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邦的王朝之路:摸着秦国过河

小炒君 小炒说 2021-08-10

成为小炒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小炒说」→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东巡,当车队缓缓驶过时,路边参拜的人中就有45岁的刘邦。权力所带来的那种震撼感,让他当天就喊出了“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的豪言壮语。
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刘邦是秦朝的掘墓人,但又是秦国统一事业的继承者。他据守关中,把秦灭六国的过程重演了一遍,又把秦制进行了完善,可谓是据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
1胜利密码
关于楚汉之争,有一个事情我一直不太理解。
公元前205年4月,此时巨鹿之战刚过去1年半,趁项羽出击齐国,刘邦率领诸侯联军56万,偷袭项羽的大本营,双方爆发彭城之战,结果项羽再一次以少胜多,3万击败56万,刘邦的20万汉军全军覆没,刘邦也险些被虏,仅率数十骑逃至荥阳。


然而,刘邦退回关中后,仅仅过了两年,就能率领30万大军再度征伐项羽,先在陈县痛击项羽,最终在垓下之战将之击杀。
这么牛*的逆袭,归因于刘邦的卧薪尝胆和项羽的能力退化,我是不信的。如果这个过程持续了数十年,个人的因素还比较重要,越王勾践吃了12年苦胆才雪耻的,但仅仅两年就扭转乾坤,这就一定不是简简单单的人力所为。


但是,我们的历史读物对此并没有什么深入分析,都是着重于刘邦与项羽的人物性情、个人才能等方面,刘邦在汉国做了什么,也不得而知,说来说去都是刘邦知人善任、项羽刚愎自用这些陈词滥调。
长大后,历史书看多了,慢慢就明白,楚汉之争,本质是制度之争,而不是什么个人能力。
刘邦能在短短两年间逆袭,重新组织几十万大军,很容易让我想到,秦国灭楚,先是20万大军全军覆没,然后仅仅过了一年,就组织了60万大军伐楚,一举定乾坤。
当时秦国人口也就600万左右,如此匪夷所思的动员组织能力,若没有制度保障,嬴政累吐血也不可能做到。柳宗元在《封建论》就指出,周灭秦兴,在制度,不在施政。柳宗元的这篇文章也得到了毛泽东的推崇“熟读唐人封建论”。
同样,刘邦取胜的关键,在于制度。哪有什么人定胜天、逆天改命这些游戏因素,在制度面前,人是渺小的。
刘邦依靠的这个制度,就是秦制。

2秦制再东出
嬴政与刘邦的年龄只差三岁,两个同龄人,统一中国的过程如出一辙。
对比看下嬴政灭六国和刘邦灭项羽的地缘格局,都是掌控最核心的关中和巴蜀,以两大平原为根据地,东出一统天下


除了地缘相似外,最关键的是,刘邦用秦人和秦制才坐拥天下的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东出灭六国,将秦制推行到全中国。结果水土不服,被以项羽为首的六国贵族反杀,秦制退回到秦国故土,六国之地仍行分封。
公元前207年10月,趁章邯与项羽对峙的间隙,刘邦率先入关,做了一个不寻常的举动,将秦国的户籍、土地册、地图等珍贵档案收入囊中,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之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
刘邦得以快速而全面地掌握了秦国的户口、土地、山川河流的分布。这是秦制高效组织能力的基础。
东汉的王充《论衡·别通》中记载:“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足以说明刘邦此举的重要性。

然后稳定人心。不仅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既延续了秦律的基调,也废除了苛法,而且“使诸吏人皆案堵如故”、“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官员和政府运转都照旧。
可以说,刘邦基本延用秦国遗留下来的行政体制基本盘,他用半年的时间拆掉了秦制的暴政部分,全盘吸收其军国体制,接收了这架核心零件完好的战争机器。
项羽是楚国贵族,作为一名典型的保守派,遂六国旧贵族之愿,裂土封18路侯,原来的六国王室贵族各回各家,纷纷复国。如西魏王魏豹是魏国末代君王之子,代王赵歇是赵王室族长。

他们依然实行春秋战国时期的周制
于是,中国再现了两条路线的竞争:周制和秦制


秦国故地分给了四人:巴蜀归刘邦、关中分给秦朝的三位长官。
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不满刘邦捡便宜,原来的项刘合作转向项刘决裂,刘邦被迫裁军并迁往汉中。此时汉军仅剩下3万人,这些中原士兵不愿前往偏僻的汉中,人心思归,士气低落,不断有人逃散,连老大刘邦也是垂头丧气。
没有人会觉得,这伙散兵游勇将来能够统一中国。
但是,在关中待了半年的刘邦已经把“熟读”秦制,仅仅4个月后,刘邦不仅稳定了根据地,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动“三秦起义”,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到公元前205年6月,章邯兵败自杀,刘邦平定关中,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还定三秦
10个月的三秦之战,刘邦的兵马越打越多,从3万人到10万人。这种反常的背后,归功于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秦制。

