府的期待值,十四项建设更是强弩之末。

4

80年代的大爆发

到1992年,台湾已经享受了40年的和平发展时期。经济增长率居高不下,50年代为7.3%,60年代为9.1%,70年代增长20%是常态,,80年代保持在两位数。GDP,1980年403亿美元,1984年575亿美元,1992年2110亿。它的GDP已经占到大陆的50%!人均GDP在1976年突破1千美元,在1992年超过1万美元,一只脚已踏进了发达行列。

外汇储备更是迅猛。1974年首次超过10亿美元,1980年74亿,1984年160亿。恐怖的是,1992年达到820亿,跃居世界第一。只有2000万人口的宝岛台湾,占了全球外汇储备的10%!当时的大陆外储只有60亿美元。你可以想象,小小的台湾,当年是多么的富有。台湾的这种爆发,用烈火烹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台湾的难得


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全球的现代经济史上并不算罕见,台湾的厉害在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收入分配一直处于较合理的状态,它的财富并没有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而是全民共享。最大程度上了减少了贫富差距。

1952年,工资最高的20%与最低的20%之间的收入比例为15:1,1964年只有5.33:1,1987年进一步降至4.69:1,比当时的美国还要小。在基尼系数上,从1953年的0.558降到1959年的0.440,1964年降到0.328,80年代进一步降到0.30左右。1988年,台湾的失业率仅1.69%,通货膨胀率仅1.1%。可以说,台湾较好实现了中国人“均富”的古代理想,这是不同寻常的。



现代政治的飞跃


1

启动民主爬坡

进入20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台湾地区经济已经实现跨越性的发展,中产阶级迅速崛起,占据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财富的积累使得社会旧观念发生动摇,人们需要新的价值和认同。岛内新兴的中产阶级的政治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国民党也无法再维持高压独裁的统治,台湾地区的政治氛围开始松动。于是,政治资源的再分配问题被提上议程。1986年,苏联颓势明显,东欧在剧变的前夕,菲律宾人民推翻了斐迪南的独裁统治,韩国爆发反对全斗焕总统独裁统治的全国抗议。

国际形势和岛内社会变化,使得年事已高的蒋经国相信,蒋家王朝的独裁统治已经过去,新的时代正在到来,需要把最大的力量和最后的精力贡献给台湾未来的前途发展。这就只有通过政治开禁和加强法治,台湾才能具备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的坚强基础。蒋经国顺势而为,他的统治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自由主义。他决定采取主动措施,自愿启动这个非常吃力的爬坡进程,为台湾的现代政治制度奠定基础,这个制度将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和法治。首先,打破元老对党的控制,党内职务必须经过选举产生,任期固定。其次,允许成立政党,使新成立的政党合法化。当年,就有6个政党登记取得合法地位,包括其中最大的民进党。蒋经国的贡献在于,自愿放弃了蒋氏对国民党的控制,放松了国民党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从而把一个革命政党改造成正规的执政党。

2

冲击山顶1988年,蒋经国因病去世,一灯大师就任省长。一灯为现在的大陆人所唾弃,但对于台湾人而言,他是现代政治的大功臣。
一灯来自基层,没有任何家族势力的庇护,在蒋经国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推进宪政民主。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极力推进其他政党的参政议政程度,使台湾朝着多党制大步前进1989年,针对国民大会、立法院和检察院这三个核心机构,一灯建议老代表退休,增加新代表。在新代表席位上,国民大会从84个增加到1992年的230个,立法院从98个增加到1992年的150个,检察院在1992年全部由新代表担任。这些新代表全部由台湾选民选举产生。省长由国民大会推选,而不是普选产生。1996年,台湾省长职位首次实行普选。至此,台湾基本完成民主宪政的制度设计,这个过程是在“叛徒”一灯大师的手里完成的。2000年,民进党竞选省长成功,一灯大师选举失利,国民党“丧失台湾”。多党制在台湾省成为现实。9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告别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率逐步回落,占大陆GDP的比重逐步下降。但台湾人的自豪感丝毫不减。曾经的经济奇迹,如今的现代政治,台湾人自豪地认为自己充当了中华文化遗产保护者的角色,对台湾经济发展和政治活力充满自信。

