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士多如毛,硕士满地走……我们为何会被学历“捆绑”?

陈璠 光明社教育家 2022-12-10




教育家 · 快评


你觉得自己学历低吗?你会羡慕学历更高的朋友吗?面对愈演愈热的学历追求,陷入学历焦虑的人数不胜数。


网络流传着一条学历鄙视链:海归生看不上国内大学毕业生,重点大学生看不上非重点大学生,本科生看不上专科生,全日制生看不上非全日制生……赤裸裸的鄙视链是个绕不开的怪圈,似乎每一个人都在链条的最末端。我们不想承认,它却真实地“拽住”了大众敏感的神经,席卷了社会的不同群体。


根据2019年“中国商业教育辅导市场消费力报告”显示,学前和中小学教育阶段,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20.6%,其中14.6%的家庭,教育支出占比家庭总支出超过50%。家长的“鸡娃”式育儿加剧了教育“内卷”,打进孩子生活中的“鸡血”正在吞噬他们的童年。


大部分家长的“深谋远虑”目标明确:孩子找到理想的工作。如今,颇受大众青睐的工作门槛越来越高,比如杭州学军中学集团文渊中学,录用的35名教师中,有33名为清北硕博。此外,中传硕士毕业卖房、人大毕业生去卷烟厂……备受关注的名校毕业生职业选择背后,一方面是就业市场水涨船高,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学历走向“贬值”。


越来越多人选择了“考研”这条路,其中不乏“30+”的“大龄考研人”。教育部统计,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报考人数从2019年的290万人增长到次年的341万人,今年达到了377万人。跳出舒适圈需要莫大的勇气,“30+”的他们相信通过提升学历,可以给自己人生增添一种可能性。可职场人士再次全身心投入学习谈何容易?有人频繁出差,只能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备考;有人下班时间需要照顾孩子,不得不凌晨爬起来学习;有人离校时间较久,对依靠自律学习的考研倍感压力……


部分培训机构瞄准为学历而焦虑的职场人,“定制”了一条“升硕保过”的灰色利益链。在迫切心情的影响下,部分备考时间紧凑的职场人很容易被夸张的广告“洗脑”,为此一掷千金,却常常事与愿违。


从几岁儿童到几十岁职场人士,无一不在品尝学历焦虑的“苦”。学历焦虑为何变成了集体困扰?这或许与社会整体向上的发展状态密不可分。


首先,难以打破的社会共识。在中国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见证了获得著名大学的学历证书可以获得更好工作的机会。这使学历的竞争逐渐与个人发展前景挂钩,成为人们不得不关心的话题。


其次,商业宣传加码施压。随着教育、知识付费企业和机构的飞速发展,他们贩卖焦虑的热情与日俱增:“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此刻你正被那些努力学习的同龄人超越。”……“扎心”的宣传语、励志的鸡汤就像一口热锅,将每一个忐忑不安的人“炖煮”得更加焦躁。


最后,自我怀疑禁锢思维。自我怀疑就像一只贪婪的寄生虫,它以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为食,逐步地侵蚀精神:认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做事情顾虑重重,总认为自己不及别人……于是希望通过提升学历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时学历焦虑便从“他觉”走向了“自觉”。


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影响着就业、婚姻甚至是下一代的养育,却似乎忽视了一点:教育的优秀成果除了学历做证明,还有个人的能力展示。对工作而言,工作能力是影响劳动结果的直接因素。对生活来说,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影响个人生活状态的关键一环。


电竞选手、电商主播、职业陪伴员等新型行业的出现,展现了社会对职业多元化发展的包容,也说明人发展的多元路径。积极心理学中有个“心流”的概念,指的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当人特别专注且有能力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就可能进入这种状态。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发觉自己所擅长从事的职业的契机。摆脱焦虑的桎梏,一方面需要社会打破“学历为王”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发现自己的“心流”所在,探寻人生价值的多种可能性,将推动无处安放的学历焦虑找到“出口”。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作者 |陈璠






大众理解教师,为什么这么难?

开展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应保障教师的休息权!

“复读限令”为何浇不灭“再战”热情?

“躺平”的教师,是对教育现状的拷问

资源垄断、算法机械……论文查重何以防不住“小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