此时的刘邦,不仅”继承“了秦国土地,还大量吸收了秦国的兵员将领,征发秦国本土的百姓从军,“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比如,后来在乌江争夺项羽尸首而封侯的五位将领,都是秦人,而追击项羽的这支骑兵,也源自秦国,两位副将李必、洛甲都是秦人。
秦地、秦人、秦制,刘邦在很大程度上复活了秦国。
这就是还定三秦之后才两个月,刘邦就能发动20万汉军“彭城起义”的最大资本,也是起义失败、20万汉军全军覆没后,他能在短短两年用30万大军成功复仇的根本原因。
在以后刘邦对抗项羽的过程中,刘邦集团“为法令约束”,“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军的兵员源源不断,不仅失败了可以快速组织新军,而且军队人数越来越多。
彭城之战后,项羽追击刘邦到荥阳,此时汉军已无兵力,但萧何能够在1个月之内把关中无兵役义务的老弱人丁全部都送往荥阳,从而在京索之战中阻止了项羽的西进,挽救了刘邦的败局。回到关中,立即就有了几十万的年轻队伍。
反观项羽,疲于奔命,兵员不断流失,坐拥天下1/4地盘的西楚在资源方面不输汉国,但是在最后的决战中,面对刘邦的30万大军(60万联军),项羽手中只有10万可用,而这已经是西楚兵力的最高峰。
在秦制的军国主义面前,项羽的能力再强,也无济于事。刘邦可以失败多次,但项羽失败一次就不行。
这就是体制的差异。
3刘邦的军爵制


公元前206年4月,汉军处于最低潮;8月,进攻三秦。
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在彭城之战全军覆没;5月,在京索之战成功挫败项羽的围剿;8月,韩信征魏,开启摧枯拉朽的北伐。
这等效率,令人咋舌!秘密不完全在于人的精明,而在于背后的制度
作为军国主义的典型代表,秦制的核心之一:军爵制,凭借斩获的敌人首级,加官进爵,也称之为”尚首功“,这是秦国的首创,从而将秦国打造成战争机器。
对刘邦而言,萧何在后方运输粮食和兵员,韩信在前线征伐四方。秦制的核心——用君主专制来汲取资源、用军爵制来积极作战,被萧何和韩信握在手中,刘邦主要负责居中协调的思想工作。

公元前206年5月,刘邦已到汉中,心情很丧的他拜韩信为大将,韩信将照搬秦国的军事制度,要把这支疲弱之师打造成虎狼之军
韩信的军法体制,主要包括赏罚分明的军纪和上下森严的等级,严格按照杀敌之功来进行职级的升迁。实际上,就是把汉军由周制变革为秦制,俗称“汉中改编
还定三秦的过程中,汉军的爵位名称开始出现明显变化。灌婴和樊哙成为列侯、曹参为建成侯、周勃为威武侯、靳歙为建武侯……这都是秦二十级军爵制的名称。


而他们升迁的军功,主要靠斩首和俘虏
比如靳歙,“击秦军开封东,斩骑千人将一人,首五十七级,捕虏七十三人,赐爵封临平君又战蓝田北,斩车司马二人,骑长一人,首二十八级,捕虏五十七人,赐歙爵建武侯”。
樊哙,“从击章平军好峙,攻城,先登陷阵,斩县令丞各一人,首十一级,虏二十人。”
这就是汉军迅速改头换面、并在三秦之战顺利获胜、且人数越打越多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不是简单的韩信个人能力。

由于此时的汉军大都是中原人士,很多人无法适应这种残酷的制度,而且跟随刘邦已有多时的亲信们,其利益也受到军爵制的冲击。因此,刘邦并未下决心大范围实行。
这种不彻底的改革,对付立足未稳的三秦之军绰绰有余,但抗衡项羽,就勉为其难了。
直到彭城起义失败后,韩信说:
“容臣禀大王,军法不申,汉难败楚,革新军制,楚必可破。”
刘邦才下定决心。但他并没有把汉军全部秦制化,而是专门组建汉军精锐“郎中骑兵”,吸收大批先天性适应军爵制的秦人加入新军,由秦人担任军官。
这也是刘邦对秦制的改善,不会改造全部军队,而是做了一个特区试点。这样既增强战力,也避免军队绑架政权。
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时,郎中骑兵正面硬抗楚军,楚汉之争和楚河汉界由此开始。
韩信北伐,在井陉之战以3万破20万赵军时,郎中骑兵切断了楚军对赵国的支援。