统一前景


自蒋经国以来,国民党不能容忍台湾独立运动,也很务实了放弃了国民党自称是全中国合法政府的主张,但一直拒绝承认“一国两制”。无论是政府,还是广大台湾人,从不认为台湾与香港的地位相同甚至在软性的政治和文化层面,台湾人认为自己优于大陆。台湾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未来,十分自信。在这方面,港台两地的态度是一样的,他们还从政治上妖魔化并恐惧大陆

1996年的台海危机,让台湾人意识到,大陆对主权完整的坚持是何等强烈!动武真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会真正付诸实施的。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力提升,不统不独成为台湾的主流认识。90年代一灯大师进行了民调,70%持观望中立态度;马英九下台后,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认为“不统不独是台湾目前的最佳选择”。改革开放后,两岸的经济依赖越来越强,大陆在经济总量上将台湾甩得越来越远,经济不再是统一的障碍。
政治因素才是两岸统一的真正阻碍,在不考虑武统的情况下,如今,真正的统一仍遥遥无期,甚至愈行愈远。统一需要考虑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人民不仅希望生活富足,还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懈追求,政府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得到全国的拥护。

台湾的体量决定了它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和平统一的希望,在于大陆。无论是民进党,还是国民党,都不具备担当起统一大任的能力,这个历史性任务只能由大陆承担。民进党或国民党执政,都是一丘之貉,改变不了大局,我们无须过度关注,我们的焦点应该在自身。统一的进度和方式,决定权在我们这边。当媒体渲染台湾人的台独意识和缺乏民族认同感时,我的亲身经历却与之相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与台湾人的交流,台湾人显得亲切友善得多2018年,我在瑞士的因特拉肯,碰到一对35岁的台湾夫妇,主动邀请我和老婆坐到他们身边,热情地给我两介绍旅游攻略,毫不避讳地谈论两岸经济和台湾的不足。而当我碰到一个年轻的新加坡学生时,对方自我介绍了一句“我是新加坡人”就走开了。同胞与同肤色,感觉是不一样的。2019年,我与一个台湾家庭在上海聚餐,对方是我朋友、他哥哥和他们的父母。母亲说在大陆旅游没有障碍,两岸一家亲嘛。他哥哥在上海工作,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两兄弟经常邀请我和老婆在内的上海朋友聚餐、唱歌。一切都是那么平常和正常。我们之间没有区别,没有交流障碍!我们都是中国人,没有大陆和台湾的刻板印记。

中国在秦朝以来的2000年历史中,无数次分分合合,最终都走向了统一。但两岸统一与以往历史不同的是,这次不能随便使用武力,那将是两岸的灾难。如果政治是追求两岸统一的最大可能方式的话,那么,我们中华儿女应该义无反顾地朝那个方向前进。我们无需对目前的困难捶胸顿足、灰心丧气,以中国人无与伦比的勤劳智慧,我们一定能找到一条中国再次统一的康庄大道。
小结

土地改革-轻工业-重工业的经济发展奇迹,收入分配的合理,辅之以适时的现代政治改革,台湾走出了一条经典的现代化之路。

我们的改革开放,与台湾的经济发展轨迹不谋而合。邓公千古!

两岸统一,没有经济上和情感上的障碍,两岸需要发挥充分的政治智慧。天佑中华!

END版权所有,转载请后台联系


香港  | 一个中介的自我修养

大陆  |盛世的另一层含义

中东  | 从清朝和叶名琛的命运,看待伊朗破局之法
西欧  | 驱赶上帝的启蒙运动,如何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石?


▼入世的强者,出世的智者▼欢迎进入我的阅读空间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拿破仑小炒」知识星球。长文在公号,精华在星球。分享文章背后的读书心得,获取优质历史内容和时讯看法。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