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育回来了!| 新刊推荐

《教育家》编辑部 光明社教育家 2022-07-17


 新刊推荐


冬至日,《教育家》11月刊第1期如约而至。本期,我们关注体教融合、学校文化建设等议题。


近期,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吹响了体教融合“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号角。其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新政的出台,就学校体育改革给出了方向性的意见,但在实操层面仍有许多问题待求解,如体育课怎么上、体育教师如何配齐配强、体育作业怎么留、体育考试怎么考,等等。本期“特别报道”,我们邀请多位专家、教师围绕一系列问题,共同探讨体教融合之路如何走通、走远。


本期封面,《教育家》报道了创办了6所民办学校、且都办成了当地名校的民办教育践行者陈柏根。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学校是否需要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如何挖掘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议题。


本期“教育扶贫”,《教育家》讲述了云南昭通小学支教情侣侯长亮、雷宇丹的故事。


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使用“激将法”,如:“你要是考上重点学校,那太阳都能从西边出来了”“你要是能考90分,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激将法是一种可行的动机激励策略吗?本期“声音”栏目为您解析。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教育家》杂志!



本期目录


 体育回来了!
特别报道






体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存在体教“割裂”的现象,以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了一句口号,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不能很好落实。其更显而易见的结果是,儿童青少年体质状况逐年下滑、健康隐患日益增多。


让体育回归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呼唤。


近期,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吹响了体教融合“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号角。其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体教融合,无疑是顺应新时代体育发展、推动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同时,我们也应理性地看到:一方面,体教“割裂”已久,政策的落地生根需要体育和教育部门打破壁垒、相互磨合,在制度、人员、资源等方面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体教融合”又不单是体、教部门简单的相融相加,而更是一种理念的变革。学校体育应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让更多儿童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新政的出台,就学校体育改革给出了方向性的意见,但在实操层面仍有许多问题待求解,如体育课怎么上、体育教师如何配齐配强、体育作业怎么留、体育考试怎么考,等等。本期“特别报道”,我们邀请多位专家、教师围绕一系列问题,共同探讨体教融合之路如何走通、走远。



激将法:是激励,还是打击
声音


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在我国中学教师激励风格的相关研究中,42.4%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师经常在课堂上使用“激将法”。所谓“激将法”,是一种教师用讽刺、挖苦、贬低或质疑等语言刺激学生,使其奋发进取的特殊激励策略。常用语有“我看你平时挺健谈的,怎么上课回答问题时就不吭气儿了”“为什么别人都行,就你不行”“我就不信你管得住自己”……有的教师会使用更“刺激”的话语:“你要是考上重点学校,那太阳都能从西边出来了”“你要是能考90分,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看你这辈子没救了,彻底没希望了”……


“激将法”在以动机激发为主流的西方教育界几乎从未出现过,反而是中国教师经常使用。不少教师会在公开场合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讽刺和责骂,自诩“老师是恨铁不成钢,希望用这样的话语刺激你们努力”。虽然激将法确实能对部分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是教师在“侮辱”自己,甚至会因为教师的刺激性话语而失去信心、直接崩溃。那么,“激将法”是不是一种可行的动机激励策略?在使用上应注意什么问题?


教育“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封面人物


18年来,陈柏根先后创办了江西省石城县实验学校、遂川博雅学校等6所民办学校,这些学校都成为当地炙手可热的名校。


在不少学校“唯分数、唯升学率”的片面教育质量观的笼罩下,陈柏根于十几年前就开始酝酿一场教育的变革——将科学的素质教育进行到底。陈柏根认为:在教育充塞着短视和功利的今天,太需要呼唤真正回归“人”的教育——这种教育直指学生一生平衡、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不能用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博取“名校”的光环,也不能为迎合世俗的审视而把教育异化为一种缺失人文关怀的“驯化”,把学校变成情感流失的“沙漠”。当然,在陈柏根看来,办好理想的教育,仅有教育情怀远远不够,还需要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漫长而艰辛。他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经历碰壁后还能否保有初心?学校如何突出重围、成为当地民办教育的领航者?对孩子教育伤透脑筋、丧失信心的家长,为何说“博雅学校改变了孩子一生”?


河洛一叶,万木竞荣
先行者

 

9月10日,教师节,洛阳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洛阳师院”)老校长叶鹏家,一批批学生前来祝贺。86岁高龄的叶鹏如往常一样,给学生们讲大学精神,讲师范传统,讲河洛文化,他的学生、洛阳师院原副校长颜福海记录下这一幕,感慨“又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


洛阳师院文学院院长王建囯向叶鹏说起文学院正在筹建“叶鹏文学珍藏馆”的事情。王建囯说,建馆是为了充分彰显叶老的教育情怀、奉献精神、学术成就和对洛阳文化的贡献,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承传下去,让广大师生从中得到教育。


据洛阳师院党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去年,洛阳市委下发《关于开展向叶鹏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向叶鹏学习。他像一株参天大树,昭示着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博大情怀……


大山里的教育,始于“山里人”
教育扶贫


201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侯长亮纠结良久,最终决定听从内心的声音,前往山村支教两年。谁想,两年期限无限延长,他在山里坚守了一年又一年。2017年,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雷宇丹。这个秀外慧中的姑娘,在上海有一份待遇优渥的工作,过着朝九晚五、平淡闲适的生活,却为了心中念念已久的支教,奔赴千里之外的云南昭通,守护着一群大山里的“快乐精灵”。两个人教育理想和价值观念相合,在大山中一路扶持,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携手走过三年多的风雨,侯长亮和雷宇丹迎来送往了一批批学生、一任任支教教师,见证了山村教育一天天的变化。他们坚守着,却也更清醒地认识到,山村教育最应关注的,是山里人。


孩子,你不需要太“乖”
家教


前不久,大连理工大学一位研究生自杀的新闻引发了公众热议。他的遗书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原本是一个多么善良、温柔又幽默的生命,最后却选择了“一挂解千愁”。读完这封遗书,笔者的第一感受是:这一定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听老师、家长的话,不爱给人添麻烦,遇到问题首先自我反省,遵守社会和道德规则。于是,面对“延毕”这一可能打破规则的困境,他找不到任何出路。


很多家长喜欢乖孩子,经常把“要听话”挂在嘴边,认为乖孩子就是好孩子。他们希望孩子一直服从,永不叛逆。可是这样听话的“乖孩子”,真的是孩子希望成为的样子吗?


怎样办一所“有灵魂”的学校
关注

  • 怎样办一所“ 有灵魂”的学校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顾明远先生认为,学校文化可以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随着各学校对校园文化的重视,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探讨日渐增多,难免令人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


学校是否需要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如何挖掘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议题。




  • 解放生命,唤醒灵魂


白祥友初任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校长时,学校生源严重不足。而今,八年过去,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教育教学质量与师生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背后,有何奥秘?




 ……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教育家》





相关推荐:

《“90后”教师现状调研报告》重磅发布!| 新刊推荐
玩耍对孩子这么重要,可你的孩子真的会“玩”吗?| 新刊推荐
班主任困境如何解?| 新刊推荐
民转公,是否存在平稳过渡的破局之道?| 新刊推荐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教育家》招聘:@英才,做好人生关键选择,书写你自己的传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