信灭齐,郎中骑兵划归韩信指挥,在潍水之战大破齐楚联军,斩杀龙且,一举奠定了楚汉之争的结局。
垓下之战,郎中骑兵切断楚军的后方,包围了项羽。项羽突围后,刘邦派遣五千郎中骑兵穷追猛打,最终将项羽逼死在乌江。王翳、杨喜、杨武、吕胜、吕马童五个人分别抢到了项羽身体的一部分,均被封侯

实际上,项羽的3万精锐,就是俘虏的秦国九原军,但是他们与郎中骑兵的一个核心区别是,军事技术一样,但军事制度不同,楚军是周制的贵族制,汉军是秦制的军爵制。
还有,为什么齐王韩信最后不敢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郎中骑兵的实际长官是灌婴,没有刘邦和灌婴的命令,韩信根本就指挥不动郎中骑兵。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200年,郎中骑兵在白登之围全军覆没。

天下已定,军爵制告别历史舞台。

4五十年不变
刘邦吸取秦亡的惨痛教训,没有立刻把秦制推向全国,而是搞“一国两制”:中央直属的汉国实行秦制,东方各地依然实行分封制。格局类似于战国末期的秦国与东方六国。
这个制度保持了50年不变,直到汉武帝继位。



但刘邦也很清楚,若不能推行秦制,自己打下的江山不稳因此,他就在中央直属区域对秦制进行调试,使之能够为世人所接受。
秦制诞生于战国时期,主要目标是实现君王对全国资源的全盘控制,从而快速有效地用作战争经费。现在战争没了,那么,就需要把秦制这台高效的战争机器改装成稳定的统治机器。
所以,刘邦当皇帝的那几年,主要就是拆掉秦制的战争成分,保留其统治成分。
经济上的重农抑商、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和郡县制、文化上的愚民政策,刘邦全盘吸收。

大家都知道汉初的“休养生息”,却不知道那只是针对农民,刘邦对商人实行不得衣丝乘车、加重租税等打击政策,与中央直属之外的东方各国截然相反。
大家都知道刘邦杀功臣的鸟尽弓藏,却不知道刘邦也学习秦始皇,把关东六国的几十万名门望族全部迁往关中,置于中央的直接控制,更不知道刘邦致力于削弱相权。这一切都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
大家都知道汉初实行“黄老之术”,以为中央放松了思想管制,却不知道刘邦建设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重用叔孙通编制礼仪、重用陆贾编制《新语》,这是初始版的“天人合一”理论,为皇权等级制和皇权合法性奠定理论基础,更不知道刘邦是第一个祭祀孔庙的皇帝。
刘邦已经在为政府洗脑和控制思想做紧密准备,最终为汉武帝所用。

而法家思想,只是不再用于民间,在统治阶级内部还是通用的,也就是采取法家思想,却不明说自己是法家。典型例子就是颁布的西汉“宪法”《九章律》在秦法六律的基础上,补充了户律(户口和赋税)、兴律(徭役)和厩律(畜产),合为九篇。而秦律又是直接参照的魏国法家代表李悝《法经》。
还有一大改变,刘邦抛弃残忍的军爵制,也没有复活周制的世卿世禄制,而是颁布求贤诏,实行面向全国的察举制。作为阶级上升之路,军爵制让人们成为战士,察举制让人们成为官员,不同之处的相同在于:都得依附于中央权力,无论是战士还是官员,都成为皇权的拥护者。
于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刘邦去除秦制的苛政零件,保留其核心骨架,从而将秦制的暴烈转化为温水煮青蛙,将国家从战争机器转化为统治机器
50年之后,“优化版”秦制东出一统天下,刘邦那个曾孙的“雄才大略”,不过是曾祖父政策的成熟和张扬,而汉朝也即将迎来盛极而衰。
与嬴政的秦国一样,西汉在巅峰只待了一代人的时间,然后迅速衰退。

小结

如果说秦国索出一条有效的武力统一之路,那么,刘邦就在秦国基础上,上演了一曲成功的造反之路。刘邦的成功秘诀,不是汉初三杰,不是用人才能,更不是项羽自负,而是他迅速接收并改装了秦制。


以后的历代王朝,从揭竿而起的“解放战争”,到造反成功的“建国方略”,无一不是按照刘邦的改良版秦制来实行。


在口号上,无论是刘邦继承的“伐无道,诛暴秦”,还是朱元璋呼喊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那些层出不穷的正义旗号,都只是秦制的遮羞布。


END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中国  | 权力压倒一切:早熟的中国大一统

中国 | 从《英雄》到《大秦赋》:彩的谎言掩盖不了血的历史

欧洲  | 驱赶上帝的启蒙运动,如何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